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才子苏轼的官宦浮沉之路(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6
       苏轼,北宋大文豪,生于四川眉山,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现代的人们,大都数喜欢他的诗词,因为他的诗词风格豪迈,语言华丽,意境高雅,气势磅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名句读起来非常有气势,更不要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那样的神句了,意境优美。但很少人,知道苏东坡给世人留下的不仅仅是千古一绝的诗词作品,当今的很多其他人文典故也是出入他的故事,君不见,现在去江南苏杭一带,点菜吃饭,都有一道“东坡炖肉”菜,也有“东坡酒”。苏东坡,这位在当时也是风靡娱乐圈和文艺圈的,连当朝太后对他都有仰慕之意,不仅仅是政治明显,也是大众名人,就跟现在的娱乐圈当红的小生一样,走到那里都有人来讨要签名,甚至以得苏东坡的墨宝为荣。苏轼虽然少年出名,才情绝伦,但官场并不如意,屡屡遭到贬谪,一生贬谪在不同的地方,都是与民同乐。苏轼,性格比较豪迈,开朗,喜欢社交,尤其是跟当时的文人,诗僧,道士,歌妓等交往甚多,留下了不少千古绝唱诗句。

       唐宋八大家,苏家独占三个位置,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在当时的文坛都是响当当的人物,都同时中了科举,苏轼因为文章好,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还以为是自己的朋友曾巩写的,为了避嫌,就没有评第一,最终给了第二名榜眼的好成绩,殿试得第二的好成绩,也是人中龙凤了,写的应试文章广为流传。父子三人都在京城溜达几个月,等待朝廷委派官职。苏轼二十岁左右之前去京城赴考的时候,在老家结婚了,娶了王弗小姐,比他小三岁,次年弟弟子由成家,年十六岁,妻子比他小两岁。古人都讲究结婚早,早生子得福,婚娶都是父母媒妁之言,何况,他们兄弟俩个都是文采飞扬,都有考取功名之心,一般人家都趁他们没有考中的时候,推荐合适的自家闺女给苏家,以早日结成秦晋之好。在他们三人去京城准备秋闱的时候,他们从水路出发,沿途游览了长江之美,三峡之险,好几个月才到了当时的京城开封,于是,他们先找个屋子住下来,找机会认识当时的文人和官员,以便结交些人脉关系,为将来施展才华有所依托。

       古代,科举考试,也需要考几样,也有诗词,策论,注解之类的题目,类似于当今高考语文考试,需要默写诗句,对诗句的意思进行注解,以及写些命题作文。古代的考试,也是非常严格,考试时间也有规定,一般可以连续呆在专门为考试的小隔间里呆上一周,自带被褥,洗刷用品,文具也是需要自己带上,进入考场,也需要“准考证”,主考官事先把要参加考试的举人名单写在文书上,公布出来,放在文案桌子上,然后挨个核对检查是否报道了,进入考场,举子们先要焚香祭拜孔圣人,主考官带领几个监考人员,也需要搜身参加考试的举字,看是否有携带作弊的东西,类似跟如今的高考检查一样。为保障考场秩序,朝廷也派禁卫军把持考场,对于徇私舞弊的考官和学子,可以当场执行命令。学子进入独立的隔房里面,就开始独立的考试了,外面点燃几个大香炉,用几个木香燃烧,全部燃烧完,时间就到了,都需要出来了,中途吃饭时间,都是有专人来给送饭,睡觉和解大小便都可以在小房子里进行。等考试完毕后,所有学员可以离开考场,但所有的主考官和监考人员,不得离开考场,需要把学子们的卷子阅读完,评出来次序,方可离开,跟如今的高考阅卷老师,差不多,不准带手机电话,不准跟外界接触。考生的试卷,需要密封姓名,待主考官阅览后,评出档次后,方可拆开,汇总录取名额。整体来看,在当时,朝廷对待学子们,这待遇还是不错的,也是很公正公平。

      古代参加京城的考试,一般都是属于会试,属于礼部主持考试,级别很高,考取的举人才能成为“贡士”,然后这些“贡士”汇集起来,再参加殿试,有皇帝亲自主持考试。通常都是三年一考,考不上,也就继续等待三年,参加功名考试的起点是必须要参加所在的省的乡试,考取的才叫“举人”,才有资格参加秋闱“贡士”考试,也有做官的资格。所有的读书人,先有资格参加乡试的前提必须是秀才,秀才也是需要参加县里组织的考试,叫院试,那是功名的起点。古代的秀才也是非常有才华的,我们现在能有幸看到中国四大名著,也都是落魄的秀才写的书,可见秀才也是很厉害的。古代有不少读书人,从小就聪慧,也有二十岁不到就得进士的,也有考到了头发花白的时候,才考取了进士,有的时候,考试也需要讲究心理素质的,有些人考多次都不能通过,也只能继续奋战。科举也是很浪费读书人的时间的,但古代的甄选人才,科举也是非常好的方式,把那些品学兼优的人选进来,为国家服务。也是值得称赞的地方。通常,能在乡院,会试,殿试都能得第一的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连中三元的人,在历史上并不多。殿试,也分几个档次,第一等,赐进士及第,分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等,若干名,按照名次顺序录取,考上都称为“赐进士出身”第几名;第三等,若干名,考上都称为“赐同进士出身”第几名。发榜名次也会读出来的。古代读书人,一般对于这个名次和什么年间考中的都很在意,就跟如今的第一学历一样,不管你是多么牛逼的人物,问起来,你不是进士出生,或低于自己的那一届高中,别人心理都会看不起的,这也是为什么要一定考取进士的原因。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海瑞和左宗棠,他们都没有考取进士,海瑞仅仅是是举人出生,左宗棠也是没有考取过进士,但都不影响他们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就是在他二十岁的时候考取了殿试第二名,榜眼。古代凡是考取了举人资格,就意味着有做官的资格了,一般得到进士位置,基本就是可以等待朝廷任命官职了。苏东坡和他弟弟子由都考的不错,都考中了进士,名次也比较靠前,他的父亲也考中了进士,可能名次比较落后些。每次参加殿试,根据每个朝代的录取人数和读书人的数量而定,有时候几百人同时参加考试也有的。苏家几个老爷们都考中的喜讯也没有第一时间传到四川眉山:苏东坡的老家。因为相隔比较远,也只能他们自己回去传达这喜讯了。

欲知苏东坡开始从政之路,请听下回分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