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认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9
一、人类认知层级[1]

人类认知从初级到高级可以分为五个层级:神经层级的认知;心理层级的认知;语言层级的认知;思维层级的认知;文化层级的认知。如图:

1.神经层级的认知:

人类和动物共有的心智和认知形式

从脑与神经系统产生心智的过程叫认知。

2.心理层级的认知:

人类和动物共有的心智模式

感觉是通过单一感官直接获得的知识,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以及多感官或跨通道获得的认识,即联觉,比如看到橙色感到温暖

知觉是脑和神经系统对感觉信息再加工,以获得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的心理过程。知觉具有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选择性等特征

感觉和知觉都是通过感官而获得的知识,两者紧密相联,常常相互交织在一起,统称为感知。

注意是在感觉和意识这个层次上认知加工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一种导致局部刺激的意识水平提高的知觉选择性集中的形式。

表象和记忆是从感知到思维的中间过渡环节,表象已经具有思维的某种初级形式,并且在思维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表象对思维的影响表现为:

第一:产生表象思维(形象思维),即凭借表象进行的思维操作

第二:表象与词语在心理操作中进行双重编码,而图像和语词之间是可以建立对应关系的。例如,王维的诗就是通过“表象—语词”的转换来创作的,并且通过“语词—表象”的转换来欣赏的。

第三:表象是概念思维的基础,概念思维操作需要表象的参与和支持,思维任务的不同决定表象操作在思维操作中是否出现。

3.语言层级的认知

这是人类所特有的心智和认知形式,是低阶认知和高阶认知的联结点,是高阶认知的基础

人类的心智和认知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动物界的语言既是统一的,又是相互区别的。统一在于所有语言都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区别在于各种自然语言在语言的进化树上占有独特的位置。动物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形式依次是:肢体语言、声音语言、表意的符号语言。人类特有的、表意的符号语言具有抽象性、可产生性、任意性和歧义性。

4.思维层级的认知

人类特有的认知形式,人类的心智和认知是以思维为特征的。

思维是人类做出的最高级别的精神活动。所有认了的业绩和进步不过是人类思想的产物。

思维形式和规律一直是逻辑学研究的领域。逻辑学研究的思维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思维规律则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概念、判断、推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和高级阶段。

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是感觉、知觉和表象,主要的领域有:感觉、知觉、意识和注意、表象和记忆、动机和情绪,它们属于认识的初级形式或初级阶段。此外,心理学还研究人的心里特性,如能力和人格,以及人的学习活动等。认知学科建立后,心理学也进入思维的研究领域。

人类认知过程加工与心理加工的关系:

1.人们头脑里的逻辑并不等于“逻辑学”。人们头脑里的逻辑,或者说人们在思维与认知活动中所使用的逻辑是与经验相关的。与经验无关的、普遍的、无个体差异的逻辑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逻辑学家的理想模型中。

2.理想的逻辑模型在实际运用时,往往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偏差,这说明在人们的实际思维和认知过程中,逻辑过程和心理过程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逻辑推理是会受到心理因素影响的。

3.虽然心理因素对逻辑推理会发生影响,但正确的逻辑推理模型会对思维和认知过程进行约束和纠正,使之运行在一个科学合理的范围之内。

5.文化层级的认知

是最高级的认知形式。文化是与自然对立的一个范畴。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一切对象的总和,是人的创造物,包括物质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文化就是人化。

文化层级上的认知从初级到高级分为三个层次:科学、哲学和宗教

二、 人的价值与认知分级演化模型(简称价值认知体系)[2]

一个可以细致而深入的阐述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环境间各种或简单或复杂关系的理论模型,即人的价值与认知分级演化模型(简称价值认知体系)。其模型结构的形状酷似一朵雪花,故也称为雪花模型。

价值认知体系有三个方面的量度,分别对应上图中的外、中、内三个环形珍珠链。

外圈代表的是 价值认知体系的作用层 ,它直接对应的是 人的各种行为表现 ,不过,这里对行为的描述不是通过肢体的外在运动轨迹来表示的,而是通过激活肢体运动的内在传导信息和传导载体的活动情况来描述的,这种内部的信息传导作用过程与外部的行为表现是一一对应的,因此基于信号作用逻辑的作用层可以直接用来指代行为。 这种基于信号的描述方式的好处在于,它可以直接对接神经系统,以及加载于神经系统之上的认知和价值表现 。每一类行为场景中都包括触发信号的基本作用要素、负责传导信息的机体作用组件、组件传导信息的基本程序、组件的结果状态展现等,这些组件及组件活动只在信息传导过程中才有意义,当缺乏信息传导时,则只剩下毫无生气的躯壳。

