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六回感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2
三国演义第6回感受150字
《三国演义》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这回讲的是董卓因为吕布战败,于是迁都长安,在洛阳大肆屠戮,孙坚救了宫阙之火,无意间发现了玉玺,于是拿着玉玺背约回江东去了,而袁绍等人不肯追袭害的曹操战败。于是众诸侯散伙。

读过这回,最大的感受就是董卓之残,孙坚之精,曹操之专断,袁绍之无谋。董卓在临走时还不忘抄了洛阳富户的家,卷了钱财去了长安。孙坚、袁绍、曹操等十八路诸侯结义时信誓旦旦,结果各自居心叵测,先是孙坚背约,然后曹操独断专行,袁绍等无谋,放任董卓,从而导致一场轰轰烈烈的剿贼计划成为泡影,也为后来群雄并立奠定了基础,这也标志著大汉王朝的摇摇欲坠,汉献帝空有帝名,而权力在于董卓,十八路诸侯名为就应,其实各自心怀鬼胎,各为私利。这也就标明著《三国演义》这部著作已经从东汉的末年王朝故事过渡到了早期的群雄割据故事,后来的吕布之死、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赵云之死、刘禅之降分别标志著群雄割据晚期的开始、群雄割据的结束、三足鼎立的开始、三国末期的开始和三足鼎立的结束,可以说第六回便是一个分水岭,以前的是东汉末年,从这以后,主角不再是汉献帝,而是以袁绍、曹操为主的割据势力。
三国演义第六回的好句摘抄赏析
坚以杖画地曰:“董卓与我,本无仇隙。今我奋不顾身,亲冒矢石,来决死战者,上为国家讨贼,下为将军家门之私;而将军却听谗言,不发粮草,致坚败绩,将军何安?”

孙坚这番话 将自己摆在了高点上 ,让袁术无话可说,只好斩杀谗言之人 这番话可谓好句。

坚指天为誓曰:“吾若果得此宝,私自藏匿,异日不得善终,死于刀箭之下!”

孙坚这话最后应验到了自身。。。真的死于刀箭之下

饮宴间,操叹曰:“吾始兴大义,为国除贼。诸公既仗义而来,操之初意,欲烦本初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固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制其险要;公路率南阳之军,驻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深沟高垒,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操窃耻之!”

曹操这番话是最经典 深刻的突出诸侯会盟的异心以及不团结的之处,为失败找到了根本性的原因。
三国演义第六回读书笔记
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董卓与联军交战失利,用李儒之计,将汉献帝劫往长安。李傕(jué)、郭汜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迁往长安,死者不可胜数。卓临行,教人放火烧居民房屋,发掘陵墓坟冢。联军先锋孙坚率先冲入洛阳,扑灭宫中余火,设军帐于建章殿上。其军士在殿南一井中捞起一具女尸,项下带一锦囊。内装一枚玉玺,上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孙坚心动,认为石自己要当皇上的征兆,乃托疾归江东。不想军中有人告密,二人就此翻脸,孙坚拔寨离洛阳而去。袁绍写了一封信,派人连夜赶往荆州,要刘表截住孙坚,夺取玉玺,联军从此分裂。曹操领兵讨董卓,被吕布打败后埋怨袁绍,投扬州去。公孙瓒与刘关张亦离袁而去,袁自投关东。荆州刺史刘表截孙坚讨玉玺。
三国演义第六回体会
春秋无义战——勤王旗号下各怀鬼胎的十八路诸侯

面对国贼董卓,二袁不是去奋力杀敌、解民倒悬,而是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不肯消耗兵力,还生怕别人建功。那些追随二袁、人云亦云的诸侯又何尝不是明哲保身之徒?孙坚是主站派的突出代表,一出场就给人一种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可是当他得到玉玺之后,马上就露出了自己丑恶的嘴脸!皇帝不是被掳去了,你怎么又不去就了呢?哼!谁还顾得上这个傀儡,我只为我的利益而战!
三国演义第六回 人物形象
罗贯中版本《三国演义》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出现的人物:1.张飞:勇猛而急进;2.曹操:办实事,实干派,而且抓住机会收买人心;3.袁绍:总想“因人成事”,拣现成,但优柔寡断,不思进取——各路诸侯基本这个调;4.孙坚:英雄了得,勇敢,务实——但得到玉玺后,人性的自私和贪婪表露无遗;5.黄盖:有见识,但只是狭隘的忠心(怂恿孙坚背盟);6.董卓:简直就是一个强盗【金圣叹在他的外书(评论)中对迁都的评说:不是皇帝迁都,是强盗搬场——事实上就书面而言,真有这个感觉】;7.平民百姓:贫者迁其户,富者杀其身——整个儿活在乱世的悲哀!!
三国演义第六回中的好句,包括赏析。
《三国演义》第六回为: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好句:

吾始兴大义,为国除贼。诸公既仗义而来,操之初意,欲烦本初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固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制其险要;公路率南阳之军,驻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深沟高垒,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操窃耻之!

董卓与我,本无仇隙。今我奋不顾身,亲冒矢石,来决死战者,上为国家讨贼,下为将军家门之私;而将军却听谗言,不发粮草,致坚败绩,将军何安?

赏析:

《三国演义》第六回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