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鼎详细资料大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1

铜鼎是从陶制的三足鼎演变而来的,最初用来烹煮食物,后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享,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礼器之一。鼎,古代原是饪食器,后来变为统治阶级政治权利的重要象征,视为镇国之宝和传国之宝,也是“明贵贱,别上下”等级制的标志。

基本介绍

    中文名 :铜鼎 最初用途 :烹制食物 后来用途 :祭天 主要成分 :铜、锡和铅 最大铜鼎 :司母戊鼎 著名铜鼎 :太保方鼎
资料,引言,主要成分,铜鼎的起源,铜鼎鉴定,铜鼎介绍,现代铜鼎,中国最大的铜鼎,著名铜鼎,

资料

引言

鼎,古代原是饪食器,后来变为统治阶级政治权利的重要象征,视为镇国之宝和传国之宝,也是“明贵贱,别上下”等级制的标志。史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鼎,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礼器。在王墓出土了一套鼎,共九件,这套鼎又名升鼎,这九个鼎大小不一,依次缩小。本图是最大的首鼎,在这件首鼎上刻有长达469字的铭文,记述了中山国讨伐燕国,开辟疆土的事件。这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刻铭最长的一件战国器物,弥足珍贵。九鼎的使用,反映出中山国政治制度已经汉化,采用了中原大国的礼制,同也有力地证明中山国已跻身于强国之列。 方鼎

主要成分

商代铜器的主要金属成分是铜、锡和铅,从测定结果看,各个时期的不同器物在合金比例上并不一致。商代早期的一件铜爵经测定含铜92%,锡7%,而另一件锛则含铜98%,锡只有1%。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出土的商代中期铜礼器中,有的含铜81~88%,锡5~8%,铅1~6%;有的含铜71%,而铅则高达21~24%。

铜鼎的起源

在我国原始社会的夏商周三朝时就出现了铜鼎。它是最早的青铜器皿,古代铜器是指青铜时代的铜器及汉代以后直至明清时期的铜质器物。中国铜器起源很早。铜器鉴定的传统方法是对器物的类别、器形、纹饰、铭文、锈色和铸造工艺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对比来划分和断定该器年代、真伪和价值。 后母戊鼎

铜鼎鉴定

对于同类器物器形的鉴定,即使同一类型的铜器,由于出现时间不同,形体也有很大变化,这也是断定器物年代和真伪的重要依据,铜器作伪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全器均系伪器②器真铭文伪③器真纹饰伪④器真铭文、纹饰皆伪⑤铭文真器伪⑥器身有真有伪⑦一件器物由两件或 3件真器部分残片拼凑而成⑧器身真,但附属档案(盖、提梁等)伪等。这些需要我们从器物类别特征、年代、时代风格等不同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铜鼎介绍

铜鼎,反映中山国政治的出土器物,有“刻铭铁足铜鼎”、“夔龙纹铜方壶”、“铜圆壶”等,三件重器分别刻有469字、450字和204字铭文,为研究中山世系和中山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刻铭铁足铜鼎”又称王鼎,王即位十四年时(公元前314年或公元前313年)采用分铸工艺制作而成。通高51.5厘米,腹径65.8厘米。盖钮与腹足部之间刻铭文77行469字,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战国时期字数最多的一篇铭文。从这座铜鼎以及“夔龙纹铜方壶”、“铜圆壶”的铭文中,可以大致推出王及其前后的中山国诸公的在位年代。

现代铜鼎

现代铜鼎本以仿古居多,围绕鼎的自身意义在演变,大胆创新,造型新颖,比例协调大方,比起古代鼎,添加了一份活力,加浓了些色调,更加象征著城市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铜鼎陪伴我们已经走过3000多年了,位置已在不断的发生改变,从炊器到权利的象征,到如今的广泛套用,成为公司信誉,能力的标志。公司开业,企业上市的最佳礼品。起代表性的如“中华世纪鼎”、“和谐鼎”、“昌盛鼎”等。铜鼎已经汇入了主流生活,为建设和谐,昌盛的社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国最大的铜鼎

