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3
1、《朝花夕拾》读后感

武汉市旭光学校703班    程锦

     《朝花夕拾》中最爱的章节便是《无常》,为什么呢?我也道不清,不过我一直都很喜欢搜寻一些关于不同国家的神话。早在读《朝花夕拾》前我就知道黑白无常两个人的名字,白无常叫做谢必安,黑无常叫做范无咎。

    在无常中人们显而易见的是白无常,觉得他活泼可爱,有人情味,光是那一身白褂就令人眼前一新,而不比那黑无常,阴森森的不苟言笑,就是站在那吧,也让气氛冷了不少。但是对我来说,他们两个都差不多,那是兢兢业业的鬼差,并且都是相仿的衣裳,仿佛是一个人,但是不管他们异同点,他们还是和其他的鬼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阴森森的鬼府里活无常和死有分还真是比其他的鬼差有趣多了。

      后记中鲁迅老先生又查了玉历发现,书上白无常是花袍纱帽背后插刀,而拿算盘戴高帽子的,却是死有分。在鲁迅老先生翻了无数资料后,我依旧没看出个所以然,活无常,死有分,阴无常,阳无常,黑无常,白无常,多少个无常也不清楚了,依稀记得,虽然面貌有凶恶和善之分,脚下有草鞋和布鞋之殊,也不过画工偶然的结果,而最关紧要的是题字,则全体一致,约“死有分”,这明明是在和我为难啊。后来,我明白了为什么死有分手里握着一个算盘,因为那个算盘是用来挂命的,算人还有多少时辰。

     人们都喜爱白无常,是因为他是生人走阴,人们为什么不去喜欢这个社会,或者说这个社会的白无常呢?大约当时社会太过残酷,以至于人们都不去怀念人间的美好,还反而去怀念阴间的事物。

     无常中有一个浅显的、不起眼的事情,告诉我,生而为人,活在阳间,就应该选择正确的路,人要有做人的模样,做好自己,跟随初心向未来展翅飞翔。

2、《朝花夕拾》读后感

武汉市旭光学校703班     彭贻成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包括表现了鲁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的。

     《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武昌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的《无常》,写童年之事的《百草园的三味书屋》,写最让鲁迅感激的《藤野先生》和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其中我最喜爱的就是《从三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时,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中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趣味无穷。三味书屋与百草园不同在于它充满陈腐味,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是作者通过课间与同学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趁机偷乐的故事叙述,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有个重要人物,他就是我的老师老先生。 老先生和我是师生关系,老先生是我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老师,一开始我对他很恭敬,听说他很博学,于是问了一个困扰自己很久的问题,可是老先生对此不屑一顾,老先生对我很严厉,不让我在院子里玩很久,可我和小伙伴经常在先生念书入神时,在下面做各种有趣的事情,作者借这些事情表达了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本应该快乐美丽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时不时透出些迂腐的气息,所以鲁迅先生以看似温情的语言,激烈地批判着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啊,没想到就这么短短的一篇文章,竟然把鲁迅先生童年时的情感全部表达了出来,真不愧是鲁迅啊。

3、读《《朝花夕拾》》有感

武汉市旭光学校703班    杨萌萌

       真正的文豪是永远未曾离我们而去 ,他们一直以特殊的方式活在他们的作品中,如同鲁迅先生,今天我看了《朝花夕拾》,让我更进一步地了解了鲁迅先生这个大文豪。

       首先我要讲的是《求乞者》,这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鲁迅先生想象自己是一个被剥夺了一切的乞丐,他耻辱于一切求乞姿态的虚伪,而宁可以沉默求乞虚无的真实,以此维护最后的尊严。此文表现出对于求乞姿态的强烈厌憎,整篇文章很短,却在人面前展现了一个灰暗颓废的社会。文中几次写到“四面都是灰土”,鲁迅先生就在这样一条四面都是灰土的小路上行走,从文章中我们可以读出鲁迅先生笔下的社会,只有冷漠无情。 说简单一点,就是鲁迅先生宁愿自己饿死,也绝不向这个黑暗的社会低头,绝不会向这样一个颓败的社会求乞,因为那是弱者的做法。鲁迅先生认为弱者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往往什么也得不到,甚至连怜悯也得不到,还会遭来别人的白眼与厌恶,只有辛勤努力劳动的人才能换来最终的幸福。

       第二篇是《野草》,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状态,以及对革命力量的热烈呼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民劣根性不留情面的批评和对自我严格的解剖,通过对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和拼搏力的赞美与肯定,也表达了对百姓的肯定,最后指出了小草的所有力量就在于它具有一个突出特点,把困难挫折都视为对自己的锻炼,绝不悲观叹气,我们可以通过长期抗战等字样,把野草的生命之力与当时政治背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就可以看出作者何以要呼唤野草和生命之力了。

