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边的风景-在俄罗斯寻找列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9


2019年7月,我乘坐的飞机从北京国际机场起飞,穿过万里风云历经七个多小时,终于气喘吁吁缓慢的降落在莫斯科机场,为的是去实现一个从小就保存在心底里的梦想——到俄罗斯去,寻找十九至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画家列宾先生,以便循着列宾的足迹,去读解他的创作风采和艺术人生。

这是我第一次踏上俄罗斯的土地,也是第一次站在到处弥漫着列宾气息、距离列宾最近的地方,此时此刻,激动地心情可想而知,无法描述。列宾,是我童年保存在心底里的两个外国画家之一,第二个是法国的米勒。说来真是幸运,刚在莫斯科红场附近安顿好食宿以后,就收到意外的惊喜,随同一起的小翻译永超告诉我们,在莫斯科正好有一个《列宾特展》,展品几乎包含了列宾所有的经典之作,以前在国内媒体上见到的许多列宾作品的原作几乎都到齐了。他强调说,这是列宾去世后迄今为止,这个国家第一次为列宾举办的最为全面也是最为盛大的展览,真是天佑我也。

我极其兴奋甚至可以说是“欣喜若狂”,因为,这不仅恶补了几十年来我向往已久的少年诉求,也为我寻找列宾的意愿一下子送上了一把金钥匙,我的情绪像是达到了沸点。的确,在莫斯科的大街小巷随便走走你会发现,无分男女,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列宾的名字,列宾是俄罗斯人的骄傲,也是俄罗斯的名片。

对于“俄罗斯”三个字的记忆,来自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的少年时期,而这些记忆都跟列宾有关。最初认识列宾,是我八九岁的时候,在父亲的剪报集中读到一幅彩色印刷画,下面标注的作者是列宾,他的油画题目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再附有简单的情节介绍,说列宾是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是巡回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故事,正是真实的再现了十九世纪俄罗斯 社会 动荡的生活现实。这勾起了我的童年的好奇心也同时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因为画面很陌生也很异类,特别是画面中的人物面孔,都是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不曾见到的外国面孔,着装也同中国完全不一样,绘画的方法也不同于当时普遍见到的国内画家作品。其实,我对于俄罗斯艺术家和有关艺术作品的记忆还不仅只是这些,绘画之外还有很多。

你也许没有注意到,整个十九世纪乃至二十世纪初,伴随着列宾出场亮相的,都是顶尖级的作家、画家、音乐家、思想家和哲学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接触的作品及其作者也越来越多,比如屠格涅夫、契诃夫、普希金和高尔基。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尤其让我着迷;再比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丽娜》,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电影《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等等,不一而足,都对我产生过重要影响。那年代,在劳动的田间地头,我们甚至可以学着电影中列宁的标准动作,向同学们释放自己的演出才能;在学校课间休息时,我们站在书桌上舞动手臂大段的背诵高尔基的《海燕》:“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还有电影中的对白如: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等,至今也都还记忆犹新。我们尤其忘不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卡察金和冬妮娅,想起书的扉页上那段至今都让我们荡气回肠的文字就浑身力量倍增,“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两个主人公几乎是我们少年时人生价值观的正反选择样板,要嘛像保尔一样奋战人生勇往直前,要嘛像冬妮娅一样欺贫爱富,在困难面前低头畏缩无所作为。

现如今,从俄罗斯到苏联,再从苏联到俄罗斯的 历史 更迭,已经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摆在那里,我相信,这其中的 历史 缘由,决不是当年一个十岁左右年龄的孩子可以清楚的,但是今天年过五十岁的人应该稍有清楚并且都有自己的基本判断。时间可以改变一切,但时间却无法改变人类曾经的思考和人类创造的艺术,艺术总有一种力量可以穿越时空彪炳史册。

