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猫传》:猫鬼情未了的长恨哀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7
《妖猫传》以中唐时期妖猫作祟京城为引、宫廷诗人白居易作《长恨歌》为主题线索、盛唐贵妃杨玉环真实死因为悬念,在步步追寻探问中还原盛唐旧事,揭露了君王至尊之恋在极尽奢靡豪丽炫灿夺目的玫瑰幻象之后颠覆性的软弱妥协与残酷无情,也追忆讲述了辉煌烂漫的盛唐时期一段凄美深情的爱恋往事,荡气回肠又婉转哀愁,百转千回的思念和执守多年的痴恋,是影片最令人动容的触点。

影片有两大重要元素,一是盛唐,二是杨玉环。盛唐这个词,早已不单单只是一个历史时段概念,而因其卓尔不群的开化风气繁荣风貌和多如繁星的骚客诗人名篇佳作,再经过后代以来多少文人墨客的歌咏慨叹,成为了一个具有强烈超现实主义理想浪漫色彩的幻想中的完美时代,这个时代满足了在灰色生活中忙碌奔波的人们对希望和自由的所有美丽想象,这仿佛是一个轻歌曼舞纵情诗酒的天堂,人们无忧无虑地畅所欲言开怀大笑,处处繁花似梦夜夜月明星朗,白昼黑夜都是欢歌艳舞不停休。

这是最酣畅的时代,最情怀的时代,这海市蜃楼般的奇幻和绝丽,是人们对曾经长安旧梦最美的怀念和深情。在电影中,导演陈凯歌意图展现的,是这样一个辉煌如梦的盛唐,那场穷尽色彩大肆渲染的“极乐之宴”,正是盛唐鼎盛之极的高空画像。这也许不是最真实的,但注定是最诗意的。“万事不如杯在手,人生几见月当头”,盛唐风象早已被厚重的历史沉沙掩埋于无声,但这样的幻梦,时间有多长,它便可以做多久。

如果说盛唐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天堂,那么杨玉环便是陪坐在最高权位旁边光彩卓绝顾盼生姿的赫拉,她是盛唐传奇这座王冠上最耀眼的那一颗珠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作为最受宠爱的贵妃,她拥有这个国家至尊君王所有的柔情和珍爱,三千恩宠于一身,团簇牡丹为她开,唐玄宗李隆基愿倾其所有以博她一笑,这是一个注定低眉转眸都光芒万丈魅力四射的高贵女人。影片中面貌独具特点的杨榕蓉饰演的杨贵妃,也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她带有异族特色的脸庞和柔美多情的眼睛,都在一定程度演绎出杨贵妃摄人心魄的美。

影片中,盛唐和杨玉环,是中唐时代的诗人白居易所心向往之的美丽幻念,盛唐的葱茏蓬勃诗意,玄宗与贵妃的倾城之恋,都是生活在平静中唐时代的白居易念念不忘的执着,他为错过这个王朝最瑰丽的时期而遗憾不已,并创作以咏叹玄宗和贵妃爱情故事的《长恨歌》来追念这场盛世之恋,也以表达自己对盛唐的抒情。但在创作完成之时,他却对这场爱恋的结局感到困惑和茫然,兵变的那夜,马嵬坡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杨贵妃究竟是怎样死的?黄轩饰演的白居易在描述这场涉及政治军事的爱情悲剧时产生了对真相的渴望,而与此同时,一只行踪诡异的妖猫带着陈年旧事的答案,携卷着血腥凶残的血色迷雾,以诡异的幻象出现在京城,吸引了白居易与来中国求道的日本僧人空海的注意,两人一起叩响早已尘埃落定深锁紧闭的历史之门,揭开笼罩在盛唐表面那层梦幻迷纱,看见一个迥乎不同的悲情真相。

《妖猫传》的整体框架是非常恢弘的,不论是故事的构思和剧情的设置,都能有一种历史沧桑的追忆感和繁华似梦的幻灭感,也有王室轰烈爱情真假掺杂利益相杂的悲哀和民间寂静喜欢一往情深的慨叹。对影片中盛唐和杨玉环的塑造其实不需要做过多历史套建的矫正,毕竟这并不是一部历史纪实片,这是陈凯歌眼中的盛唐,也是诗人眼里的绝美又凄凉的盛唐。说盛唐就绕不开诗,说诗就绕不开李白。“酒入愁肠,三分变成月光,七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的醉酒人生,是盛唐自由风气最浪漫的象征。

