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物理参照物的诗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7
1. 关于参照物诗句的题

2. 物理关于参照物的诗句

3. 关于动参照物的诗句

4. 关于物理参照物的诗句

5. 有关于参照物的诗句
关于参照物诗句的题 1.谁有含参照物的诗句啊(要参照物的答案)最好多一点

“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的意思是诗人坐在船中,没有觉得船在动,反而感觉远处的树木朝自己走来。所以是远树是运动的,是以“船”或者“坐在船上的自己”为参照物。

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

*以高山为参照物,舟中人是动

高山是不动的,舟中人跟随小舟在运动,则得结论以高山为参照物,舟中人是动

*以小舟为参照物,舟中人是静

小舟是运动着的,舟中人也是运动着的,但是在任意时刻,小舟和舟中人运动的方向速度都相同,即运动的相关向量都相同.那么小舟和舟中人即为相对静止.

则得结论以小舟为参照物,舟中人是静
2.关于参照物的练习题有答案
是以________做参照物。

3.物理学里把________________叫做机械运动。4.乘客坐在行驶的火车上,以火车为参照物。

人是________,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人是________的。5.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

月亮在云间穿行,这时我们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6.以________为参照物,人造地球同步卫星是静止的,以________为参照物,人造地球同步卫星是运动的。

它绕地心旋转一周需________h。7.我们通常所说的“车开了”是以( )。

A.开车司机为参照物B.坐在车上的乘客为参照物C.地面为参照物D.没有参照物8.人们生活在地球上,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这是因为( )。A.地球根本没有运动B.我们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C.地球运动很慢,我们感觉不到9.某人在公路上由北向南行走,一辆汽车由他身后向他前进的方向疾驶而过,那么这个人相对汽车的运动是( )。

A.向南运动B.向北运动C.由北向南运动D.无法判断10.在站台前有甲、乙两列原来静止的火车,突然坐在乙车上的乘客发现站台和甲车都在以相同速度运动,那么,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A.甲车B.乙车C.站台D.无法判断 二、综合能力应用1.关于参照物,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B.一切物体都可以被选做参照物C.参照物就是绝对不动的物体D.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由于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果可能不同2.小船在河水中逆流而上,船上坐着乘客,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岸为参照物,河水是运动的B.以河水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C.以小船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D.以人为参照物,河水是静止的3.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A.划破夜空的流星的运动B.奔驰的骏马的运动C.植物开花结果D.地球绕太阳公转4.蒸汽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风向自东向西,路边的观察者看到从火车烟囱中冒出的烟雾是竖直向上呈柱形,由此可知,相对于空气,火车的运动方向是( )。A.自东向西B.自西向东C.静止不动D.无法确定5.乙看到路旁的树木在向北运动,甲看乙静止不动,若甲、乙都以地面做参照物,则它们应该是( )。

A.甲向南、乙向北运动B.甲向北,乙向南运动C.甲、乙都向北运动D.甲、乙都向南运动6.在一条平直的南北方向的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辆汽车依次向北行驶,甲、丙两车快慢相同,乙车较甲、丙两车开得快。 (1)以什么为参照物,三辆车均向北运动?(2)以甲车为参照物,乙、丙两车各向什么方向运动?(3)以乙车为参照物,甲、丙两车各向什么方向运动?(4)以什么为参照物,三辆车均向南运动?一、1.地面或相对地面不动的物体2.车3.物体位置的变化4.静止;运动5.地球;云6.地球;天空;24;7.C 8.B9.B10.B二、1.BD2.AC3.C4.A5.D6.(1)以路面为参照物,三辆车均向北行驶(2)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北行驶,丙车静止(3)以乙车为参照物,甲、丙两车均向南运动(4)以比乙车还快的向北运动物体为参照物,三辆车均向南运动。

物理关于参照物的诗句 1.关于物理的诗句
一、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近代·吴迈《桂林山水》

物理原理:光的反射与折射。

译文:群山叠立在水中,水中有群山的倒影,没有哪一座山不引人入胜,没有哪的水不吸引人。

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夜泊枫江》

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

译文: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物理原理: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但以运动的船为参照物,青山就变为运动的,以河岸为参照,孤帆从日边来。

译文: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四、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物理原理:地势越高,气温回升越慢,在同一季节,山上的气温要比山下的低。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五、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物理原理:水循环。