中国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器形庞大浑厚,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其腹部铸有“司(后)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著名铜鼎

大克鼎 西周晚期。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与此鼎同出的还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钟六件、镈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西周孝王时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由于窃曲纹如同浪峰波谷环绕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纹。鼎腹内壁上铭文共28行290字,为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内容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克对祖父师华父的颂扬与怀念,赞美他有谦虚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辅协王室,仁爱万民,管理国家。英明的周天子铭记着师华父的伟绩,提拔他的孙子克担任王室的重要职务膳夫,负责传达周天子的命令;第二段是册命辞,周天子重申对克官职的任命,还赏赐给克许多礼服、田地、男女奴隶、下层官吏和乐队,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赏赐,乃铸造大鼎歌颂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灵。此鼎系周孝王时期铸器,历见著录,流传有绪,是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珍贵资料。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大盂鼎 西周康王时期。鼎高一百.八厘米,口径七十八.三厘米,重一百五十三.三公斤,鼎身为立耳、圆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饰以饕餮纹带,三足上饰以兽面纹,并饰以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使整个造型显得雄伟凝重,威仪万端,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内容为周王告盂,殷代因酗酒而亡国,周代忌酒面与,要盂一定要很好地辅助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同时记载给盂的赏赐相传此鼎于清道光间在陕西眉县礼村出土,为该地郭氏所得,后归周雨樵。同治间左宗棠以重金购得,又归苏州潘祖荫。解放后,1951年潘氏后人捐献国家。为上海博物馆所收藏,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件周康王时的大盂鼎,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造型端庄稳重,浑厚雄伟,典丽堂皇,为世间瑰宝。西周早期的金文有瑰异凝重、雄奇恣放质朴平宝等数类。大盂鼎属于瑰凝重这一类,铭文大字,字型庄严凝重而美观,故在成、康时代金文中,以书法的成就而言,当以大盂鼎居首位。 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盘龙城大铜鼎 正在对黄陂区盘龙城出土文物进行修复的湖北省文物考古所副研究员胡家喜,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国家一级文物、著名的盘龙城大铜鼎,修复前曾是一堆碎片。1989年10月,盘龙城考古工作站在商代墓葬中,发现了一件前所未见的特大青铜圆鼎,它对研究我国商代前期青铜铸造工艺的发展水平,具有重大意义。遗憾的是,出土时已成为一堆碎片。大致拼凑还发现,铜鼎缺少一耳,三足残缺。 1991年,胡家喜和两名助手开始修复该文物。由于大铜鼎变形严重,如用普通方法矫正,极可能使碎片发生断裂。后来,胡家喜采用其发明的“加温矫形法”,即把变形残片放入干燥箱内,缓慢加温到200℃,保温一段时间,使残片韧性增强,消除残片矫形后产生的内应力。经过多次加温、矫形,慢慢使变形残片恢复原形。 随后,他们将残片焊接在一起,再用红铜片对缺损部位进行拼对焊接,并根据有关资料,补齐了大鼎的足和耳。历时一个半月,大铜鼎终于恢复原貌。1995年,该鼎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是迄今所见我国商代早期最大的铜圆鼎。不久,该鼎将在湖北省博物馆新落成的综合馆《盘龙城》陈列中首次亮相。 太保方鼎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于山东梁山出土。鼎高57.8厘米,口径 23×36厘米,方形,二直耳,折唇,浅腹,平底;口立双竖耳,耳上有相峙的双龙;耳外侧和龙身上饰鳞纹,腹部饰兽面纹和三角纹,四角出脊棱,四足细长,以圆盘分为上下两节,上节装饰兽头,并有脊棱和二道弦纹,下节仅饰三道弦纹。腹内壁有“太保铸”铭文。传系清季山东梁山出土,此太保系辅佐周成王的召公奭。为周初的辅佐重臣,曾封于召,为召公,助武王克商,参与平灭武庚、管、蔡之乱。周建国后封于北燕,历仕武、成、康三世。此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现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