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为何不出斜谷道?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很快,北伐前最后一次军事会议在南郑召开,本想要细化“出秦川”这一行军线路图的诸葛亮,却意外地遭遇了不同意见。大将魏延提出了一个更大胆、更富挑战性的作战计划——子午谷奇谋。然而,这一突袭计划并没有得到诸葛亮的支持,第一次北伐也以失败告终。如果当时诸葛亮听从了魏延的建议带兵出眉县斜谷,北伐是不是一次就能成功? 子午谷奇谋是什么? 在了解子午谷奇谋的内容之前,首先要搞清楚的是汉中到关中平原的几条路线。在没有火车、飞机的年代,只有五条路联通汉中与关中:一是出祁山,到甘肃,走关陇大道到长安;二是走散关故道,经过凤县到陈仓,也就是宝鸡;三是出斜谷,到眉县县城;四是走骆谷道到关中;第五就是出子午谷,直达长安城下。在当时,除了骆谷道崎岖难行之外,其他几条道路都能满足行军需要。《资治通鉴》中记载:“子午:褒中县,属汉中郡,为王莽所通。”其实子午谷为南北纵向,长约330十公里的一条山谷,北起我省长安县西南秦岭山中,南至石泉县;北方出口称“子口”,南方出口称“午口”。 现在我们能见到相关子午谷奇谋的内容,多是来出自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其文为: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从这些记述中可以看出,所谓的子午谷奇谋,就是魏延要求自己带一队人马出子午谷而攻长安,与诸葛亮带领的从斜谷而出的大队人马在长安会师,从而占领咸阳以西的关中之地,继而蚕食西北地区的作战计划。 然而,作为统帅的诸葛亮在听到这个计划的时候,并没有眼前一亮,而是告诉魏延:不行。《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开头写道:听完了魏延的计划后,孔明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则旷日持久,何时而得中原?”孔明曰:“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遂不用魏延之计。 为何不出斜谷道? 后世的人每每看到诸葛亮不听魏延之计,在北伐过程中坚持“依法进兵”而导致最后的失败,往往叹息不已。作为军事家,诸葛亮为什么没有采纳这个出奇制胜的作战计划呢? 中国国际诸葛亮研究会副主任、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文物保护管理部副主任姚让利分析认为,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小心谨慎、沉着冷静、忠贞不渝、事必躬亲,但在用兵主导上常因性格谨慎而坚持保守的策略。“作为三国后期的重要谋士,我们从诸葛亮的几次北伐战略可以看出,他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都是把‘稳扎稳打’作为最基本的战略思想。诸葛亮把魏延的建议视为‘危计’,坚持兵出祁山,从西北方对曹魏政权形成平推之势,不但可以占据陇右这一片地区,而且也暗合了其‘隆中对’中对曹魏实行两面夹击的战略思想,只是在北伐中,孙吴政权并没有很好地配合诸葛亮。从诸葛亮的决定来看,他是怕有失,不肯弄险。”姚让利分析道。《晋书》中曾记载:诸葛亮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张郃劝帝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隃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虑多决少”是诸葛亮拒绝“子午谷奇谋”的主要原因,而眉县作为战略重点,历来为曹魏所重视,进攻难度太大。除了性格因素外,不选择走眉县、出斜谷还有其他原因。 姚让利认为,蜀军从汉中北定中原,要出秦岭入关中,这个方向上的几条道路都是谷长路险,给军事行动特别是大兵团行动带来诸多困难。“位于秦岭东头的子午道,谷长 300多公里,山高路险,离长安最近,但道路比较难走,而且曹魏也曾通过此路南下,却没有成功,这也是诸葛亮拒绝魏延的原因。” 出斜谷道能成功吗? 在诸葛亮的历次北伐中,有一个特点不容忽视:在局部战场,蜀汉的兵力是占据优势的。据史料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蜀汉兵力大概是十多万人,而曹魏政权西北战区兵力只有六七万人。正是有了兵力上的对比,诸葛亮才更愿意通过稳步推进的方式取得北伐的胜利,而不是通过“出奇谋”这一险招。 那么,如果当初诸葛亮带兵走眉县斜谷道,北伐能成功吗? 姚让利认为,魏延建议的正确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山地作战须多用奇兵。这是由于山区复杂的地形所限,不利于大兵团展开正规作战,而最适宜小部队、特种作战部队活动。作为长期在汉中一线作战的魏延,正是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提出了子午谷奇袭的建议,而他的部下中,挑选五千名擅长特种作战的士兵应该不是难事。其次,魏延的这一建议不仅是出奇之策,同时还是一个奇正并用、相映生辉的谋略。在古代兵法中,奇和正是相反相成的两种用兵方法,若只采用一种手法形单势孤;只有二者并用,才能收到相得益彰之效。孙子讲:“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但遗憾的是,诸葛亮却把魏延的建议视为“危计”,坚持兵出祁山,由此形成了一面平推之势。再次,魏延的建议,还包含着奇与险、险与夷的辩证关系,用兵一贯谨慎的诸葛亮,在决策时只看到魏延建议的危险性,却忽略了危中有利的另一面。 据史料记载,当时曹魏的西北战场上,长安只有夏侯楙驻守,往西最大的城池便是陈仓城,而从斜谷出兵,恰好能避开进攻陈仓这一坚城。虽然曹魏军团在斜谷附近历来有重兵把守,但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袭,长安、潼关,驻守斜谷的部队必须要保卫自己的大后方,应该会去支援长安,即使留在斜谷不去增援长安,蜀军也可以从容布阵,还是有很大的胜算,蜀军完全可以迅速地到达长安城下,与魏延的突击部队会师。 如此看来,假如诸葛亮听从魏延的建议,与其“异道会于潼关”,不但可以拿下长安、潼关,还可以长安为据点,逐步蚕食整个西北,北伐可成。 史书记载,诸葛亮南征后对曹魏用兵共有七次: 1、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甘肃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228)冬,诸葛亮出散关(陕西宝鸡市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3、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陕西省安康县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 5、同年(230),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6、建兴九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司马懿与诸葛亮交兵,魏延等将斩获敌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7、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司马懿据守不出。八月,诸葛亮卒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走生仲达”事。 历史上诸葛亮北伐5次,其中出祁山2次,反击1次,共6次。这七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用兵是防守,蜀魏并未交战。第五次只出偏师,诸葛亮未出汉中亲至。因此人们通常按照清人俞樾《小浮梅闲话》中的说法,称诸葛亮五次北伐。清人梁章钜称诸葛亮四次北伐,未记建兴七年出兵。 岐山,山名,位于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附近,古公亶父曾率领周室迁居于此,兴建开创周朝八百年天下。祁山,亦为山名,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连山秀举,罗峰兢峙,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所以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一个在天水以南,一个在陈仓以东,两地航空距离超过一百公里。 斜谷道:三国时期的地名。秦岭太白山发源的褒水向南流入汉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利用这两条河谷开辟的道路叫褒斜道,又叫斜谷道,斜谷的北口在今陕西眉县西南。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