译文:那黄河之水那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2.初二物理关于参照物的题目
选B

把某物体当做参照物,该物体就要看做是静止的。同时参照物也是相互的。

举例给你听啊:

假设你站在火车轨道旁静止不动,这时有一辆火车迎面从你身旁经过,因为你是静止不动的,以你自己为参照物,火车就是向后运动的(此处的“后”指的是你身后)。

参照物是相互的啊。现在以火车为参照物,就是把火车当做是静止的,可是实际上火车有在行驶啊,你与火车的距离实际是越来越远的啊,既然把火车看做是静止的,那就相当于是你在向前运动咯(此处的“前”指的是你面前)。

这个“前”“后”方向定了之后,即使改变参照物也是不变的 。

你这题也是同样的思考啊

以小明为参照物,(改为以小明坐的船也是一样的),就把小明当做是静止的,然后你再选岸上一座山为研究对象,

假如你选的那座山是在小明面前的(小明面朝的方向是船行驶的方向),因为船是行驶的,那小明与青山的距离就越来越近咯。既然把小明当做静止的,那就相当于是青山向小明身后的方向运动咯。

若以迎面驶来的船为参照物,青山是往前运动动的。前面已经说过了,改变参照物是不影响你已经定好的前后方向的。此时小明面前的方向仍叫“前”,身后的方向仍叫“后”。

把迎面驶来的车当做是静止的,然后再在小明的船与迎面驶来的船之间选一座山作为研究对象。迎面驶来的船与青山的距离就越来越近了,既然把迎面驶来的船当做是静止的,那么就相当于青山往前运动咯。

其它题目你举一反三做做看,很快就可以将这类问题弄通的。
3.关于物理的古诗、谚语、俗语12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光的折射和反射。

千里江陵一日还,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两岸猿声啼不住,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轻舟已过万重山,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一、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

1. 苏轼的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诗词中涉及到能量转化情况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李白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词中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

1、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其中“坐地”是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太阳在运动。

2、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3、《闪闪红星》歌词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竹排江中游”是以大地为参照物,而“青山两岸走”是以船为参照物。

4、“昨夜一阵大风,把井吹到篱笆外面去了”。井被吹走篱笆墙外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

三、古诗词中的热学和分子动理论知识

1、陆游《村居山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诗词中“花气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

2、张旭《山中留客》中“纵使晴明无雨色,乳晕深处亦沾衣”。——露的形成(液化)。

3、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露的形成(液化)。

关于动参照物的诗句 1.谁有含参照物的诗句啊(要参照物的答案)最好多一点

“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的意思是诗人坐在船中,没有觉得船在动,反而感觉远处的树木朝自己走来。所以是远树是运动的,是以“船”或者“坐在船上的自己”为参照物。

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

*以高山为参照物,舟中人是动

高山是不动的,舟中人跟随小舟在运动,则得结论以高山为参照物,舟中人是动

*以小舟为参照物,舟中人是静

小舟是运动着的,舟中人也是运动着的,但是在任意时刻,小舟和舟中人运动的方向速度都相同,即运动的相关向量都相同.那么小舟和舟中人即为相对静止.

则得结论以小舟为参照物,舟中人是静

关于物理参照物的诗句 1.关于物理的诗句
一、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近代·吴迈《桂林山水》

物理原理:光的反射与折射。

译文:群山叠立在水中,水中有群山的倒影,没有哪一座山不引人入胜,没有哪的水不吸引人。

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夜泊枫江》

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

译文: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物理原理: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但以运动的船为参照物,青山就变为运动的,以河岸为参照,孤帆从日边来。

译文: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四、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物理原理:地势越高,气温回升越慢,在同一季节,山上的气温要比山下的低。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五、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物理原理:水循环。

译文:那黄河之水那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2.含有物理现象的古诗词
我网上搜索的:

1、千里江陵一日还:运动速度大

2、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诗是以山为参照物,船相对于山是运动的

3、无边落木萧萧下:树叶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面落

4、不尽长江滚滚来:江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势低的地方流动

5、沉舟侧畔千帆过:相对运动的描述,由于自己的船没有动,旁边的船相对于自己都在运动中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我国,东方比西方地势低,江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低处流动。。(物理+地理)

7、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由于月亮离地球远,所以月光照射的范围大。。(物理+地理)