对于人的价值认知体系来说,总共可分为六大基本作用场景, 从最底层的感觉系统的机械式感应,到最高层的针对矛盾关系的选择处理,每一类场景都代表着一组或多组刺激信号的采集,以及所触发的机体组件的响应过程 。作用过程强调的是认知过程的输入参数,以及这些参数在传入神经中枢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机体组织,这两者都是可以观察的,可以量化的,并且可用来定性认知这一黑箱系统的运作条件。

中圈代表的是 价值认知体系的关系层 ,它是认知过程对作用过程的关系刻录。基于作用过程所搜集的各种输入信号,结合神经系统的信息传导规律和主观思维表现,来 演绎推导认知系统对输入信号的加工处理逻辑 ,从而解构认知层级的内部运作机制。认知体系的总体表现与一个基本的逻辑规则高度相关,那就是同步关联原理(5.1节),因为同步的条件不同、参数不同、结果不同,造就了关系认知的多样性,并且随着认知层级的升级,催生认知的条件和参数愈趋复杂,最终塑造出了一个具有强大关系处理能力的超级系统。每一个认知层级所刻录的基本逻辑关系,不仅仅是认知体系对场景要素的认知结果,同时也是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价值体现。六个层次的六种关系统称为趋性关系。

内圈代表的 是价值认知体系的意识层 ,意识层没有具体的指代,它是通过作用层和关系层来间接体现的,它对应的就是那个虚无缥缈的内心世界。这个内心世界有着其固有的共性逻辑,这个逻辑不是体现在意识的具体表现上,而是体现在 意识的运行法则 上,这个法则就是柬汰机制,也称价值分化机制(4.4节将做进一步讲解)。如果把内在精神世界看作是所有认知要素的关系集合的话,那么柬汰机制就是分拣精神世界当中关系要素属性的执法者,基于此而衍生出了每个个体所特有的行为表现、关系认知和价值观。当我们说意识的时候,它可以指行为趋向、关系认知或价值分化的某个具体过程,也可以是行为、认知和价值趋向的泛称。

上述三个层面本质上是一体的,只是阐述的角度不一样,从不同的侧面可以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价值与认知体系的内在逻辑。

价值认知体系的六个意识层次之间存在着递进演化的关系,简要说明如下:

初级层次个体建立了对基本的刺激信号的感觉体验(即感受过程),并基于刺激信号的影响趋性做了价值分化(宜态分化),如冷热酸痛等,从而形成本元关系认知,这一意识层次称为本觉;

第二个层次个体建立了对刺激信号的分类组合感知能力(即感知过程),基于对特征信号的关联性运算,分化出特征信息的关系差异(焦点分化),从而实现了对事物的区分识别,形成关联关系认知,这一意识层次称为丛觉;

第三个层次个体基于焦点目标牵引和感觉系统反馈,构建了基本的行为作用方式(即机动过程),并实现了感受过程和感知过程的同步融合,形成了对作用对象的趋性分化(性状分化),催生了作用关系认知,这一意识层次称为履觉;

第四个层次是个人在面对趋性目标或行为刺激时所唤醒的能够趋近适宜状态的特定行为认知反应(即消解过程),基于情绪的校验反馈固化了个人对作用动向的效用趋向(效用分化),形成了需求关系认知,也初步树立了个人的价值观基础,这一意识层次称为弭觉;

第五个层次是个人的需求进程受到外界影响时的特定行为与认知反应(即调谐过程),柬汰机制同时在行为趋向和认知导向两个方面进行校验,并由此催生了个人对不同主体间交互关系的多维度效用认知(义利分化),形成了嵌套关系认知,这一意识层次称为势觉;

第六个层次则是个人对存在价值趋性矛盾的场景关系的再认知能力,基于问题回溯而生成矛盾关系的价值差异,进而触发行为实践(即择处过程),通过实际结果表现来校验原有行为决策的有效性,从而使得个人不断获得在各种矛盾场景下选择更具环境适应性的关联背景(趋势分化),形成了发展关系认知,这一意识层次称为虞觉。

雪花模型阐释了人的六个认知维度,它们对应着六个不同的关系处理层次。在这六个层次的进化过程中,越底层越原始,越顶层越智慧,前三层表现出一种机械性,故描述时多用“个体”,而后三层才逐渐展现出人性,故描述多用“个人”。场景刺激信号被认知系统加工处理为各个基本关系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联被印刻在认知系统当中,不同的意识层次,刻录的关系维度有所不同,越到高层,关系就越复杂。每一个层级的跨越,认知系统就增加一个关系维度,同时系统针对这个维度进行校验,在兼容底层价值评价原则的基础上基于校验所形成的差异而生成新的价值趋向,由此逐步推动个体去适应更多关系维度的复杂场景,然后基于此发展出更复杂的行为认知能力,直至校验机制不足以应付系统的复杂性为止。

引用

【1】论人类认知的五个层级蔡曙山

【2】 人类认知世界的六个基本维度 CSDN网站 意识解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