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丛飞:倾家荡产资助百名贫困儿童,37岁去世,受捐者无人送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2005年3月的一天,深圳市某家医院内,一名正处于化疗期间的癌症病人,静静地躺在自己的病床上。

尽管他是一位只有30多岁的中年人,但无情的病魔迅速地摧垮了他的身体,使得他的精神看起来很是憔悴。

这时,他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接通了以后,电话那头传来了他很熟悉的一个声音,对方说: “孩子开学了,说好的你要资助学费的呢?怎么没有动静了?”

他怔了一下,用微弱的声音说道: “我现在生病了,暂时没有钱……”

没等他说完,对方就提高了声调,在电话那头质问道: “你不是承诺要供我家孩子上到大学毕业吗?怎么才到初中就不出钱了,你这不是坑人吗?”

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只得默默地挂断了电话,沉重地叹了一口气......

他就是曾入选“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百大人物”的歌手丛飞,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曾先后参加义演300余场,所得的收入全部捐给了贫困失学儿童和残疾儿童,捐助总额超过300万元。

时光如梭,转眼间丛飞已经离开我们16年了,但他的生平事迹仍令无数人为之感动和震撼,而由他引发的关于人性的深度思考似乎依旧没有停止……

1969年,丛飞出生于辽宁盘锦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原名叫张崇。贫困和饥饿,就是丛飞对于童年生活的最深刻记忆,这种经历日后也养成了他对贫苦阶层的天然同情心。

尽管家境贫寒,但丛飞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就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似乎天生就有音乐细胞,因此尤其喜欢唱歌。

那时候,《霍元甲》、《上海滩》等香港电视连续剧在内地风靡一时,《万里长城永不倒》等主题曲也火遍了大江南北,人人都能跟着哼唱几句。

而少年丛飞对这些歌曲更是信手拈来,事实上他只听了一两遍就已经会唱了,周围人听了纷纷夸赞他演唱得好,甚至不输于那些专业歌手。

但要想走上音乐的专业道路,仅靠爱好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支持,才能铺平通往音乐专业院校的道路。在那个时代,普通人要想在歌唱方面出人头地,必须进入音乐学院深造,并须经过名师指点,因此不会出现“大衣哥”、“草帽姐”式的草根歌手。

丛飞家里的经济条件,注定了他无法实现这个遥不可及的梦想,非凡如此,他上到初二就因家庭困难辍学了。出身是他无法选择的,他唯有暂时忘却自己的音乐梦,早日打工赚钱,以减轻家里负担。

后来,丛飞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一家银行从事出纳工作,尽管这与他的兴趣南辕北辙,但他仍尽心尽力做好这项繁琐的工作,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音乐知识。

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丛飞有了一定的积蓄,感到时机成熟的他便报考了沈阳音乐学院,结果顺利被录取,从此他正式走上了音乐道路。

1992年,丛飞从沈阳音乐学院毕业,但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便动身前往广州,希望在那里能闯出一番事业。

但他在广州人生地不熟,工作也没有任何门路,飘零一段日子以后,身上带的钱也用光了,最后他竟落魄到只能睡桥洞。

这是丛飞人生中的最低谷,在那一个个无法入眠的黑夜里,他仰望着头顶的星空,在心底一遍遍地叩问自己:天下之大,难道就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处吗?当初放弃稳定的工作,报考音乐学院,难道真的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但在经历了短暂的动摇后,丛飞还是选择了遵从于自己的初心,既然选择了音乐这条路,就应该无怨无悔、坚持到底。

命运总会垂青执着的人。有一次,他像往常一样在路边练歌,唱的是《乌苏里船歌》。很快,他磁性动听的嗓音就吸引了众人的围观,人群中有一个女孩被他饱含真情的演唱所打动,她觉得这个流浪歌手应该去参加比赛,才能让自己的优秀才华不至于被埋没。

于是,她走到丛飞的面前,递给他600元钱,没等他反应过来,女孩便已转身离开。当时的600元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丛飞拿着这些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也正是陌生女孩的这一举动,在丛飞的心里埋下了积德行善的种子,在他最困难的时候,能有素不相识的人无私地伸出援手,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人心的温暖。

丛飞用这些钱报名参加了歌手大赛,从此开始崭露头角。1994年,丛飞来到经济特区深圳,凭着扎实的演唱功底,他很快就拥有了一大批忠实的歌迷。

丛飞并没有安于小有成就的现状,他于1995年拜著名的高音歌唱家郭颂为师,同时继续刻苦钻研着音乐理论知识。

随着名气越来越多大,他开始不断收到全国各地的演出邀请。有一次,他在四川的一次演出时,意外接触到了因贫困失学的儿童们,看到他们渴求知识的眼神,丛飞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

演出结束后,丛飞毫不犹豫地将演出费用和身上所有的现金,一共是2400元,全部捐给了当地的慈善机构。这笔钱在当时可以帮助20个贫困儿童重返校园,这让丛飞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和成就感。

这是丛飞人生中的第一次捐助,也正是从这一刻起,他立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更多的贫困儿童,以改变他们的命运。

在之后的歌唱生涯里,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慈善义演方面,在这些演出中,他不但分文不取报酬,还无数次地慷慨解囊,资助了很多的贫困儿童和残疾人群。同时,他也成为了一名“帮困扶弱”的义工,义工编号为“2478”。

