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癣,一种常见的足部皮肤病,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
1. 水疱型:在夏季易发,趾间、足缘和足底会出现米粒大小的深在性水疱,分散或密集分布,疱壁厚且清澈,不易破裂。几天后,水疱干燥脱屑,可能形成多房性水疱。撕去疱壁,可见蜂窝状基底和鲜红色糜烂面,瘙痒难耐。
2. 糜烂型:主要表现为表皮角质层浸软发白,行走时摩擦使表皮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常在3.4.5趾缝间严重,多汗者易患。局部瘙痒剧烈,严重时甚至影响趾缝间和趾腹与足底交界处。
3. 鳞屑角化型:足底、足缘、足跟部皮肤脚趾增厚、粗糙,脱屑严重。冬季趾缝间皮肤裂隙,夏季易发水疱,伴有疼痛。瘙痒抓挠可能导致继发感染,如脓包疮、淋巴管炎等。
治疗脚癣可采用西药和中药方法。对于糜烂渗液的皮肤,建议先收敛干燥,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湿敷,再涂油剂或粉剂。角质增厚时,可先用软化剂如水杨酸软膏,再用抗真菌药。小水疱未破溃时,可用硼酸溶液浸泡后涂抗真菌霜剂。合并细菌感染时,可局部抗细菌治疗,如用中药煎剂浸泡。对于顽固足癣,可考虑口服药物如特比奈芬、伊曲康唑或氟康唑,但需注意副作用,肝功能不佳者禁用。
此外,中医偏方也能帮助治疗脚癣。例如,枯矾、黄柏等研末撒于糜烂处;苦参、白藓皮等煎洗适用于水疱型或感染情况;白凤仙花、皂角、花椒等浸泡醋中,泡脚对角化型有效。这些方法需根据个人症状选择并坚持使用。
脚癣,系真菌感染引起,其皮肤损害往往是先单侧(即单脚),数天、数周或数月后才感染另一只脚。水疤主要出现在趾腹和趾侧,最常见于三四趾间,足底亦可出现。为深在性小水疱,可逐渐融合成大疤。脚癣的皮肤损害有一特点,即边界清楚,可逐渐向外扩展,但决不会是弥漫性、边界不清楚的。因病情发展或搔抓,可出现糜烂、渗液,甚或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