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言传承文明 经典浸润人生”报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5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2019年11月21-27日,我有幸参加了“经典诵读国培计划”的培训项目。怀着一颗求知的心来到了八朝古都,百年名校――河大。

在七天的学习时光里,我受益匪浅。深深的感觉到,放下一切,安安静静的当一名学生是人世间最美的享受。

七天的时光,对于一个“好学”的学生来说,着实太短。但是再短的旅程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与发现。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心得。

      (一)寻根

    轻轻的我来了,

    手捧文件,按图索骥。

    循着梦的方向,

    踏入八朝古都,百年名校,

    品悟厚重的历史。

    走进河大,那一排排高大的银杏树叶在寒风的吹动下,如千百只黄色蝴蝶为我们跳起了迎宾舞。随风而舞的,有它,有我,还有激动的心。

    漫步于河大校园,她古朴的气息总是伴随着河大“八景”扑面而来,心里油然而生敬畏之心。曲径通幽处,经过一番找寻,总算找到了文学院,她小小的,端庄的立在哪儿,恰如那小巧玲珑却满腹诗书的女子。

    快步走进文学院阶梯教室,文学院的党委书记葛本成教授和焦院长已在等候我们。书记绣口一吐就是河大的百年发展历史,让我们明白任何文化都有起源和根脉。焦院长给我们解读了“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文化。它取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这些话语言简意赅地道出办大学的原则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达到完善。

简单的开班仪式过后,我们开启了经典诗词的学习之旅。尽管这次教授们讲的是诵读的另一种形式――吟诵,与我渴望学习的朗诵不同,但我依从陈江风教授、蔡玉芝教授、刘进才教授的讲座中,找到了古代经典诗词的根,寻到了传承古典诗词的方法――吟诵。

吟诵和朗诵虽有不同,但作为传承经典文化的方式,它们还是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如:它要求教师必须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要求教师要能拥有深厚的“国学经典底蕴”,要有阐释和解读经典文化的能力等。通过四位大师历时四天的讲解和熏陶,我们渐渐明白:吟诵是口口相传的慢节奏,它需要我们在座的老师及后来人扎扎实实地勤推动,最终会形成生机勃勃的大气候。经典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根。只有读经典的书,才能做有根的人。

作为语文老师我深知: 四至十二岁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生记忆的黄金阶段,这个时期诵读一定量的中华经典,不仅有助于锻炼、提高记忆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识,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和思考,关于经典诵读我的建议和体会是:小切入,长坚持,先熟诵,后理解,家校共读出成效。

首先,家长、教师要了解经典著作的原文大意、难点注解,其中的名言警句或典故也要事先知晓大概,以便在孩子问询时能够予以帮助。

其次,家长、教师每日选择百字左右的诵读内容,带领孩子反复诵读。次日复读昨日内容,然后再开始新的内容,在学习新知识时不断温故,巩固熟读效果。

第三,在诵读时可采取听我读、跟我读、慢慢读、快快读、接力读多种诵读形式,让孩子在集体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第四,教师或家长可将诵读内容做成卡片或活页,以便携带,随时复习,随时巩固。

第五,家校联手,逐次做好孩子的诵读记录。记录卡可以有诵读篇目、开始的时间、熟读的次数,还可以附上自我评价分数,家长、教师评价分数,读伴评价分数,调动一切因素激励学生熟读成诵。

在接下来的三天里,我还感受到孟彩云教授和郑慧霞教授的独特魅力。

在孟教授娓娓的讲述中,我明白了河大这所学校之所以拥有厚重的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非谓有大楼,而是有大师之谓也。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所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这句话让我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用美好去引导美好”。

    “哪有什么妙手回春,不过是把自己的爱无条件地倾注在学生身上而已。”

    “我希望这些低头进来的孩子,能够昂首挺胸地走出校门。”

      孟教授的一句句经典话语,掷地有声,如哒哒的马蹄声一直走进我的内心。让我明白作为教师我的根就在讲台,就在于对学生的爱。

    从郑慧霞教授的话语中,我了解了“春秋笔法”在《红楼梦》这部经典鸿著中的巧妙运用。作为一名“红学”爱好者,尽管十几年前已经观看,品味此书,却从未从写作手法这个角度去赏析。经过郑老师的点拨,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读和析都是自以为是的个人体验,经典文学的灵魂和根脉是暗藏在文字背后的,需要我们好好去揣摩。

更为值得惊喜的的是:我从郑教授的话语中找到了自己内心的根――我和我在一起。

        (二)问心

      我有一个梦想,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他是张载。

    我有一个梦想,

    不避人之长,不惧己之短,

    以己之力,力举明天的太阳。

    他是简单的存在――我。

    走在教育的道路上,如何传承经典文化,发扬和光大圣贤之思,如何做最好的自己,如何教出最优秀的他人。我不断问他人,问自己。

    每一次的培训我仿佛就是走在不断追寻的路上,追寻教法,追寻经验,追寻自我的突破。我一直生活在“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自责中,可听了郑教授那句“我和我在一起”,亲眼看到她信手拈来,张口即诗的形象时,我找到了“心”的突破口。一切急于求成的路上都会布满荆棘和迷茫。要想达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境界,没有“满腹的诗书”和“慎独”的功夫是难以成功的。

想到这儿,我躁动的心也安静下来。我知道:心一旦有了方向,灵魂就有了安放之处。

      (三)追梦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作别八朝古都,

      携一片银杏叶,

      唱一曲逐梦歌。

      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路上,张横渠永不会寂寞。因为有我,有我们在。经典诵读的路上我看到一个又一个的爱好者奔涌而来。他们嘴巴一张,半个世纪的沧桑划过;他们绣口一吐,觉民的《与妻书》又重现当年的影像;他们莲舌一动,李白的醉月当歌,剑气伴着寒光划过;他们樱嘴一开,易安居士颠簸的一生就在笑靥中娓娓道来。

      有这样一群追梦人,有这样一群和我一样的爱好经典书籍者,幸哉!乐哉!

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我想我们板桥的所有老师们都会与经典为伍,与张载同行,走在“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道路上。让自己的灵魂浸满书香,让自己的人生充满诗意。

我的分享完毕,谢谢大家的耐心聆听!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