贵州、湖南、四川等贫困山区都留下了丛飞的感人故事,他不但在金钱和物质上给予孩子们帮助,还多次奔波数千里,亲自前往他们的家中看望和慰问,勉励他们好好学习。

到了2004年,丛飞已经在慈善公益的道路上坚持了整整十年,此时他资助的贫困失学儿童和残疾儿童已超过了300名,捐助总额超过了300万元。除此之外,他还认养了37名孤儿,无偿为他们提供全部的学费和生活费。

尽管在90年代初,丛飞一场的演出费用就已达到了上万元,但后来他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公益事业方面,很少有商业演出的机会,自然也难以有很多的收入。

尽管他还想帮助更多的人,但个人的经济能力毕竟有限,长年累月之下,丛飞渐渐有些捉襟见肘,不知不觉间已背上了十几万元的债务。有一次,为了能赶在开学前给孩子们送去学费,他甚至在亲朋好友处借了10万元。最后,他的第一任妻子实在无法忍受这种“无私”的生活,便和他离了婚。

为此,丛飞一度感到十分苦闷。就在这时,一个女孩走进了他的世界。她名叫邢丹,和丛飞是盘锦老乡,不过此前两人并不相识。邢丹的家境优越,当时是深圳航空公司的一名空姐。

看到关于丛飞的新闻报道后,邢丹被这个善良的男人深深地打动了。于是,她辞去了待遇丰厚的空姐工作,来到了丛飞的身边。两人结婚以后,邢丹全力支持丈夫的公益事业,心甘情愿地做起了他的贤内助。有了妻子的理解和支持,丛飞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慈善义演中。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5年初,丛飞入选当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与此同时,他突感身体不适,到了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胃癌晚期,这是由于他长期在全国各地巡回义演,生活和饮食不规律而造成的。

患病以后,丛飞想得更多的却还是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先后数次将自己的治疗费用捐给了贫困山区的儿童们。

但在丛飞住院的期间,却从来没有任何一位受过他捐助的家庭或个人前来看望他。更令人心寒的是,由于丛飞患了重病,无法再登台演出,也没有了收入来源,难以再履行他对于贫困家庭的捐助承诺。在这种情况下,正如文中开头所写,各种“催款”电话源源不断地打来,他们并不关心丛飞的病情,而是异口同声地质问他为何“失信”。

可想而知丛飞当时的心理感受,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让他感到了空前的孤独。本来,他所付出的一切,从没有想过什么回报,但到头来还是额外“收获”了被帮助者的冷眼,这是当初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好在这时妻子邢丹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当时她已有几个月的身孕。为了不拖累她的未来,丛飞让她把肚里的胎儿打掉,邢丹坚决不同意,她哭着对丛飞说: “在这个世界上,你已经一无所有了,我怎么再忍心再把孩子打掉呢?”

当时的丛飞,除了有一套50多平米的住房外,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贫如洗”了,连治疗的费用都是靠外界的资助才勉强凑齐的。

2006年4月20日,丛飞在深圳因病去世,年仅37岁。根据他生前的遗嘱,家人在器官捐献书上签字,将他的眼角膜捐献了出去,这也成为了丛飞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捐助。

在他的追悼会上,上千名群众自发前来为他送行。然而,这其中并没有任何一个曾经被他帮助过的人。

“好人有好报”的故事,并没有在丛飞的身上上演。不仅他是如此,几年以后,他的妻子邢丹也因为一次意外事故离开了人世,他们的女儿出生后不久,还没来得及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就先后失去了父母,后来由外公外婆抚养成人。

当年,有一个女孩受到丛飞的资助考上了大学,在这期间她和丛飞一直保持着书信联系,但后来因为对丛飞给她介绍的工作不满意,从此彻底消失。

难以想象,这些话竟然是从一个经过高等教育的人嘴里说出来的。这个女孩的故事也能折射出部分被丛飞帮助过的人的心态,他们不仅没有感恩之心,还把一切的捐助都当成理所当然,当丛飞失去了帮助他们的能力时,转眼就对他恶言相向。

人性凉薄何以到了这种地步?

“斗米恩、升米仇,尺步暖、丈步寒。” 这句流传至今的古语,深刻地揭示着人性深处的卑劣,也在丛飞的人生经历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这些人也许只是一小部分。当年被丛飞帮助过的残疾青年胡诗词,如今已身为湖南省文联《沧浪》杂志主编、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正是在丛飞的多次捐助和勉励下,胡诗词才得以“逆袭”,圆了自己的文学梦。

这就是丛飞一生致力于公益事业的意义所在,因为它真正能改变一个穷苦人的命运。在常人看来,丛飞不计回报、甚至散尽家财帮助他人的举动,已然超出了世俗的认知,也引起了一定的争议和质疑。

但正如他的妻子邢丹生前所言:

“丛飞超出自己能力的资助,在旁人看来十分夸张,在我看来,却很自然。他性格就是这样,看不得旁人受苦,又经不起别人的哀求。”

没有什么高大上的理由,就是因为这种“心软”的性格,丛飞在公益的道路上坚持了十多年,这就是他最可贵的地方。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但丛飞做到了。只因为他曾受过陌生人的无私帮助,所以他要把这种大爱的火炬继续传递下去,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他秉承的就是心中单纯的善念。

但也因此,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陷入了一种“道德困境”,因患病而不能履行自己的“承诺”,遭受了受助者不应有的冷言冷语。

常言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人若没有了感恩之心,活在这世间,与行尸走肉又有何区别?希望丛飞的善良灵魂永远得到安息,也希望丛飞式的悲剧故事永远不再上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