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卡尔维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一场阅读的沉浸式体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读伊塔洛·卡尔维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你在梦境中要寻找一种抽象的、绝对的时空,并沿着一条明确的路线前进。但是,当你觉得你快要找到的时候,你却醒了,发现你躺在床上并未动弹,只得一切重新开始。”

这本书由理性构建,阅读时觉得自己作为读者被卡尔维诺既尊重又排斥。

第一次体验这样的小说阅读,是一次很奇妙的阅读过程,一场沉浸体验式阅读。

这是一篇具有实验性质的超越小说,它尽可能的展现了文学的各种形态, “致力于开发小说叙述艺术的无限可能。” ,是作者对写作、对一本书的呈现的一种无止境的无畏探险。

书中以主人公寻找失落的后半本书为线索,串联起十个风格题材各异的小说故事: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在马尔堡市郊外》、《从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不怕寒风,不怕眩晕》、《望着黑沉沉的下面》、《在线条交织的网中》、《在线条交叉的网中》、《在月光照耀的落叶上》、《在空墓穴的周围》、《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作为文本的十篇故事,包含着对诸如 侦探、魔幻、心理、书信、日记 等各种小说类型的戏仿,最后又由标题串联成一个微型小说。

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只有开头,在高潮时就戛然而止,悬停在未竟的半空,让作为读者的你不停的在追问:接下来呢?然后呢?

但是作者却告诉你,一切书籍的下文都在彼岸。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开始但没有结束的故事构成的世界里。”

这种通过写小说来写小说,虚构出一个现实,在虚构中虚构,在现实中衍生出虚构感,让作者/读者/主人公身份交错,真真假假难以辨别,错综复杂,层层嵌套,如谜似幻的形式,既所谓的 “元小说” 的形式。

“元小说”( meta-narrative ),又译“元叙述”或者“超小说”,或者又被称为“后小说”和“后设小说”,就是 有关小说的小说,表示一种次序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

在希腊文中,“ meta ”一词表示“本原”,是作为前缀使用的,表示“在……后”。

在传统小说中,往往关心的是 人物、事件 ,是作品所 叙述的内容 ,而元小说则更关心 作者本人是怎样写这部小说的 ,在小说中往往喜欢声明作者是在虚构作品,喜欢告诉读者作者是在用什么手法虚构作品,更喜欢交代作者创作小说的一切相关过程。

为获取“真实可信”的效果,传统小说会有意隐瞒叙述者和叙述行为的存在,造成“故事自己在进行”的幻觉,而 元小说则有意暴露叙述者的身份,公然导入叙述者的声音,揭示其叙述行为及其创作过程,展现叙述内容的“故事性”和“文本性”。

在小说中交代叙事框架,谈论故事陈述的编码规则,把创作中的技巧、手段及及动机公诸于众……作者通过这样一份详细的 “叙事说明书” ,向读者坦承文本创作过程中的操作痕迹,以及人为性的东西。这种“自我拆台”的目的就在于揭开小说“虚构”的本质,即话语的本质。

元小说在文学形式上的这种革命性行为,无疑和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尤其是语言学符号学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你这次颠沛的旅行早该靠岸了。除非找个大的图书馆,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更好地让你栖身?你为了寻找那些小说离开这座城市,走遍世界,最后又回到这里。这里一定有个图书馆,你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那十本你刚开始看便从你的手中飞走的小说都能在这家图书馆里找到。”

卡尔维诺在这本书中以其独特的方式从虚空中构造了一个世界,而又再在里面完成了一次自我建构。

无论你是否喜欢卡尔维诺,无论你是否饱读诗书,你一定会惊讶这前所未见的构思的。

这也是一场读者与作者间的游戏博弈。

文本形式与结构之美,翻开书页的那一刻,旅程便开始了。

书籍是具体明确的,生活经历却是不可琢磨的,阅读之时不仅只是与书中的人物交谈,更是与文字背后的作者交流。

这本书还可以分开来读,既除了把那几个标题可以串成一个开头的故事连起来读,还可以把男读者和女读者的故事串连起来读。

让整本书的结构不至于零散而统一成为一个封闭的圆环,正是由于故事中身为男读者的“你”一直在苦苦追寻着这些短篇故事的下文和那个神秘的却一直置身事外的女读者。

一个传统小说写作,必须具备三个要素:角色、剧情、场景,必须有个第三人称,必须使第二人称男性与第三人称的女性之间发生某种事情,再进一步发展,或以喜剧的方式结束,或以悲剧的方式结束,即历经人生的各个阶段。

