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哈斯布拉托夫说,如果他当时在莫斯科,苏联就不会解体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4
1942年,哈斯布拉托夫出生于车臣首府格罗兹尼。

此时正是苏德战争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而隶属于俄罗斯管理的车臣认为,他们正好可以利用纳粹德国的实力,脱离苏联,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因此车臣人选择了与德国合作,帮助德国打击苏联军事力量。

只是让车臣人没想到的是,苏联反败为胜,最终打败德国。于是他们遭到了“钢铁慈父”斯大林严厉的惩罚,以“叛国”的罪名,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等苦寒之地。2岁的哈斯布拉托夫也就是在那时跟随父母舟车劳顿,迁往哈萨克斯坦。

赫鲁晓夫上台后,对斯大林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否定,并允许车臣人重返家园。15岁的哈斯布拉托夫得以和父母回到了家乡。

尽管已经错过了读书的最佳年龄,但哈斯布拉托夫还是通过刻苦学习,考入了莫斯科国立大学。在大学期间,哈斯布拉托夫不仅成绩优秀,而且他还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并被推选为校团委书记。

1965年,23岁的哈斯布拉托夫毕业后,获得了留校任教的资格,并在次年被批准入党。在这之后,哈斯布拉托夫一直担任经济研究工作,并在经济领域崭露头角,成为经济方面的专家人物。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苏联由于体制僵化,官员腐败等原因,国家经济停滞不前,民众生活也每况愈下。因此戈尔巴乔夫开始了各种经济改革。然而他的改革不仅没能扭转苏联的经济形势,反而让国民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戈尔巴乔夫把改革失败的原因归咎于体制问题,于是他又在“改革与新思维”的基础上,鼓吹“民主化,公开化”。

为了把政治改革落到实处,戈尔巴乔夫还鼓励持不同政见者踊跃发言。因此在那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非官方的政治组织。一向对政治不满的哈斯布拉托夫与丘拜斯等经济学家,也组成了一个团体,对苏联的经济和政治大发议论。同时,他还为让苏联人实现真正的民主生活,积极奔走,而他也因此在民众中有了一定声望。

1988年,哈斯布拉托夫受到了戈尔巴乔夫的接见。他当时给戈尔巴乔夫提供了一份200人的“政治犯”名单,希望这些“政治犯”能得到平反,并恢复自由。

1990年,哈斯布拉托夫以经济学教授的身份,被选为俄罗斯人民代表,自此进入最高苏维埃,并被任命为最高苏维埃副主席。而最高苏维埃主席叶利钦当时的亲西思想,与哈斯布拉托夫不谋而合。所以两人一拍即合,还草拟出了一个推翻计划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过渡的“500天计划”。

在波罗的海三国宣布独立成功后,叶利钦积极联合其他加盟共和国不断要求独立,甚至叶利钦还不顾戈尔巴乔夫与苏共阻拦,强行把俄罗斯改为总统制,并于1991年6月担任了俄罗斯首位总统。

叶利钦在担任总统职务后,与戈尔巴乔夫的权力斗争也愈发尖锐,再加上其他加盟国也纷纷仿效俄罗斯,想要获得自主权和自治权。

眼看着苏联有解体的危险,戈尔巴乔夫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同意变更国体,放权给各加盟国,并商定于8月20日签订《新联盟条约》。这就意味着只要开始实施新条约,苏联虽然还有一个空壳,但是已经名存实亡。

这让苏联保守派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因此在签订条约的前一天,以副总统亚纳耶夫、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为首的8位军政高层官员发动了政变。他们先是希望戈尔巴乔夫能主动辞去总统职务,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他们囚禁了戈尔巴乔夫,成立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并宣布接管国家政权。这就是苏联 历史 上震惊世界的“8·19事件”。

如果他们能成功,那么《新联盟条约》就成了废纸一张,苏联也能继续保持旧有的体制和政权。但这显然违背了叶利钦的初心,因此遭到了叶利钦的强烈抵制。

在这一过程中,哈斯布拉托夫作为叶利钦最忠实的支持者,他不仅帮助叶利钦大造舆论,还为叶利钦能获得胜利,提供了全面的支持,使叶利钦没有后顾之忧。

最终,叶利钦赢得了胜利,并成为了苏联实际的掌权人,而戈尔巴乔夫则大权旁落,成为了傀儡总统。

由于哈斯布拉托夫在“8·19事件”中立有大功,叶利钦在辞去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后,他就成为了接任者,他也因此成为了俄罗斯的二号人物,一时风光无两。

2019年,哈斯布拉托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是《别洛韦日协议》的推行,让苏联解体成为了现实。假如当时他在莫斯科,就能调动军队来阻止叶利钦这一行为。那么,哈斯布拉托夫真有这样的能力吗?他又真的会这样做吗?

