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受教育程度为何影响生育意愿?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1
生育和教育程度并没有直接联系,更不必把这顶“帽子”扣在女性身上。女性头顶半边天的时代已经来临了,她们知道哪些“锅”可以背,哪些“锅”不能背。无论我们是男性还是女性,在生育的问题上,都是一个认知水平高低的事。你选择出生,就要负责好好养育;你选择不生,就负责好好成就自己的一生。没有矛盾,不用抵触,我们要学习孩子身上的“真”,他们身上的活力和阳光是值得每一位家长骄傲的。江苏省统计局网站发布报告指出,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导致少生或不生。这一结论引发了网民讨论。在笔者看来,不应将女性受教育程度高与生育意愿下降捆绑。与其把错归在文化水平提高上,不如思考下当下社会是否给女性提供了良好的生育条件。

《2022版中国生育成本报告》里提到,生育成本过高是影响育龄家庭生育意愿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报告显示,江苏省在全国31省份居民平均养育成本排到第六名,0-17岁的孩子平均需要花费600863元,经济压力从数字上就可以体现出来。

除去金钱成本,还有时间成本。女性怀孕时需要休产假,孩子处于婴儿时期需要专门照料的时间,接送孩子上下学、辅导作业、陪伴孩子成长……若不想花时间,那就会增加金钱成本。

此外,虽社会极力倡导男女平等,现实依旧存在不少女性困境。《2021年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多大年龄”“是否结婚”“有没有生过孩子”等不相关的问题出现在应聘面试中,有近6成的女性在求职过程中被问及婚姻生育状况,而同样的问题仅有2成男性会被问到。职场性别歧视的现象层出不穷,女性工作机会减少,以至于她们不敢孕,不敢育。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生育制度》中提到,生育是“损己利人”的。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伴随女性而来的是身材焦虑、育儿焦虑、职场焦虑,而非他人的包容和谅解。试想,若能有育儿基金能够补贴到家庭,若职场妈妈能得到一视同仁,若形成生育无忧的氛围,女性会不会更愿意生育孩子呢?

“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因此女性不愿意生育”,这样的结论,恐怕过于简单粗暴了,只会让女性感到心寒。她们都有自身的生命价值,有自由做决定的权利。即便从国家的人口大计上考虑,生育率的下降,也不应该让女性和教育背锅。她们的困境应当被看到,我们应当竭尽所能,营造良好的生育环境,为女性提供了良好的生育条件。教育程度高意味着认知能力强,一个女性若接受过较高的教育,意味着她看问题会更加全面、利弊分析得更透彻、更能把握事情的本质。的确有些女性会为了事业选择不生育,但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其实是权衡利弊的结果。女性如果要生孩子,一定是因为她愿意生,愿意承担责任;而不是因为她是女性,她有生育功能,所以必须生。这两者有质的区别,前者给了女性充分的尊重,后者则直接将女性视为生育工具,这也是为什么催生让女性反感至今的原因。

