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原文_翻译及赏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0
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清代·项鸿祚《清平乐·池上纳凉》 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出自清代项鸿祚的《清平乐·池上纳凉》

婉约夏天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水天一色一片清静凉爽气息,庭院中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纳凉消夏。门帘高卷清风摇动着室内的蜡烛,竹影婆娑映照墙上就像一幅美丽的写竹图画。
醉后躺卧桃笙竹制成的竹簟上,轻罗纨扇微微煽动凉气徐发。荷塘里骤雨一下子就过去了,明天一定会是秋风萧杀。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清宣宗道光初年(1821年)。项鸿祚自幼天资聪援,善于著文。他填词很讲究音律,虽内容大都是伤春悲秋之作,然却以古艳哀怨的词风著称于世,在写作技巧上也有很多可取之处。这首词作是词人借描写夏夜在庭院纳凉的情景,抒发出几分对人生的哀怨。

赏析

词的上片,勾勒出一幅夏夜宁静清幽的画面。“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二句,勾画出一幅夏夜宁静、清幽的画面。描写池水、夜空一片清澄,庭院悄然无声,只有词人在池畔乘凉。“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是写在庭院乘凉的词人所看到的室内的情景。根据下片词首句“醉来”二字判断,词人此时是在以酒销夏,边饮酒边观赏院中的景色,夜风吹来,室内的蜡烛光炬被风吹得摇晃不定,门帘也随风摇动;室外,月光将竹林映照在墙壁上,竹影依风摇曳,发出轻微的声响。在这里,词人是以动写静,那被风吹动的烛光,飘乎不定的门帘和那半墙如画的竹影,更显出夏夜的宁静,虽不一字月,却使人感到明月朗照。瞑目遐思。一幅清新优美的夏夜图便可在眼前浮现。

词的下片着意描写词人乘凉时的心情。“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二句,是写人的动作。词人醉酒后扶墙走到床边,躺在竹席上,手执熟罗扇,轻轻的扇风虽使人略感清凉,但却难解词人的醉意,在朦胧的醉意中,词人由凉爽的夏夜,忽然想到了秋天的景色。“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眼前池塘正是莲叶碧青,荷花争奇之时,然而瞬间雨过,一夜间便花凋叶残,明朝醒来,庭院里便是一片秋声。最后两句著似写景,实则是借写醉意中的幻觉,寄托词人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项鸿祚(1798~1835)清代词人。原名继章,后改名廷纪,字莲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两应进士试不第,穷愁而卒,年仅三十八岁。家世业盐䇲,巨富,至君渐落。鸿祚一生,大似纳兰性德。他与龚自珍同时为“西湖双杰”。其词多表现抑郁、感伤之情,著有《忆云词甲乙丙丁稿》4卷,《补遗》1卷,有光绪癸巳钱塘榆园丛刻本。

项鸿祚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 淇澳春云碧,潇湘夜雨寒。 想翠竹、碧梧风采,旧游何处。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竹疏虚槛静,松密醮坛阴。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 蓼岸荻花中,隐映竹篱茅舍。 种竹淇园远致君,生平孤节负辛勤。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