影片中,李白在未见杨贵妃之时便做下了“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灵气之句,在做完最后一句时,诗人李白缓缓留下了一滴清泪。他为何流泪?是敏感的诗人在那场盛世豪华的“极乐之宴”上欢畅的丝乐竹响里已经听见这个王朝气象将糜的衰音了吗?还是诗人自己为这绝美的时代为这华丽的王宫为这畅怀饮酒的人生为这灵感乍到妙手偶得的诗句而流下善感的泪水?亦或是为眼前这浮华一切终将如过眼云烟迅疾而逝再不复来的感伤呢?其实全影里,李白的泪水,最让我印象深刻,那滴泪,既是美丽的盛唐在漫长时间中幸福的沉溺,也是短暂的盛唐在流转历史里悲悯的凄凉。

但是平心而论,除却这些恢弘浪漫的色彩框架和整体架构之外,《妖猫传》在硬件上并不是很出彩。故事的讲述并不有力细节的铺述也并不精致,也就没有达到原本可以有的那种高度。故事的设置是妖猫引导白居易追寻前朝往事的真相,但说实话,这个“引导”真的很牵强,事实上在开始的剧情里,我觉得黑猫只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根本没有打算引导白居易啊,白居易空海和春琴之间的交集,难道不是因为单纯的巧合和他们俩的好奇心吗?而在其后的剧情里,妖猫所谓的“引导”也只是念了句诗和说了几句似乎暗藏玄机的话(说实话作为悬疑推理因素这个玄机也不怎么高级...),而这还是空海给悟出来的,白居易主要的任务似乎就是给空海普及唐朝历史知识啊。还有那个白头宫女,说了一句杨贵妃死后比生前还美,这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种主观抒情啊,为什么会成为让白居易和空海表现的一脸恍然大惊了不得的突破性线索呢?(还有杨贵妃根本不是被她所编织的白绫所杀,为何妖猫要杀她呢......)还有最后那场盛宴和杨贵妃之死的描述,主要就是靠那本日记本铺陈而开,一口气就把真相的大部分全部抖露了,没有作为推理片应该具有环环相扣一步一惊奇的快感,最后妖猫的自白,也有点过于直白了,它作为一个神秘的角色设置,其实不应该自己说出太多。说到妖猫设置,我觉得电影没有给妖猫足够的神秘性,话太多是这只猫不够妖的一个重要败笔。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整体上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留白不够。文学批评里讲求“言外之言意外之意”,话不必说尽而应留有余味蕴藉,让读者自行感悟其中未道之境,电影也应如此。但《妖猫传》似乎总是担心观众会看不明白,什么都要说得清清楚楚。比如说白居易和空海在翻开曾经封着杨贵妃的棺材盖,上面布满血红的掌印,其实这个镜头所传达的信息已经很清楚,震撼感也已经有了,但主演还要明明白白地说这是杨贵妃苏醒之后抓的巴拉巴拉,其实我感觉已经不用说了,只要做出难以置信又悲痛万分的沉默表情就好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啊!再比如妖猫将死之时,说的什么我早就知道她死了只是不舍得罢了之类,真的很多余,丧失了那种执念幻灭时的美感,像《画皮2》里,小唯死前说“人心是暖的,眼泪是苦的,杜鹃花真的很香”,这种蒙太奇似的表白才是最打动人心又有无穷美感的。

电影画面是相当美的,白鹤少年,极乐之宴,月光下的悲哀吟诵,凄凉的死局,还有好些个蒙太奇的镜头和精美的变换画面,都令人印象深刻,具有很强的审美质感。历史上白居易所作《长恨歌》一反往常此类题材诗歌里对杨玉环祸国殃民的谴责主旋律,而是将表达重心放在对李隆基与杨玉环之间“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痴情专恋之中,白居易用简朴质纯的语言,幻化了一段绝世仅有的唯美凄恋,“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此诗中,很难看出太多政治隐喻,而更多是在单纯为这段王室哀情唏嘘感慨。电影里黄轩饰演的白居易对玄宗赐死自己心爱女人的矛盾感到悲凉和幻灭,但他依旧不改原诗,很大可能是因为白龙对杨贵妃的深情执守还是让白居易看到了自己诗里那种缠绵悱恻人鬼情未了的热烈爱恋,“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虽然在真实里其实是猫鬼情未了,爱情的核心内质依旧是令人动容的美与哀伤。

也许盛唐和杨玉环都不过是电影里的一场幻术,不过是迷惑世人的假象,历史究竟如何我们不能够使其毫发毕现,《乌合之众》里说,隐藏在非真相里的真理往往比在真相里的要多。是啊,毕竟真相只有一个,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制造幻术的能力,幻术千千万万,真理无穷无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