我们都知道,《别洛韦日协议》是在1991年12月8日签订的。当时参与签订协议的人是叶利钦、白俄罗斯领导人舒什克维奇和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

在这个过程中,舒什克维奇还不断给戈尔巴乔夫打电话,透露签订协议的过程,并建立戈尔巴乔夫调军队抓捕叶利钦和克拉夫丘克。不过,此时的戈尔巴乔夫已经没有力量对抗叶利钦,所以除了叹息,他只能听之任之。

据哈斯布拉托夫回忆,当时他正率领俄罗斯代表团在汉城进行外事访问。哈斯布拉托夫认为,他是被叶利钦以种种理由派到汉城去的。因为叶利钦知道,如果他在莫斯科,他一定会联合国防部副部长弗拉季斯拉夫·阿恰洛夫,率兵赶到别洛韦日森林,用武装力量阻止这场有预谋的分裂活动。

哈斯布拉托夫认为,叶利钦推进的《别洛韦日协议》的行为本身就是一场有蓄谋的政变和谋反行为,而当时只有他有能力阻止叶利钦的行为,这也正是叶利钦为何要支走他的原因。

也就是说,哈斯布拉托夫回来时,木已成舟,一切都不能挽回。

其实,根据哈斯布拉托夫前期对叶利钦的支持,及在苏联解体过程中捞到足够多的政治资本来看,他根本不会挽救已经快气绝身亡的苏联,因为这不能给他在政治上带来任何好处。

不过,哈斯布拉托夫和叶利钦还是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矛盾的起因是叶利钦激进的“休克疗法”和“国有资产私有化”改革。由于这一改革导致了国家经济迅速恶化,这让哈斯布拉托夫从最初的怀疑,很快就站到了叶利钦的对立面。

其实说白了,这也是一场权力之争。

当时,俄罗斯联邦还没有确定新的政治体制,一切都按照苏维埃宪法在执行。在苏维埃宪法中规定,俄罗斯联邦总统有领导国家的权力。因此,一心想统摄大权的叶利钦坚持要建立总统制体制。而俄罗斯宪法中又有“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原则,规定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因此哈斯布拉托夫又以此为依据,希望建立议会制体制。

为了达到目的,哈斯布拉托夫试图更换俄罗斯联邦总理,以削弱叶利钦的权力。而叶利钦则立刻拉拢地方行政官员召开制宪会议,准备绕开最高苏维埃,对宪法进行修订。哈斯布拉托夫干脆弹劾叶利钦,要求宪法法庭解除他的总统职务,由副总理鲁茨科伊接任。

本来,学者出身的哈斯布拉托夫认为,通过一步一步的政治行为,可以在政治斗争中获得胜利。不过他万万没有想到,叶利钦“不讲武德”,居然派军队包围了他所在的议会大楼。

1993年10月3日,那天和“8·19事件”发生时一样,莫斯科的大马路上跑满了坦克。不过这次并不是拿来起震慑作用,而是在叶利钦的命令下,这些坦克真的向议会大楼开炮。

在隆隆的炮火中,昔日庄严的议会大楼升腾起了滚滚浓烟,随着不断有人员伤亡,哈斯布拉托夫最后的精神防线很快就崩溃了。

自此,叶利钦靠武力实现了独掌大权的愿望,他把这称为“民主的胜利”,而失败的哈斯布拉托夫,则被他关进了监狱,直到1994年才获得特赦,重新恢复自由。

从那以后,哈斯布拉托夫再也没有机会重新回到政治中心,郁郁寡欢的他,自此消失在公众视野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