      读了《朝花夕拾》,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像弱者一样低头道歉乞求,我们应该向鲁迅先生学习,无论生活多么困难,也绝对不向社会生活低头乞求。

      与此同时,《朝花夕拾》让我了解到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情感饱满的人物。让我得以更加充分的了解那个“周围都是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的年代。

4、《朝花夕拾》读后感

武汉市旭光学校704班    黄依依

      他是寂然无声中的一道惊雷,唤醒麻木和冷漠;他是轩辕里的真正勇士,拯救衰亡与危机;他挥动笔刀打破禁锢灵魂的蛊,他发出呐喊,质问救国“良药”在何方。即使风雨如磐,他仍岿然不动,傲骨铮铮,让沉默无法沉默!他就是鲁迅先生!

       《朝花夕拾》是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著作,曾以《旧事重提》发表于《莽原》。《朝花夕拾》前半段大多是怀念,越到后,对社会黑暗的悲怆感情便愈加强烈,这其中也隐藏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

      其中《父亲的病》令我印象深刻,讲述的是一个名医的故事。在最初,他为了赚钱,乱收费用,出诊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他本没有些本事,用一些稀奇古怪的药和药引来显示他的学问,而且大多是能够买到的。 到了后来,他是赚钱赚够了,但病还是治不好了,父亲也快病入膏肓,便想把责任推给其他人,便说:“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这里还有一位陈莲河先生,本领比我高。我若让他来看一看,我可以写一封信。可是,病是不要紧的,不过经他的手,可以好得格外快。”后来的陈莲河先生更为古怪。

      《父亲的病》描写当时医学的落后,庸医横行乡里,不学无术,误人性命。从医生便可看出当时社会,庸医无能,毫无医者仁心。

       我认为鲁迅先生的文章对我有很大的帮助,他把那个年代的黑暗用笔尖的墨细细地勾勒出来,让我有机会走进那个年代,了解那个时代。

       我自己曾说过一句话:“鲁迅先生的文章若没有“火药”味,那便算不上他的文章。”

5、《朝花夕拾》读后感

武汉市旭光学校704班  张可涵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写的,这篇原著需要慢慢品味才能懂得作者写这本书的所思所感,这篇文章记录了鲁迅先生童年和青年的生活片断。 鲁迅先生以一种温和的语气表现了对当时社会的反感与不满,表现了想让民族进步,想让社会安定的强烈愿望。这本书向我们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圈,封建社会的制度以及社会对人民的禁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园中淘气,天真的小孩、观菜、听蜜蜂唱歌的故事等等。然后又到书屋读书写字,课上还偷偷地画画,这些都表现出了孩子们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的心态。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受到政府的压迫和“学者”的排挤,又经历战乱后写下的回忆,作者在这样的纷扰的环境中,寻出一些时间来委实不易。在这一篇文章中,我随着作者来到“我”的童年时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重温以“我”为中心的那一个个生活场景,以及人物的心理历程。每当我读着一个个寓意深远,回味无穷的故事时,我的心也随着作者一起潮起潮落。 这写出了人们受尽黑暗的压迫,到起来反抗,经历了多少次战争的洗礼,才有了我们现在定安自在的美好的生活呀!

       现在,到处都是智能的,我们生活的开心快乐还很自由,不用再遭受黑暗的压迫,更不用经历战争。这让我深深体会到,这些都是无数革命的烈士用自己的身躯换来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生活。

      《朝花夕抬》对我的影响很大,他让我懂了许多道理,也让我知道了要珍惜眼前生活,也让我体会到了鲁迅爷爷对艰苦的劳动人民的同情,也表现了对当代社会的厌恶。他让我们更加了解历史,感恩美好生活!

6、《朝花夕拾》读后感

武汉市旭光学校704班    张乐怡

       近日,我阅读了鲁迅先生的代表作《朝花夕拾》,鲁迅先生想必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尤记得那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作品在当代中国,就像莎士比亚的作品在英国,普希金的作品在俄罗斯,已成为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象征。 鲁迅先后撰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后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这篇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在这十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令我印象深刻。这篇文章生动地刻画了鲁迅先生童年时的保姆--阿长的形象。阿长生得胖而矮,是一个迷信而封建的人。从文中的第七自然段的语言描写,便可以看出。“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运气……” 这一段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将阿长的封建与虔诚表现得淋漓尽致,凸显了阿长的封建迷信。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晒裤子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同时,阿长并不仅仅是一个封建又迷信的旧时代女性,她也很爱小鲁迅。在小鲁迅对《山海经》念念不忘的时候,一坐下,就想起绘图的《山海经》时,只有阿长给小鲁迅买来了《山海经》,做成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

      在读这本书时,我不仅看到了鲁迅先生童年的生活与当时的社会情景,也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许多弊端。面对今天快速发展的世界,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们应当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应当勤奋学习,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而奋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