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认为《水浒》毒害青少年,应从课文中清除,你认可么?

近日,有网民建议把《水浒》相关内容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中清除出去。对此,浙江省教育厅回应:《水浒》文学价值巨大,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

第1个回答  2023-02-12

《水浒》作为我国史上的第一部白话文长篇小说,打开了白话章回体小说先河,其文学的价值自然是巨大。《水浒》还是一部批判性色彩的文学作品。阅读之后还会给学生带来教育价值的,在语文学习中,课文部分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是有一定需要注意的部分。



一、注意读音
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对于课文的读音是要注意的,特别是课文中的一些生僻字,或者是拿不准读音的多音字。学生可以在课前的时候查好,老师给学生讲课文,肯定是会先找学生把课文才读一遍的,这是学每篇课文前的一个最基本的环节。

二、注意课文理解
学生对所学的课文,只有经过几遍熟读以后,学生对于课文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注意所学课文理解是学习课文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都没有做到理解,那基本上对于这篇课文就相当于是白学了,自然在学完后也不会有什么感悟。

三、注意课文分析
在课文理解的基础上,老师还会带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者是课文中写得比较好的句子。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都是在日常老师带着学生分析课文中不断积累而来的,分析课文在语文中也是一个考点。

《水浒》作为那么经典巨作,自然是有着很大的文学价值,节选进中小学生的课文中,也是值得学习的,对于不同事物的存在,是可以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存在的。毕竟大家看待同一个事物是存在着多个不同角度的,选择取其精华,去除不值得学的糟粕就可以了。

第2个回答  2023-02-12

不可以这么武断,取消《水浒传》肯定会对中国文学历史造成不利影响。《水浒传》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长篇小说,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高峰成就,作品中包含的关于信仰、人性、社会等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如果取消了《水浒传》在学生中的教育,学生将不得不通过其他的方式了解中国的文学历史,这简直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另外,阅读《水浒传》这类文学作品,对青少年的心理建设是有一定帮助的。《水浒传》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深刻,描写的山河风情壮美,它让学生们充满英雄梦想,乐于担当,如果真的取消掉《水浒传》在学生中的教育,这也将是一个遗憾。

选自网络

第3个回答  2023-02-12

我认为应该具体分析。对于青少年来讲,应该有自己的辩解想法,而不应该学不好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会分辨是非,取其精华,这样会更好一点。


中小学生该怎样阅读《水浒》这部名著呢?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读故事、读人物、读社会、读人性,如“庙堂失序与江湖理想”“个体失路的偶然与必然”“快意恩仇”等专题探究,学生带着这些思辨的专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开展深度阅读,不仅能够进入文本深处,也能培养他们的个性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阅读可以丰富思想、增长才干,促进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但如果阅读仅仅读了文字却无思考,那么阅读就没有任何意义。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的过程,能够有效筛选信息,“站出来”去分析思索深层意义,阅读才发挥了其真正的意义。所以,重要的不在于你“读了什么书”,而在于你“怎样把每本书读好”,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阅读,让他们学会判断,在经典书籍(包括《水浒》)中吸取精华,才能真正让阅读为学生打好精神底色。所以,《水浒》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这其实是前面两点的延伸。《水浒》没有给我们展现一个“正确”的世界,而是一个多样的世界。有善,有恶,有善与恶之间的种种不得已,幻想、妥协、反抗……一言一行背后都镌刻着人的复杂,这是《水浒》被列入名著的理由,也是值得我们(包括中小学生)一读再读的根本原因。

