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华大学闻一多闻亭的诗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0

1.闻一多资料和关于他的诗句

作家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

诗人、学者、民主斗士,被称为他的三重人格。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

1946年夏在昆明遇刺身亡。 20年代上半叶,刚刚从清华学校毕业的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

从1922年开始,他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柯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同时继续用大量的精力从事几年前就开始的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独居异域他邦,闻一多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在西方“文明”社会中亲身体会到很多种族歧视的屈辱,更激起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闻一多写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爱国思乡之作。《七子之歌》的全文是: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

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凯风》以愍之。

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

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诚所至,金石能开”。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威海卫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 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广州湾 东海和匈州是我的一双管钥, 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 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踝。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九龙 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 母亲呀,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 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 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旅顺,大连 我们是旅顺,大连,孪生的兄弟。

我们的命运应该如何的比拟? 两个强邻将我来回的蹴蹋, 我们是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 母亲,归期到了,快领我们回来。

你不知道儿们如何的想念你! 母亲!我们要回来,母亲! 这篇组诗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纽约。其序辞中Alsace-Lorraine通译为洛林地区,位于法国东部浮士山脚下,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凡尔塞和约后归还。

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

就在写完《七子之歌》后不到两个月,闻一多怀着早日投身到报效祖国行列中去的理想,提前结束了留学生活,于当年5月启程回国,6月1日乘船到达上海。然而,刚刚踏上祖国土地的闻一多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迎接他的是街头未干的斑斑血迹,两天前这里刚刚发生了帝国主义屠杀我示威群众的“五卅惨案”。

被失望乃至绝望笼罩着的闻一多愤然北上,在北京见到了也是从美国回来不久的《现代评论》编辑杨振声。相同的经历、共同的感受、同样的激愤使他们走到一起,闻一多决定把原准备投送《大江季刊》杂志的《七子之歌》及《醒啊》、《爱国的心》等几首诗作,提前给《现代评论》发表。

1925年7月4日出版的《现代评论》第2卷第30期,刊登了《七子之歌》。11月25日出版的《大江季刊》第1卷第2期也发表了这首诗,闻一多对诗中个别词句又作了一些修改。

2.闻一多和李公朴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1年 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1922年7月赶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著有:

《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

《红烛》(诗集)1923,泰东;1981。

《死水》(诗集)1928,新月;1980。

《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开明;1982。

《楚辞补校》(古典文学研究)1942。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

闻一多,原名亦多,族名家骅,湖北浠水人,1899年11月24日出生。1910年到武昌两湖师范附属高级小学读书。1912年冬,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 22年7月,赴美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学院美术系和纽约美术学生联合会接受西洋美术教育。其间对新文学特别是新诗产生浓厚的兴趣,1923年9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红烛》。

1925年5月,闻一多忍受不了“金元帝国”对黄种人的歧视,提前一年结束“流囚 ”生活,先后在北京、南京、武汉、青岛等地任教。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国立临时大学从长沙迁往昆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一面教书,一面关注时局的发展。1944年初夏 ,向共产党人周新民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周新民请求党组织后告诉闻一多,认为他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更有利于在民主运动中发挥作用。

1945年10月,蒋介石集团在昆明发动军事政变,从此,在昆明国民党反动派与爱国民主力量之间的斗争更为激烈。

1945年11月25日,昆明大中学校学生6000余人在西南联大举行反内战时事讲演晚会。国民党反动当局动用武力包围校园,。次日,国民党中央通渡缇谷槐嘣旒傩挛牛

3.描写清华大学的句子

清华大学百年赋

王步高

上苑清华,坐京师西北,倚燕山而望玉泉塔影,邻颐和而近圆明故垣。康熙造熙春以贻皇子,咸丰更清华而为新藩。今之清华也,方六千余亩,黉宇崔巍,中西合璧;亭台隽秀,今古相间。工字厅临漪榭,续前清民国之古风雅韵;主体楼科技园,展信息时代之华彩新颜。秀木森森,栖黄莺丹凤;芳草萋萋,缀锦簇花团。湖光秀丽,寻荷塘月色之踪迹;园景旖旎,摘亚洲校园之桂冠。二校门玉立亭亭,兴毁之间识沧桑巨变;万泉河流水潺潺,涨落之际涵世纪风烟。

