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颂孔子和孟子作文,孔子被称为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18
孔圣《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 摘 要:孔子是《庄子》全书出现频率最高的寓言人物形象,共出_五十一次,分布于二十一篇。本文将《庄子》中孔子的形象归为四类:虚怀求道的道家学说崇拜者、由儒而道转变的醒悟者、彻悟得道的道家学说代言人、迂腐虚伪的批判讽刺对象,从而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关键词:《庄子》 孔子 道家 儒家一、虚怀求道的道家学说崇拜者《庄子》中不乏孔子谦虚地向老子求道这样的例子,《天地》中夫子问道于老聃:“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老聃为其解惑:“有治在人,忘乎,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成玄英疏:“师于老聃,所以每事请答。”从“每事”中可见孔子对老聃崇拜至深,而老聃在称呼他时直呼:“丘,予告若。”显现出老子“师道尊严”的思想。孔子不再像《论语》中那样以一个无所不知、循循善诱的教育者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而是作为一个虚心谦逊的询道者出现,向他人请教的形象跃然于纸上,庄子也借老子之口宣扬“无为”的思想,即圣人若不得已而又治理天下之事,则在于任人自治,无心于物,无心于天,与无为的天道混为一体。《外物》中这样描写道:“仲尼揖而退,蹙然改容。”孔子见到老子恭敬地作揖而后退,面容改色,局促不安,忐忑不已,可见他作为崇拜者毕恭毕敬、小心翼翼的心理。二、由儒而道转变的醒悟者孔子在向老聃问道的过程中也在进行自我反思,在《大宗师》中,当孔子听见“临尸而歌”这一不符合儒家道德以及礼义的行为时,没有加以制止,也没有对自己所提倡的伦理道德秩序瓦解而感到愤怒,他开始了自我的批判,省悟到自己一直推崇的礼义是多么浅薄,他自我检讨:“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外内不相及,而丘使汝往吊之,丘则陋矣。”他下定决心要与子贡追求方外之道。《山木》篇中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七天七夜不能生火煮饭,此时处在生命边缘垂死挣扎的孔子被太公任一番话惊醒:“自伐者无功,功成者隳,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至人不闻,子何喜哉?”太公任想劝孔子韬光养晦,不求闻达于世。孔子听后茅塞顿开,赞道:“善哉!”于是与弟子告别,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孔子最终归隐山林不再入仕,与道家隐者的形象相契合。被困于“陈蔡”的孔子与庄子笔下那面对泉水干涸相濡以沫的两条鱼极其相似,都是面临极端的生存困境,此时所谓的仁义礼法已经毫无用处,鱼儿通过“相忘”来释放本性,于江湖间畅游,而孔子忘记名利,于山林间归隐,两者在结果上也出奇一致,都开拓了生存空间,提升了境界,不再铭记难以为继的挣扎与痛苦,心归于虚空,无欲无虑,旷达澄静。三、彻悟得道的道家学说代言人孔子并非时时刻刻都是受教者,他也曾作为圣贤出现在《庄子》中,像是老子的影子一般,言行举止都彰显了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人间世》中记载了孔子与颜回关于“心斋”的对话,孔子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段话庄子披着孔子的外衣来阐述自己的“心斋”观点,唯有心灵虚静才,不为外界声色干扰,才可集至道于怀。这一观点庄子在养生主中提及,借孔子之口说出又进一步阐明心斋的观点。最直接的是关于“忘坐”这一例子,被尊为圣贤的孔子一生都在捍卫着儒家的“仁义”和“礼乐”观点,当自己的爱徒颜回把这两样忘得一干二净,孔子居然很温和淡然地回答道:“可以啊。”此处的孔子好像已经得道成仙超脱世俗了一般,不再急着去教导弟子,更像在和颜回平和地论道。庄子更是将温文尔雅的颜回包装了一下,借颜回来阐明自己的“忘坐”的思想,离开自己的形体抛弃已有的认知,与大道融通为一,实则是一种“忘己”,庄子借此表达自己崇尚的自由精神。从“丘也请从而后”,孔子风度翩翩又谦逊的形象某种程度上也与儒家提倡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契合,还是具有一定真实性,使读者读起来能够共情。四、迂腐虚伪的批判讽刺对象儒家与道家的社会地位、阶级利益、思想观念大不相同,因此庄子为了使自己的哲学观点更为深刻,时常将孔子作为其批判的靶心。在《盗跖》中孔子曾与盗跖有一段经典的对峙,孔子试图用“美德”来劝说盗跖,而盗跖却对此进行无情的抨击:“丘前来!夫可规以利而可谏以言者,皆愚陋恒民之谓耳。今长大美好,人见而悦之者,此父母之遗德也。丘虽不吾誉,吾独不自知邪?且吾闻之,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盗跖一针见血地指出孔子言行的矛盾之处,庄子借盗跖之口揭示了:满口仁义道德的孔子实则才是这个世界最大的盗贼。庄子形象生动地打破我们对孔子的固有认知,把孔子作为自己的对立面来批判,无形之中将孔子的形象“矮化”,借此来引发我们进行深入思考,不再被儒家经典束缚,用批判的思维来看待儒家思想,放下固有的思维,遁入庄子预设的道法世界中去。综上所述,在《庄子》中,孔子的形象具有多面性,他根据自身的需要来重塑孔子形象,让自己的论述更生动,更有说服力,借助孔子言论的影响力来为自己传播道家思想创造了有利的环境,让读者有了接受观点的心理基础,彰显了庄子在艺术创作上的伟大智慧。同时,孔子的多变也显现了庄子的“破执”手段,描绘的内容与人们印象中的认知相差甚远,以一种颠覆力与想象力打破了人们固有的思维定式,从而建构出新世界,万事万物都可以有全新的定义。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