其实如果女性在生育的过程中权益能够得到良好的保障,儿童抚育环境更优质,大部分女性并不排斥生育。因为女性的基因属性决定了女性能够从生育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会让其产生生命升华的完整感。
第2个回答  2022-08-21
研究发现,女性受教育水平有助于降低家务分工的性别不平等,但是对育儿分工的性别平等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文章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育儿和家务是两种不完全相同的无酬劳动。虽然二者都主要由女性承担,但家务劳动通常很枯燥乏味,而育儿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父母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此外,育儿的质量关系着子女的成长与发展,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期望的影响。由于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子女的期待越高,也越可能接受精细化育儿的理念,这导致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在育儿方面的投入反而更大。因而,与家务分工的情况完全不同,女性受教育水平提高反而会加剧育儿分工的性别不平等。
其次,除了女性受教育水平的不同影响之外,家务分工和育儿分工的差异还表现在性别意识理论的解释力上。分析结果显示,女性的性别角色观念越开放,家务分工越平等,且城镇女性和年轻女性中家务分工也比农村女性和年长女性平等,这些发现都有力地支持了性别意识理论。但是,女性的性别角色观念、城乡属性对育儿分工都没有显著影响;在年龄方面,反而是观念较为开放的年轻女性的育儿分工表现出更大程度的不平等。这些结果都与性别意识理论产生了矛盾。由此可见,家务分工较少受到女性性别意识的影响。文章认为,这不是因为性别意识对育儿不重要,而是在“密集母职”的背景下,女性对育儿质量的强调已经超过了性别本身。正如一些国外研究所发现的,母亲虽然很希望父亲能帮助分担育儿责任,但是出于对父亲育儿质量的担忧,她们宁愿亲力亲为,对那些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来说更是如此。由此可见,育儿在本质上是以子女为中心的,或者说是以子女能得到高质量养育为根本目标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性别平等只能退居其次,这与家务分工中的情况截然不同。
“日常照料和学习辅导这两类育儿活动之间的差异很大。”文章还提到,虽然日常照料也包含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期待,但它在性质上更接近家务劳动,其影响因素也与家务劳动更为相似。例如,研究发现,女性性别角色观念对照料分工具有显著影响,且祖辈的参与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照料分工的性别不平等。但是,性别角色观念对学习辅导却没有解释力,祖辈参与的影响也较弱。此外,更加重要的是,研究发现女性受教育水平对照料分工没有影响,但是对学习辅导方面的性别不平等却有非常显著的加剧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学习辅导方面的育儿投入主要受父母教育期望的影响。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子女的期望也越高,也越有能力辅导子女的学习,这导致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在学习辅导方面投入更多。
分城乡、子女数量和年龄的研究发现,女性受教育水平对育儿分工的影响在农村、多孩家庭和子女年龄较大时表现得更加突出。这些结果反映出不同女性在育儿观念和育儿方式上的差异性。具体来说,文章认为,在城市、只生一个孩子或子女年龄较小时,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女性在育儿投入方面的差异较小,因而女性教育对育儿分工(特别是学习辅导)的影响较小。但是在农村、生育多个子女或子女年龄较大时,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女性在育儿方面的差异就会凸显出来。
第3个回答  2022-08-21
女性受教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女性的三观,意识等等。普遍来说,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独立,越理性,越会也越有能力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可以说,女性受教育程度会影响生育意愿。当今社会的大部分女性都是受教育程度高的新时代女性。受到教育的很重要的一个意义就是我们的思想独立,有自我的意识,懂得追寻适合自己的东西,明辨是非。所以女性选择是否结婚,是否生育,都是遵循自己的意愿的。反观古代女性,她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家人以及社会教给她们的是三从四德,相夫教子,从小女性被灌输的思想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她们的人生价值就是长大后找个好婆家,然后结婚生子。不只是古代女性,当今社会仍然存在这样的现象。在某些国家,女性仍然不能读书,甚至结婚后只能待在家里带孩子,做家务。在我国一些落后的农村山区,仍有很多人认为女性读书没有用,找个人嫁了才是正确的。在这样的观念的压迫下,女性何来生育意愿?她们没有选择,她们被要求必须生孩子,甚至被要求必须生儿子。并且,受到这样的影响,女性自身也逐渐认同这样的观念,并不断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受教育程度影响生育意愿的本质其实是教育本身传递的价值观念影响生育意愿。教育培养人们崇德向善,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增强其自我保护的意识,促进身心健康等等都促使人们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所以女性在这样的价值观念影响下,会更加理性,更理智,追寻自身的价值。所以女性也可以自由选择生或者不生孩子,生几个孩子。实际上,这也是社会进步,人们的素质提高的一种表现。也许催婚催生的现象仍然存在,但是社会更加包容了,人们是否结婚,何时结婚,生不生孩子,什么时候生孩子,都是个人的选择。
第4个回答  2022-08-21
一、受教育水平提高和生育意愿之间的关系分析

教育水平的提高从个体角度来讲主要是影响两个方面,首先,一般情况下女性受教育的年限越长初婚年龄就越大,从而生育的年龄就越大,其次,据学者研究发现,育龄女性的文化水平与生育率呈负相关。所以对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个体而言,尤其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其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女性相比存在着很大不同。接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女性已经不再被传统的生育观及家庭观所束缚,她们更热衷于通过参加社会活动、参与工作来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而言,她们更倾向于将生育子女所花费的时间、精力、财力投入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当中去,所以会选择少育或者节育。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对于自己的人生和生育是有计划的,高学历高素质女性要求的不只是优生,更主要的是坚持着最优生育准则,较高的受教育程度是人类具有的内在的生育控制的先决条件,而高学历高素质女性则是有计划、最优生育准则的天然响应者和自觉执行者,高学历高素质的女性在突破传统生育观念上有着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不会盲目的受到生男孩、多子多福等传统生育观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的进步,我们逐步普及了义务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显著增长,接受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女性与日俱增,女性不再是家务劳动的承担者,而是更多的参与到工作中来,但是由于关于女性的生育保障制度并不完善,生育的机会成本增加,所以更多女性倾向于通过工作实现人生价值。
这就是受教育程度影响,生育意愿的方面
第5个回答  2022-08-21
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确实影响生育孩子的意愿,不想生孩子。更不想生多个孩子。
一是受教育程度越高,受传统文化影响就越小,什么养儿防老,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等传统观念在这些人思想里已经没有多少位置了。由于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具有一定的生存本领,可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稳定的收入来源,能够确保自己生活宽裕,还有结余,又有养老保险,养儿防老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后顾之忧。很多人认为手里有钱,老来无忧。有了孩子只会给自己添加负担。
至于传宗接代,无后不孝更不是这些考虑的问题了。有的人甚至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管不问,只顾自己过得好,养条狗也不愿意找对象结婚,孝敬父母成为一种无高品格的追求,是传统道德绑架,是一种低级趣味。有的人认为每个月或者过年过节给父母发几百块钱就不错了。更不愿恋爱结婚生孩子了。认为那是绝对降低自己生活质量的事,生孩子就是找麻烦,添负担。不如养条狗、养只猫。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死后一把火烧掉,谁能管得了死后的事。
的确,生育会与职业发展发生冲突。冲突越大,生育意愿越低,这是人之常情。生育孩子是为社会延续做贡献,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同样是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因此,更应该优化生育环境,让高知女性愿生、敢生、能养。如减少职场性别歧视,打破职场隐形“天花板”、踢走女性求职“绊脚石”,让年轻女性意识到,生育孩子不会成为职场“减分项”,缓解生育与职业的冲突,生育意愿自然能够提高。大力发展社会化托育事业,减少年轻父母育儿的后顾之忧,让更多家庭“养得起、养得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