宣统辛亥,迁“庚子赔款”游美肄业馆于斯,乃建校之始也。十七年间,校名迭更,曰学堂,曰学校,曰大学,所不变者,“清华”之名也。国学院名著中外,四导师博通古今。沉潜坚毅,信古疑古释古;洞幽秉持,道深学深法深。涵泳千载,诗词证史开新路;训证万有,金石钩玄传希音。七十学子,立雪程门求真谛;半百才俊,勤学梦笔得金针。梅贻琦长校,博采众议,“教授治校”开新政; 注重通识,文理经纬育棣昆。严门槛,足后劲,闻风景从,天下英才近悦而远造;敬教授,重学术,见贤思齐,鸿儒名宿接踵而连桡。抗日军兴,初迁长沙,临时大学,合南开北大共建;兵燹近迫,再徙昆明,西南联大,与菁英赤子同袍。灾难铸就辉煌,三校师生刚毅坚卓,心系国难,励精图治,共挽天河。铁皮房里,夺秒争分,轰炸间隙攻书授课;茅草棚中,焚膏继晷,风雨晨昏切磋琢磨。忍饥学子,未尝释卷;清寒教授,不辍弦歌。战时高校之表率,杰才簇拥而嵯峨。外著民主堡垒之称号,内树学术自由之楷模。寒来暑往,星霜八易,山河光复,重返熙春。建国之初,院系调整;四院皆出,工科仅存。蒋南翔掌序,拨乱探津:因材施教,又红又专;顶风开拓,斩棘披荆。厚基础,重实践,欲其今朝出类拔萃;双肩挑,高素质,求彼异日领袖群伦。“反右”“文革”,深创巨痛;国运遭劫,桂折椒焚。开放改革,老木逢春;文理管院复建,工艺美院入并,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世界名校雄姿初呈。教学科研双飞比翼,清华面貌月异日新。

古之大学者,以弘道济世为本,明德至善为宗。清末以降,西风东渐,全盘西化,如潮汹汹;清华始于留美预科,而立足华夏,力主中西兼容,古今贯通。器识为先,文艺其从。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寡言务实,“行胜于言”作校风。君子自励,犹天道运行不息,无一暴十寒之弊;学者育人,如江河奔腾不止,有前波后浪之涌。君子接物,如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气度雍容。荟天下之英才,为师为友;集八方之俊彦,共辱共荣。而潜心治学,朴实无华,不尚标榜,言必有中;亦躬行实证之结合,重团队,善协同。严谨为学,诚信为人,为学与为人并重。胸怀大志兼切实苦干,才华出众亦笃实谦恭。长于用脑且善于动手,脱心志于俗谛桎梏之中;养健全之人格,直道而行,外圆内充。诚如斯也,则崇德修学,勉为君子,异日出膺大任,可挽狂澜于既倒,堪作中流之砥峰。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维我清华,潮流引领;才子巨匠,灿若河星。曹禺吴晗洪深若诚,中华艺苑之魁首。王国维冯友兰诚为当代大儒,金岳霖张岱年可称哲学泰斗。闻一多梁实秋俞平伯,民国文海之巨舟。吴雨僧钱钟书学贯中西,陈寅恪季羡林人中骅骝。数物理叶企孙吴有训赵忠尧成就卓越,钱三强王淦昌赵九章邓稼先亦彪炳千秋。论数学熊庆来杨武之筚路蓝缕,华罗庚陈省身林家翘丘成桐更誉满全球。王大珩堪称光学之父,侯德榜摘取化工冕旒。张奚若先生拟定国号,梁思成张仃国徽最优。杨振宁李政道为诺奖得主,姚期智拔图灵奖头筹。光耀教席,硕德名师;不拘一格,清芬挺秀。回眸百载,清华已名著中外,造就俊才万千,推动中华崛起,功莫大焉。清华校友,两院院士,几近五百;弹星功臣,亦过其半;最高科技奖,已彰四贤;治国政要,多出斯园。喜吾清华,诚为院士之摇篮,大师之渊薮。