第4个回答  2023-02-12
2022年12月,浙江省政府网站“浙江省民呼我为统一平台”上有网民发布留言,认为《水浒》相关内容毒害青少年,应该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中清除出去。该网民留言建议:近来在电视剧栏目看水浒,感到震惊,虽然电视剧已对原本做了很多修改,删除了完全不合逻辑的情节,但由于电视剧与水浒原书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是会导致很多人去看原书,客观上导致水浒这本毒小说毒害更多人。看百度贴吧里,对此书的抨击之多就是明证。该网民表示,回想起我中小学时是通过学中学课文才去看水浒原书的。所以我对中小学选此书内容做课文深感不安,中小学不能给毒小说做推广宣传。此书恶毒污蔑丑化女性(其恶毒程度到了令人发指地步),情节极其不合逻辑(108人的大多数完全没有上梁山的逻辑,就是作者大笔硬勾进去的),无原则歌颂滥杀无辜(作者有越坏越好的反道德观),毁灭人类三观的程度刷新了人类下限;作者心理极其阴暗变态(咋恶心咋写),给武松、李逵、宋江这些人渣安排善终,给予它们无限的同情,歌颂它们滥杀无辜的恶行,是我见过的最毒小说。古代把它列入禁书是有道理的。该网民认为,《武松打虎》等两三篇课文确实好,但原书中武松、晁盖之流却是彻头彻尾的人渣。文笔好的小说多的是,不需要从毒小说中找课文素材。更要禁止任何学校向学生推荐水浒做课外读物。对这条建议,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2月8日给出答复:您的来信我们已经认真阅读,感谢您对中小学生成长的关爱。孩子是祖国的未来,阅读又是教育的基石,中小学生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备受社会关注。您认为中小学生不适合读《水浒》,关于这个问题,自古就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的说法,著名学者刘再复先生也认为《水浒》“蕴含着毒气和血腥气”,可见您的顾虑与担忧是有一定道理的。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将《水浒》收入中小学课文,甚至提倡整本书阅读?我想教材编写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关乎国家下一代接班人的培养,关乎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作为教材的编写者绝对不会草率为之,肯定是经过好几番讨论研究才能确定,而且教材的审定也是要一关一关慎重审查的。最后《水浒》内容能被选入教材,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考虑:第一,《水浒》文学价值巨大。《水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即便是刘再复先生,他也不否认《水浒》“是有才艺、有艺术魅力的大才子书”。可以说《水浒》是一部非常接地气、最能反应现实与人性的文学作品,书中很多创新之处,被后世文学争相模仿。仅从文法角度来说,全书“行文如行兵”,谋篇布局非常纯熟,将草蛇灰线法运用得淋漓尽致。明代文学家金圣叹曾指出,水浒书中的十五种创新文法,包括倒插法、夹叙法、大落墨法、绵针泥刺法、弄引法等,这些写作手法直到今天,我们仍能常常看到。中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从文本的语言、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等方面赏析作品,提升语言技能和鉴赏水平。第二,《水浒》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水浒》价值取向与现代文明不合拍,是阅读《水浒》不可回避的问题。但阅读《水浒》是否必会造成中学生误入歧途?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当代青少年误入暴力犯罪深渊,与《水浒》有直接的因果关联。就算退一步来说,如今阅读的渠道太多太多,但单靠“堵”的方式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堵不如疏,疏不如引,惟有理性地引导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与随心所欲、听之任之,让学生个体“偷摸着自由阅读”相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水浒》内容被选入教材,又何尝不是明智之举?正如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敏强所认为的,“《水浒》内容很有价值,应在中小学课本中保留,但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授课老师有必要进行引导。”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其经典性而完全忽略对学生困惑的引导,也不能因为其充斥“暴力”等元素而因噎废食,应该让学生理解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精华”和“糟粕”,要以理性的态度来解读它,通过解读,实现解“毒”。所以,我们也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能够用准确的方式引导中小学生实行批判性阅读。批判性阅读能力,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已经注重批判性阅读与思维习惯的培养,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这对学生阅读思维乃至个人发展是十分有利的。第三,《水浒》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这其实是前面两点的延伸。《水浒》没有给我们展现一个“正确”的世界,而是一个多样的世界。有善,有恶,有善与恶之间的种种不得已,幻想、隐忍、挣扎、妥协、反抗……一言一行背后都镌刻着人性的复杂。丰富且深刻的内核,是《水浒》被列入名著的理由,也是值得我们(包括中小学生)一读再读的根本原因。中小学生该怎样阅读《水浒》这部名著呢?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读故事、读人物、读社会、读人性,如“庙堂失序与江湖理想”“个体失路的偶然与必然”“快意恩仇与暴力滥杀”“水浒女性的是是非非”“侠义与忠义”“江湖聚义的善与恶”“反叛与归顺”等专题探究,学生带着这些思辨性的专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开展深度阅读,不仅能够进入文本深处,也能培养他们的个性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阅读可以丰富思想、增长才干,促进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但如果阅读仅仅读了文字却无思考,那么阅读就没有任何意义。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的过程,能够有效筛选信息,“站出来”去分析思索深层意义,阅读才发挥了其真正的意义。所以,重要的不在于你“读了什么书”,而在于你“怎样把每本书读好”,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阅读,让他们学会判断,在经典书籍(包括《水浒》)中吸取精华,才能真正让阅读为学生打好精神底色。心随文动,相互映发,质疑思辨,提要钩沉……这些都会给阅读者带来愉悦舒畅的读书体验,“怎样把书读好”,是我们庄严而宝贵的生命赋予自身的重要使命。
第5个回答  2023-02-12
不认可。文学意义更大。
近代民间亦有流传一句话:“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意年轻人不该读《水浒传》,否则容易向往打打杀杀的生活,盲目崇尚武力与江湖义气,过分反叛,脱离现实;而老年人不应该读《三国演义》,因为其中人物善于用计使诈,处心积虑、钩心斗角,作为应该安分守约的老人应该安度晚年,不能整天想着算计别人,对自己身心无益。
从历史角度看,对于《水浒》的争论焦点则集中在主要人物宋江所表现出的“忠君报国”的思想上。