而在这本书中,卡尔维诺一直十分注意让阅读本书的读者能够进入角色并与小说中的读者等同起来,因此作者在写作中,将主人公设为“你”,第二人称,也未曾给他起个名字, “他是一个“你”,而任何人都能在这个“你”中认出他自己的“我”。

这就大大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作为读者,我们也成为了卡尔维诺故事中的主人公,开启的是一段关于书的旅程。

本书中的“男读者”其实只是处于一个抽象的状态,只是一个代名词,这个以“你”,第二人称叙事的小说不仅指男读者,还有书中的女读者。

男读者和女读者,你们两个是两个互相分析的但又比原来结合的较为紧密的“你“,你们互为读本,每一个人都能在另一个人身上,阅读到自己那段不用文字书写的历史。

“我才明白我的反劫持计划被一项不知受谁指使的反反劫持计划瓦解了。”

这本书就是在这样一层一层进行的同时又在反复提醒你,你的意识与书中第二人称在同时进行。

故事的最终巧妙和书桌前的我的阅读行为的结束,重合在了一起,完成了代入。

“文学的”文本世界是一个被投射出来的世界,它与日常世界保持着间隔,它轻易就能倒置、重置我们与真实的关系,以至于作者也能轻而易举地掌控每个在阅读时空里的读者的命运。

因此,卡尔维诺还在书里强调了,作者创作小说就应该是讲故事,而且是只管讲故事,一个接一个的讲,不强加给读者某种世界观,只让读者看到故事展开的曲折过程,就像看到一棵树的生长,看到它枝繁叶茂纵横交错,而故事背后所隐藏、所蕴含的种种,就应该是让读者见仁见智。

“我期望读者能在我的作品中看到他不知道的东西。”

卡尔维诺说,最好也不要认识作者本人,因为真实的人从来不会与读书时想象的作者形象吻合。

作者在书中也把作为一名读者的心境写的迷人且贴心极了: “仿佛打开了从一个世界走向另一个世界的通道”、“读书是个孤独的行为,她把书当做牡蛎的贝壳,钻在书里就像牡蛎躲在贝壳里一样安全。”

将读者、作者与书中人物放在一起对话,让你调动你的经历,让你跟随他的步伐,前往未知的碎片时间与碎片篇章。

碎片化的文字片段打破了我们习以为常的阅读习惯,却也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更加开放和自由的世界。

在那里,我们是读者,也是作品中的角色,我们和作者一起,探寻故事的结局——一个可能的结局。

这还是一本关于作者旁观分析并预估读者的阅读行为的书。

“你改变不了你的过去犹如你改变不了你的名字。”

阅读总是这样:

这里有件东西,一件写出来的东西,有形的东西,物质的东西,它是不会改变的,通过这件东西,与那个未写出来的东西相比较,那个东西属于非物质的,不可见的世界,只能思考,只能想象,因为它过去曾经存在,现在已不复存在,因为它过去了,丧失了 ,看不见了,摸不着了,仅在“死人”中间,而 看书就是要迎着那种将要实现人们对他尚一无知的东西前进。

“时间的维度被打碎了,我们只能在时间的碎片中爱和思考,每一个时间的碎片沿着自己的轨迹运行。”

时间的断裂性让它们拥有了自主性和自行生长的可能,于是纷纷展开枝桠打破各层次元壁,让作者所属的“现实”空间与文字所营造的“虚拟”空间(包括作者与角色之间对写作导向的话语权),与读者自身的阅读经验与投射于书本产生的 共情体验 ,让创作者、读者以及书中人物渐次加入创作进程,这种梦幻般的想象其实仍基于现实逻辑—— 作品得到读者的阅读才能具备作者赋予其的功能。

至于如何认识世界呢,世界何时展示自我呢?

