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露的“开莆来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牌坊,又称“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旨在宣扬礼教,旌表功德,标榜荣耀。历史上“开莆来学”坊立莆田东厢后埭街拱辰门内郑露曾孙郑阜后裔聚居的龙坡境社(今荔城区北大路),是为纪念“南湖三先生”郑露、郑庄、郑淑在湖山书堂讲学倡道,传授儒家学说和中原文化,教化莆阳民风开启民智功绩而立,“文革”初期被拆毁。
关于“开莆来学”木坊最初建造年代,一般认为是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年)。而笔者据文献史料记载分析认为,应是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 再者,从历史地理演变看,在唐德宗建中年间(780-783年)邑人吴兴筑延寿陂前,延寿溪经常洪水泛滥,加之海潮入侵,造成北洋(木兰溪中下游沿岸以北区域)水患成灾。延寿陂建成后,乡民才在下游筑海堤,即今军分区至六城门地段,古地名为前埭、后埭,就是例证。郑氏迁居前埭、后埭,始于郑露曾孙郑皋、郑阜,分为前埭房和后埭房。虽然具体迁居年代已失考,但据《兴化府志》载:郑准登唐乾宁四年(897年)进士,郑准是郑皋、郑阜的四弟,由此推断郑氏迁居前后埭应在唐末至后梁间。因此,唐贞元年间,在今荔城区北大路拱辰门的后埭不可能有百姓聚居,更没有郑氏居住,也不可能在那里建“开莆来学”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