反面观点一般认为宋江的思想有其局限性,梁山好汉受到招安后又为朝廷去征讨各地山贼,下场悲惨,是出历史悲剧;作品歌颂和美化宋江,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强调“忠义”,表现出严重的思想局限。

正面观点一般认为宋江相对于其他草莽英雄思想进步,对当时社会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水浒传》是一部反映在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杰出小说,它是我国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的富有典型性的艺术概括,通过梁山起义军的成长、发展和失败的过程,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革命的真实性,全书的精华所在,是从""揭示出农民起义的基本原因,显示了封建社会阶级矛盾的本质及其发展,赞颂了梁山英雄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自豪感;全书也表现了农民起义的特点及共局限。
理解《水浒传》的思想意义 。
"逼上梁山"突出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
全书首先出场的重要人物是高依。这个帮闲浮浪之徒,因为踢得一脚好球,又善于奉承讨好,被宋徽宗赏识抬举,不到半年功夫,一变而为殿帅府太尉;而这位徽宗皇帝原也是"这浮浪子弟门风帮闲之事,无一般不晓,无一般不会,更无一般不爱"的人物。这就勾画出当时最高统治集团的丑恶面目,表明了"乱自上作"。高依一上台就仗势欺人,打击报复,阴谋陷害,排斥异已,王进"私走延安府"。
正是这样,从上到下的黑暗统治,把许多英雄逼上了梁山。《水浒传》生动地刻画了许多梁山英雄的形象,具体描述了他们各自被"逼上梁山"的经过。这些英雄有不同的出身(包括上自拥有"誓书铁券"的封建旧贵族,下至渔夫猎户),有不同的遭遇和经历,有不同的思想基础,但都被逼得走投无路,终于参加到梁山起义军的行列,全书一系列活生生的动人情节,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罪恶,热情歌颂了敢于反抗的英雄,构成了一幅幅封建社会""的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画卷。

好些英雄在上梁山以前,一般是单个的反抗,如劫富济贫,抱打不平,报仇雪恨,除暴安良,惩治贪官污吏,打击土豪恶霸,这些反对压迫,反抗官府的行动,已使官僚、地主闻风丧胆;随着梁山队伍的发展壮大,就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他们消灭地主武装,攻打州府,横扫"官军",展开了声势壮阔的农民战争。如"三打祝家庄"、"智取大名府"等一系列军事斗争,突出地显示了他们的军威。他们不仅纪律严明,英勇善战,而且能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克敌制胜,从而震撼了封建王朝。《水浒传》正确描写并热情赞颂了这些斗争,因而就成为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经验的艺术概括,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