由于离红场很近,展览馆也距离不远,只需八九分钟路程,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大步走进展览馆去,急切得心情就如饿狼扑食一般。寻找熟悉面孔能够立即满足好奇心的习惯,在我身上得到了验证,我“旁若无人”的走到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面前。

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尺寸并不很大,但是,当这一群脚踩地平线的纤夫们黑压压冲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们如同就栖身在伏尔加河的岸边,踩着腥湿的泥沙,如同听到了他们的低声呻吟,如同感受到了从纤夫背后吹来的河面上的冷风。目睹那一个个身份不同但却命运相同的拉纤的人们,两个人物特别引起我的注意,第一的那位叼着烟斗带着毡帽桀骜不驯的男子,似乎正盯着所有的观看者寻求理由,他的冰冷的眼神和不屑一顾的回头,似乎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敌意。还有,那个站在队伍中已被牵绳勒痛肩膀无助的孩子,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痛苦表情,证明了他已经辍学了;那些走在队伍前面皮肤黝黑、衣衫褴褛、无法摆脱宿命的老人,拉纤或许是他们的终极归宿,我的心在振颤。一个稍有 社会 阅历的人,都可以在《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找出拉纤的每一个人物的身份,当然,这不是一个百分百的概率,而是一种人生阅历的概念性总结,放在对于一件不会说话的艺术品上并无不妥。

我们还是回到那个皮肤白皙,站在一群爷爷叔叔辈份队伍中的男孩子,借着画面的安排来继续构建起关于男孩的故事。这些纤夫靠拉纤来挣点碎银子,他们老小之间谁也顾不上谁,都在为可怜的生计而拉纤,也自然会让我们在同情与爱怜时浮想联翩,以寻找画面中每个人的故事为他们预设结局。也许,这个皮薄肉嫩的男孩确实不能够再待在学校继续学业了,他的家庭生活本来还是不错的,爸爸是一家之主,但因为酗酒或许已经不在人间,失去家庭支撑的妈妈无依无靠,还要照看幼小的妹妹等一家老小,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就压在了男孩的肩上,他或许十四岁也或许十五六岁,在巨大的船舶和稚嫩的孩子之间,我们的内心根本无法用纤绳将之连接起来。男孩的皮肉经不住纤绳的勒索而显出想要挣脱的姿态,他用自己的双手勾住纤绳以减轻躯干的疼痛,这一经典的心理刻画无疑成为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点睛之笔。

列宾的许多作品在反映 社会 现实和人性面貌方面都是极为严肃的,尤其是对于细节的刻画表现,往往成为读解他的作品的钥匙,他的艺术的戏剧性灵魂也体现在这些方面。列宾对于现实生活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塑造,都是经过深层体验和细心观察得来的,这可以从他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意外归来》等作品中找到答案。据说,列宾创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受到了一首诗歌的刺激,这是俄罗斯著名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句,诗中写道:“走上伏尔加河畔,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那回响着的是谁的声音?这声音在我们这里被叫做歌声——那是拽着纤索的纤夫们在行进”! 为了创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列宾竟然在伏尔加河的码头上,与那里的苦力劳动者共同生活了一个夏天,列宾喜爱这些“畜生一样的奴隶”,他认为,在这些纤夫的身上,才真正体现了睿智、力量和英雄气概。当年,作品中拉纤的人们无论老人和孩子,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都来自于画家的生活累积和写生劳动。表现现实生活,让人们在画面中的场景中找到自己的生活维度,从而做出基本的时代判断,共同面对苦难人生,这是列宾及其巡回画派艺术家们的创作初衷。斯塔索夫说:“瞧一下列宾先生的《纤夫》吧!那你立刻就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主题在我们这里还谁也不敢选取,俄国人民生活中如此惊人深刻的画面,你们还未从见过,虽然这个题材和这个课题,早已在我们面前,在我们的画家面前,出现过很久了。”列宾最为大家喜爱的作品号称“三部曲”,即《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意外归来》和《伊凡雷帝杀子》。既然来了,三部曲必须先看为敬。(未完待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