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1、声音的传播不会互相干扰;2、声音可绕过障碍物传播。

9、五月天山雪,无风只有寒:说明纬度高的地方,由于接受阳光的热量少,寒冷的天气时间长。(物理+地理)

10、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草黄了,动物由于没有了保护色的伪装,让天空中的鹰看得更清楚了,这是光现象;由于地上没有了雪,马跑得更快了,这是力学现象。

11、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前一句说明大地(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比空气强。

12、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看起来像雪(白色),但是通过味道的辨别,知道物质的本质,并且暗香的来是因为分子的运动产生的。(物理+化学)

1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前一句是说由于地球重力的作用,各处的连接大海的江水的水平面与海平面在同一高度。

1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物理现象同第6句诗。

1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根据声音的音色判断发出声音的物体。

1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拉满的弓含有弹性势能。

17、飞流直下三千尺:从高处落下的水中,包括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

1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运动的空气(风)具有动能。

19、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通过犬吠,知道有人回来。

2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才能远望。(物理+地理)

呵呵,想了一个多小时,才回忆出这些来,所以没有将同种现象进行分类整理,望楼主可以满意,如果楼主遍翻古诗词,肯定能找出更多的答案。
3.关于物理的古诗、谚语、俗语12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光的折射和反射。

千里江陵一日还,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两岸猿声啼不住,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轻舟已过万重山,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一、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

1. 苏轼的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诗词中涉及到能量转化情况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李白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词中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

1、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其中“坐地”是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太阳在运动。

2、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3、《闪闪红星》歌词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竹排江中游”是以大地为参照物,而“青山两岸走”是以船为参照物。

4、“昨夜一阵大风,把井吹到篱笆外面去了”。井被吹走篱笆墙外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

三、古诗词中的热学和分子动理论知识

1、陆游《村居山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诗词中“花气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

2、张旭《山中留客》中“纵使晴明无雨色,乳晕深处亦沾衣”。——露的形成(液化)。

3、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露的形成(液化)。

有关于参照物的诗句 1.谁有含参照物的诗句啊(要参照物的答案)最好多一点
“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的意思是诗人坐在船中,没有觉得船在动,反而感觉远处的树木朝自己走来。所以是远树是运动的,是以“船”或者“坐在船上的自己”为参照物。

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

*以高山为参照物,舟中人是动

高山是不动的,舟中人跟随小舟在运动,则得结论以高山为参照物,舟中人是动

*以小舟为参照物,舟中人是静

小舟是运动着的,舟中人也是运动着的,但是在任意时刻,小舟和舟中人运动的方向速度都相同,即运动的相关向量都相同.那么小舟和舟中人即为相对静止.

则得结论以小舟为参照物,舟中人是静
2.含有物理现象的古诗词
我网上搜索的:

1、千里江陵一日还:运动速度大

2、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诗是以山为参照物,船相对于山是运动的

3、无边落木萧萧下:树叶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面落

4、不尽长江滚滚来:江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势低的地方流动

5、沉舟侧畔千帆过:相对运动的描述,由于自己的船没有动,旁边的船相对于自己都在运动中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我国,东方比西方地势低,江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低处流动。。(物理+地理)

7、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由于月亮离地球远,所以月光照射的范围大。。(物理+地理)

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1、声音的传播不会互相干扰;2、声音可绕过障碍物传播。

9、五月天山雪,无风只有寒:说明纬度高的地方,由于接受阳光的热量少,寒冷的天气时间长。(物理+地理)

10、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草黄了,动物由于没有了保护色的伪装,让天空中的鹰看得更清楚了,这是光现象;由于地上没有了雪,马跑得更快了,这是力学现象。

11、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前一句说明大地(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比空气强。

12、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看起来像雪(白色),但是通过味道的辨别,知道物质的本质,并且暗香的来是因为分子的运动产生的。(物理+化学)

1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前一句是说由于地球重力的作用,各处的连接大海的江水的水平面与海平面在同一高度。

1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物理现象同第6句诗。

1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根据声音的音色判断发出声音的物体。

1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拉满的弓含有弹性势能。

17、飞流直下三千尺:从高处落下的水中,包括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

1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运动的空气(风)具有动能。

19、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通过犬吠,知道有人回来。

2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才能远望。(物理+地理)

呵呵,想了一个多小时,才回忆出这些来,所以没有将同种现象进行分类整理,望楼主可以满意,如果楼主遍翻古诗词,肯定能找出更多的答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