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4
一九九七年七月十六日我出生,同年两个月前的这天汪老离世。

你可以看作这是冥冥中的缘分,为我如此倾慕汪老找个勉强的借口。当然,你也可以看作这是我在死皮赖脸的在与汪老攀上缘分。这都无畏,不管你如何想,我喜欢他这事,的的确确是真的。

初见汪老,透过通红的高邮鸭蛋看到一个朴实谦逊的先生模样。小时候呀,看先生《端午的鸭蛋》从始至终被那高邮的通红流油的鸭蛋吸引住,回到家便吵着妈妈要吃鸭蛋,然而每每看到那浅黄色暗淡的鸭蛋失望极了,便把一个个的鸭蛋都切开,失望接踵而至以至于想跑去高邮去尝尝先生笔下的鸭蛋。小时候只懂的那些肤浅的东西,如今大了,想法定是有稍稍偏差了的。再拾先生那篇文章,不仅为幼时的无知感到羞愧与庆幸。

先生的文笔朴实无华却令人感慨万千,肃然起敬,这大概就是个人的魅力了吧,这种魅力于无形中暗自涌动着一股澎湃之力。

先生不写富人,不写官人,只写身边的那些普通人,艺术家。自来便钟情于他的散文随笔,铿锵中带有善意,似乎不是在写文章,而是像是在给一个老友讲述他的那年那事那人。

他的散文集集中后成书叫《生活的智慧》,如名所述,其智慧多来源于生活,实为他的真人真事。先生把生平以来比较有意思的事写了出来,大多是回忆,就像是随笔,今天若是想起故人旧事了,就提笔写下来。他从来不会大段的阐述哲理,他总是把故事讲完了,道理也就说完了。这个过程你得用心去悟,我悟的能力很差,很难悟到什么深刻的东西,有时候只会泛泛地看看,只知先生年轻时多为洒脱之人,重情重义自是不多说了。

他交的很多名人,此处所谓名人定是不指影视明星啥的,其大多数是书法家,艺术家,如京剧才人裘盛戎。他还写老舍先生,其师沈从文先生。他用大幅笔墨来写他的导师,句句中透露着他对其师的尊敬与怀念。

先生的文书总是被世人以"淡"字赞颂,说的好像他不食人间烟火一般,但是并不尽然。先生之文尽写世间俗事,何故说的像是禅宗在世,不染红尘。

在我看来,先生之文风不浮不滑,知人论事不失风度,话到唇角火候拿捏的甚好,如此一般轻薄评价,其掌握此功夫可是要下数年,历经数载。

先生着实令我着迷,若是其老还在世,定去拜师,可惜了。于是我只能从他的存世之笔中与其交流,所谓,这也算是一件幸事。

忆先生,故薄诗一首,致敬:

汪洋见平帆,

先者留经传。

生来受人敬,

故望作此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