"只有当人们可以这样说的时候它才能表现自己:『我阅读,因此宇宙在写作。』"

这是一场由卡尔维诺发起的,作者、读者、译者、出版商、小说人物,以及真书伪书、残缺故事构筑的迷宫游戏。

书的开篇就写着献给丹尼埃勒蓬奇罗利,这是当时一个非常有名的总编辑。男读者追寻作品的经历越发离奇、荒诞不经。作者与读者相互影响,真作品与伪作混淆不清,革命与反革命相互渗透。文学审查制度或许才是书被阉割太监、绝版消失的真正根源。

“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俨然已不再重要,作者在书中打通了作者与读者、书籍生产方与读者、书籍传播方与读者等多条线索。

在书中,窃笑着乜视未来以研究此书乞食的学者和评论家们:出版社的编辑们,每天收到那么多的书稿,他们在挑选翻阅时,只能凭借关键词和情节草草了事,文学评论家们,因为世界各国语言上的不通,而只能凭翻译家们的转述,世界此时已变成一张薄薄的纸,上面只能让你写些抽象的名词,仿佛一切具体名词都不存在了。

剥离了小说的外在故事结构,小说的内在主干其实是在 论述写作与阅读的意义: 你如何读书,如何买书,如何思考小说, 书本身在这里不过是个不重要的载体。

关于小说的阅读与写作本身,关于时代的改变带来的阅读的改变,思考跃然纸上,却又隐藏在小说之后。

写作是怎么把无限的非文字世界通过有限的写作行为变成可阅读的世界的,而这种反映又究竟到了如何的程度。

“小说中未言明的东西比言明东西更加丰富,只有让言明的东西发生折射才能想象出那些未言明的东西。”

“阅读就是抛弃自己的一切意图与偏见,随时准备接收突如其来且不知何方的声音。这个声音不是来自书本,不是来自作者,不是来自约定俗成的文字,而是来自没有说出来的那部分,来自客观世界中尚未表达出来而且尚无合适的词语表达的那部分。”

“阅读是个断断续续的、片片断断的行为。或者说得更确切些,书是一种点状的、粉末状的物质,在洋洋洒洒的文字之中,读者只能注意到最小的片段、词组、譬喻、句法联系。逻辑关系,以及具有丰富涵义的词汇特点。这些东西好比构成作品核心的基本粒子,其他东西都围着它们旋转。或者说它们就像漩涡的底,把水流吸引过来并吞噬下去。书中的真理,亦即书的实质,正是通过这些东西发出人们可以感受到的闪光。神话与奥秘是由知觉不到的微粒组成的,它们就像蝴蝶足上附着的花粉,只有理解这些微粒的人才能发现与解释那些神话与奥秘。”

当阅读者的想象开始蔓延的时候,其实你已经超越了文本本身。

阅读就是抛弃自己的一切意图与偏见,随时准备接收突如其来且不知来自何方的声音。

真是一个冬夜经历的浪漫美好的旅程。

读完这本书之后,就像跳了一场欢快的恰恰舞,舞点前后,天旋地转。

一个人喜欢读书,最大的浪漫差不多就是睡觉之前和恋人一起读书,对方先说那一句,“咱们关灯睡觉吧,不早了”。如果是冬天,浪漫又多了一层。两人在一个枕头里小声讨论书的内容,争辩,摆论据,咬耳朵,其中一个倦了,嗫嚅几句没回应,另一个听了一会儿鼻息,也倦了。镜头拉到床的正上方,打上“灵魂伴侣”字样。

这应该就构成了卡尔维诺式的浪漫主义。

"你以为每一篇小说都必须有个开头又有个结尾吗?古时候小说结尾只有两种:男女主人公经受磨难,要么结为夫妻,要么双双死去。 一切小说的最终的涵义都包括这两个方面:生命在继续,死亡不可避免。 " 

我们想要从阅读和生活中追寻什么呢?

无论结尾是否早已在开篇写下, 重要的是阅 读当下,是生活本身,是追寻的过程 。

既然结局不可避免,那就好好享受打开一本书阅读的时刻吧。

相关推荐:

*元小说代表作:斯特因的《项狄传》,《旧死》,《虚构》,《死亡的诗意》,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胡里奥姨妈与作家》,唐诺《阅读的故事》,《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等待野蛮人》。

*元电影代表作:《昨天》,《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日以继夜》,《楚门的世界》,《盗梦空间》,《法国中尉的女人》,《开罗紫玫瑰》,《日以继夜》,《莆田行进曲》,《法国中尉的女人》,《青春梦工场》,《性、谎言、录像带》、《偷窥狂》、《暗恋桃花源》、《巴黎最后一班地铁》。

(元电影的概念比较广,不仅仅是电影中的电影,和电影有关的电影这样的套层结构,更多的是特殊的电影观念和对现实的反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