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古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6
“而”在古文中的3种意思分别是什么
1、而

(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 今译为:著、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3>表顺承 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4>表假设 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5>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6>表因果 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

7>表方位 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

②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2)音节助词 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3)语气词 用在句尾 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

(4)比况词 今译为:如、像、似 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5)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

②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近指 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

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淮南子·原道训》

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著”、“地”等,或不译 。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 状语后头表修饰。
而在古文中都有什么意思
表承接,表转折,表并列,但是,而且
文言文复裈中的而的意思是什么
文言文《复裈》中的”而“的句子只有一句:火在熨斗中而柄热”。“而”的意思:因而,表示因果关系。这句话的意思是:火在熨斗里面,因而熨斗的柄也就热了。

全文:

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儿云:"已足,不需复裈也。" 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译文:

韩康伯只有几岁时,家境非常贫苦,到了严冬的时候,只有一件短袄,他的母亲殷夫人亲自为他做短袄,(做时)叫康伯拿来熨斗取暖。母亲对康伯说:"暂时先穿上短袄,过一些日子就给你做夹裤。"康伯说:"这(短袄)已经够了,不需要夹裤了。" 母亲问他不要夹裤的原因,他回答说:"火在熨斗里面,熨斗的柄也就热了,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应当是暖和的,所以不需要再做夹裤了。"他母亲听了对韩康伯感到非常惊奇,知道他将来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是”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 是 shì

〈名〉

(1)商业、职业或 *** 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

“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是,则也”(《尔雅·释言》),而“则,常也”,“法也”(《尔雅·释诂》)。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

(2)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

(3)姓

◎ 是 shì

目前姓氏在中国人口普查中,总数非常少,已属极其稀有的姓氏。例如:是灏亮

〈代〉

(1)此,这 [this;that]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 贾谊《论积贮疏》

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2)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 是 shì

〈形〉

(1)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2)同本义 [right]

是,直也。——《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

(3) 对的,正确的 。[correct]

王弗是。——《国语·楚语》。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注:“善也。”

彼人是哉。——《诗·魏风·园有桃》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 林觉民《与妻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窝);是非涡(矛盾纠纷的中心);是非场(矛盾纠纷的场所);

(5)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every;any]。如:是人(犹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处(到处;处处)

◎ 是 shì

〈动〉

(1)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praise;justify]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2)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订正 [correct]。如:是正(订正;校正)

(4)遵从,以为法则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5)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be]

正是四国。——《诗·曹风·鸤鸠》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 林觉民《与妻书》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

(7)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 沈括《梦溪笔谈》

(8)又如:他不是学生

(9)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

(11)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场

(12)表示让步 [be…,but]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宋· 柳永《雨霖铃》

(13)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贵了点

(14)表示适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

(15)尝试。用同“......>>
古文中的凭是什么意思
“凭”基本释义:

(1)靠在东西上:~栏。~吊(对着遗迹怀念)。~几。

(2)依靠,仗恃:~借。~靠。~信。劳动人民~著智慧和双手创造世界。

(3)根据:~票入场。凭票付款。

(4)证据:~据。文~。~空。~证。空口无~。

(5)由著,听任:任~。听~。
不及而还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没有到达目标而回去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