寻宋丨聚沙塔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在长江南岸,与长江相通的盐铁塘、常浒河会合处,巍然屹立着一座挺拔秀美、古朴雄浑的古塔。这座古塔保存了风雅宋韵,不仅是常熟梅李的地标性建筑,更是常熟东乡第一镇梅李悠久历史的见证和深厚文化的传承。

900多年来,它与长江日夜相守,形影不离,听长江潮涨潮落,看梅李日新月异,见证了古镇的芳华往事。

千年古镇梅李,自古为常熟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素有“东乡十八镇,梅李第一镇”的美誉。到梅李没看聚沙塔,就等于没到梅李镇。所以,一到此地,人们总爱前去领略一下聚沙塔的旖旎风光。感受逝者如斯,想不到点滴间也能聚沙成塔,一声叹息,已近千年。

曾经几次去过梅李镇,虽无论从哪一个角度,一抬头便能看见聚沙塔的塔尖,但每次都是和聚沙塔擦肩而过。这尊古塔,记录了我对梅李古镇的最初印象。我终于决定在一个晴好的下午出发,专程去探访聚沙塔这个宋代风格的古塔。沿着通港路一路奔驰,催促着自己加快速度,待到了塔园门前,反而放慢了脚步。

一条穿镇而过的聚沙路横穿东西,行驶的车轮声响惊扰着这座古塔的历史美梦,古代文明和现代生活相映成趣,古塔不再寂寞。

昨日不会重现,但要留住历史的载体,缅怀先人遗迹,才能感悟生之不易、心存感恩。现在的聚沙塔四周,现在已经修建成了公园。公园取古塔之名为“聚沙园”,园名由原文化部副部长王济夫所书。1993年梅李镇政府主持修缮,扶正塔身并全面整修,古塔焕然一新。

公园门口,一眼可见一面照壁,上题“聚沙成塔”四个字,点明了园名和塔名。大门上有一副对联,上面写着“镇潮一宝塔,名世两将军”,“两将军”指的是吴越大将梅世忠和李开山,这一对联浓缩了聚沙塔和梅李镇名的由来。

我国古塔,多以寺命名,或以造型、年代、质地、地名、位置命名,而唯独梅李的聚沙塔之名奇特。聚沙塔据传系取《法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残,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之中聚沙二字为名。

正史上的记载往往都是严肃的,完全没有民间传说来得精彩和意蕴盎然。聚沙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至于为什么建要“聚沙塔”,民间流传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镇水之宝。常熟本就位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上,梅李镇当时又地处江海之滨,常受江潮倒灌的洪涝之患,苦不堪言,建塔镇水已成不约而同的心愿,希望塔能像聚起的沙岸一样坚强地拦截着潮水的侵犯。二是聚沙积福。据说此塔为宋绍兴间邑人钱道者所建,其实他不过是募捐发起人,当然他自己也捐了许多钱,他是富人,打出的招牌自然是“舍施可积富”,广大民众却以“舍施以积福"为愿,殊途同归,纷纷捐献,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故名“聚沙百福宝塔”。

附着几许怀古的思绪,步入聚沙园。四周的建筑都是不算高的平房和楼房,因此聚沙塔便显得鹤立鸡群,一枝独秀。塔身并不臃肿,带着江南特有的灵秀。

依塔一池呈东西长方形,水面开阔而恬静,亭台水榭,古木参天,岸边绿树成荫,一座廊桥凌波而设,一端连着园内假山,一端通向桥的末端湖心亭——濠濮亭,让景致更为灵动。

从池边隐在繁茂的绿山丛中湖石假山底部山洞而入,拾级而上登峰顶的昌谷亭,俯瞰全园,显出悠远的意境,连梅李镇的些许景色也在眼底了。

岸边微风扶柳的一弘池水,鱼翔浅底,一片碧绿。眺望园中池光塔影,岸上的塔直指青天,水中的塔深延池底,让人仿佛看到了地上水下的两座古塔。在塔园诸般景色中,最令人萦绕心中的,便是这聚沙塔湖光塔影的画面了。

池水澄澈无痕,在池边徐行,让人诧异难忘的是依依塔影。地上的塔直指青天,出落得亭亭玉立,池中的塔深沉池底,衬托池水洁净幽深,心情会跟着一澄到底的清澈和静定。

绕至塔下,仰望古塔,只见古塔直插云霄。聚沙塔高32.8米,八面七级、砖木结构,塔身为青砖扁砌实墙,塔室方形,底层正方位开门。各层皆因门四窗,施腰檐平座,低层有副阶周匝,翼角起翘。塔内有扶梯,可盘旋而上直至塔顶。但现在为保护古塔,不让登塔,留下些许遗憾。

绕塔细看,塔底须弥座的砌筑件十分精细。据文物部门考证,此砌筑件过去仅有书籍记载,在全国古塔中未发现过,此为首例。

塔旁有块宋代造塔时的碑亭,碑上刻有祥云盘龙,文字因年代久远已很难辨别。除了名家碑刻回廊、名胜古迹展厅、庄严肃穆的常熟人民抗日武装纪念碑外,园中还有一座法云堂,里面陈列着国内名塔的模型,稍稍一看,就能认出著名的北京白塔、西藏的喇嘛塔、西安的大雁塔、杭州的六和塔……

这些类型纷繁、多姿多态、各具特色的古塔,是我们祖先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不仅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代的建筑成就和古人的审美趣味,还可以看到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并从中追寻到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轨迹。

聚沙塔下原建有“法云禅寺”,北有古银杏两棵,后寺院塌毁,银杏尚存一棵。在保存下来的“法云禅寺碑文”中,记录了当时修复古塔的经过:“梅里法云寺聚沙塔,肇自有宋爰造,本朝中更兴废不知凡几矣”。历经千年,这一棵银杏安静在时光里,高过于塔,堪与古塔争雄,见证了“聚沙塔”早已是梅李的地标,而“聚沙成塔精神”也成为梅李人奋发进取的“精神象征”。

时光如白驹过隙,聚沙塔依然屹立。曾经涛险浪急的河面,早已是河平水阔,再无江潮倒灌的洪涝水患之忧。聚沙塔从护佑梅李到守望梅李,屹立不倒。

我久久立于塔下,望向远方,想古往今来,人事沉浮,唯有古塔悠悠。古韵悠长的聚沙塔,积淀着一代代梅李人的人文心态,把东乡第一镇点缀得更加雄伟靓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