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父母——读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有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爱上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源于很久以前女儿的推荐,以及我们对读书的探讨。先生的文字于我来说是对待生活、调整心态和思考人生的一剂良方。

比如,读这本《人生如逆旅》,读这篇《多年父子成兄弟》,带给我的触动是非常深刻的。

我喜欢性格随和的人,那份平易近人的态度总会给人带来莫名的亲近和踏实,让人不自觉地舒缓、安心。一个家庭中,父亲的性格往往在很多事情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没有哪一个孩子不渴望父亲的温和大度,也没有哪一个孩子在严苛的暴力下不瑟瑟发抖。我总以为,孩子都是天使,关键是,从他们出生之日起,为人父母者又有几人能做到耐心、理性和客观的教育。

有这么一句话:“父母最错误的沟通方式之一,是不懂共情,忽略感受。”

八十年代之前的孩子大都是放养式成长,吃饱穿暖最重要,教育的重要性因父母的认知而异。即便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也不见得都会如现在的家长这般唯成绩至上。以自己为例,便是这样,但我还是非常感谢他们总是能在关键的时候,起到引领作用。

有了孩子后,我常常会思考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母亲,不断地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包括心理上、思想上和学习上的。找出缺失的,而且又是最渴望的,认真去感受孩子最需要怎样的教育和陪伴,然后调整自己,以期与孩子建立更加紧密的亲子关系。看似是我在教育孩子,在很多时候,孩子带给我的反思往往让我更为感动。养育孩子是一个极其漫长又艰辛的过程,对我而言,反而可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自我成长。

我以为,比起学业,孩子的身心健康尤为重要。老话说的好:成材先成人。

应试教育之下,比拼的是分数,留下的却是很多后患,比如,孩子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学习的目的、成长的价值等等。在越来越多令人心痛的事件发生后,我们真的迫切需要重新来审视当下的教育观了。

父子成兄弟,母女成姐妹,这确实可以成为一条教育沟通的良好途径。让孩子可以信任父母,让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动向,让父母的循循善诱化为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培养孩子建立起自己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对世界的认知,也许,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吧。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父母之爱是最无私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可是,爱的方式有千万种,能被接受且有良好效应的才为最佳。

每个孩子,首先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即便是教育家也不可能用标准理论化的方法对待他们,教育总是因人而异,要因材施教的。对孩子的期望值应该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之上,更不能一厢情愿将自己过高的要求强加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压力。一步一个脚印、逐级攀登每一个台阶,才能循序渐进。为人父母,自身得有更高的格局才能影响到孩子,才能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耳濡目染,慢慢打开自己的人生格局,格局越大,视野越大,人生道路难道还怕不会越走越宽吗?

汪老先生说:“我并不是提倡复古,但旧时文人的那些境界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已颇为奢侈了。”

现实生活中,更多强调的是母亲对孩子和家庭影响的重要性,好像做为一个母亲就应该怎样怎样,有什么问题都归责于母亲这个角色,这难免有失偏颇,在我看来,父亲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不分仲伯。可以用性别差异、性格差异来发挥各自的优势,互补互惠,达到家庭与教育和谐美满的境界。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将造成某种程度的遗憾。

教育实乃一个太大的话题,心得体会,各自思考。不妨,我们也问一问自己:何为父母?

你为孩子做过一盏比真花还美的荷花灯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