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通镇的历史概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4

今三道通镇域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境内陶沟子遗址出土有新石器晚期陶器。此外,还有早期铁器时代的三道通渡口遗址、三道通窑地遗址、江东窑地遗址、大屯遗址、五队遗址和白虎哨遗址,唐代渤海国时期的烟筒砬子遗址、白虎哨古城遗址和五道河子古城遗址,辽金时期的三道通古城遗址、小五队古墓,明代的五河城子古城遗址。从考古情况看,该镇在古代一直是本县人烟稠密的地区。 清代,实行封禁东北政策,此地人烟稀少。清末,废除封禁政策,放荒招垦,流民逐渐迁入垦荒,土地重新开发。同时清政府沿牡丹江岸设立宁古塔至三姓驿道,境内设小巴彦苏苏驿站,又名小城子驿站,驻驿兵15人,负责40公里驿道通邮。
民国时期,土地开发进入盛期,居民明显增多。沦陷时期,三道通地区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抗日根据地。烟筒砬子北山至今存有抗联五军指挥所遗址,四道河子有抗联五军密营遗址。抗日将领周保中、赵尚志、柴世荣等人都在这一带率领抗日部队与日伪军战斗过。1935年5月,赵尚志率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部, 联合王荫武救世军等抗日部队攻打三道通,火烧警察署,给方正、依兰、勃利地区敌人以很大震动。以后至1938年 7月,抗日联军曾多次攻打三道通。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合江军区、牡丹江军区部队和三五九旅部队曾在乡域围剿谢文东、李华堂、张雨新等土匪武装。1946年11月20日,在四道河子的四方台山小石头庙前活捉匪首谢文东;12月初,在折里汀(今藏富)西南沟地窝棚活捉匪首张雨新。消灭土匪武装后,土改工作团领导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土地改革,建立了乡村民主政权。
建国后,三道通地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努力工作,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在农业上,1964年三道通公社有耕地42 182亩,其中粮豆薯播种面积40 774亩,总产 2 446吨,亩产60公斤。1992年粮豆薯播种面积57 630亩,总产16 128吨,亩产 279.9公斤,分别是1964年的1.41倍、6.59倍、4.67倍。农业多种经营收入1980年44万元,1985年增至 400万元;1992年增至979.5万元,比1980年增长21.3倍,比1985年增长1.45倍。1992年全乡农业总收入2 141.8万元。
在工业上,该镇建国后陆续兴办了农机修理厂、砖瓦厂、纤维板厂、综合厂、煤矿 (在外地兴办)等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1980年20万元,1985年36万元,利润1万元;1992 年726万元,利税2.66万元,总产值比1985 年增长19.2倍。
在商业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只有乡、村两级集体办的供销社和分销店;1979年以后,集体、个体一起上,特别是个体经营的商业店铺发展较快。至1992年,全乡已有个体经营的商业饮食服务业店铺88家。
该镇解放前只有1所小学,1家中药铺。解放后,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不断发展。至1992年,已有中学1所,小学13所;中学生699人,小学生3 202人,教职工 200余人。有乡卫生院1所,村卫生所(室)15个,医务人员54人。有乡文化站1个,广播电视站1个,500座席俱乐部1个,村电影放映队12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