百年已矣,万世期焉,展望宇内,天外有天。报国兴华,当著先鞭。行成于思,知行合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吾校生命之源泉。后之来者当自我激励,批判创新;追求境界,攀峰闯关;耻落群雄后,敢为天下先;培育众多道德楷模、思想巨人、科学领军、文化大师、治国栋梁、创业中坚。

伟哉,清华!壮哉,清华!瞻念未来,鹏程万里,当再接再厉,成世界文化高地之愿景可期而见矣。吁嘻!慨当以慷,宁不额首顶礼而歌曰:

水木清华,地集灵氛。百年风雨,强国志伸。民主科学,求实求真。自强不息,人文日新。厚德载物,取义怀仁。坚毅秉持,正意诚心。追求卓越,耻不如人。国学津逮,织锦传薪。理工探骊,傲视寰尘。培育栋梁,辉耀乾坤。英才济济,麟凤振振。世界一流,期许殷殷。

4.求有关清华大学的优美散文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写清华的啊!

你图书馆肯定去得少,那么多大师在清华呆过,还怕找不到有关清华得优美散文?去查查清华大师文选吧!

以下是《清华大师文选》序:

《清华大师文选》序

/section.php?book_id=466&id=30230

我虽写了不少研究老清华的文章,但并不是一个颂古怀旧之人。相反,我对新生活新事物的热情远胜于昔。但是,读完此书,仍然不胜唏嘘:不管今日之清华较之老清华有了多少长足的进步,“文采风流”一项确乎今不如昔。

照我看,这本书也许是受篇幅限制,也许是考虑到有些文章读者已经耳熟能详,故未能把众多精彩的文章一网打尽。老清华不仅有如朱自清、闻一多、俞平伯、朱湘、曹禺、洪深、李健吾、沈从文、钱钟书、吴组缃、林徽因这样的一流作家、诗人;人文社会学科教授如冯友兰、陈寅恪、王国维、梁启超、萧公权、黄晦闻、陈铨、张荫麟、吴宓,几乎人人能诗能文,个个文采斐然;就是专攻理工的如吴友训、周培源、梁思成、杨振宁、李政道也是诗词满腹,出口成章。杨振宁的一篇写邓稼先的散文被视为“美文”的典范。老清华的整个学校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环境越艰苦(如西南联大),文化气息越浓。文科教授所受到的尊敬决不低于理工教授,特别是那些才华粲然的作家和诗人,他们是学生们心中的“星”。

我在1955年9月作为新生第一天走进清华的时候,当晚到荷塘、闻亭漫步,青松绿柳,惠风和畅,在满天的星斗照耀下的荷塘小径上,我依稀看到朱自清先生正从对面踱过来,脚步轻轻的。我恍然意识到,水木清华是诗韵的摇篮、灵感的源泉。我终于明白,曹禺的《雷雨》郁积多年,何以在清华能够喷涌而出。当时的蒋南翔校长是位政治家、教育家,也是位才华出众的文人。清华改成理工科了,他还说,我们不仅要培养杨振宁、林家翘,也还要出曹禺。但是,这个理想落了空。由于理工科功课奇重,加上政治气候的影响,五十年代虽然也出了几个作家,但成就并不理想。写小说、电影剧本的张弦是冶金系的,但只念了一年就转到钢铁学院;小说家、剧作家中杰英是带了右派帽子走出清华的。他们的成就很难说和清华有什么关系。清华九十周年校庆时,我请学生编了一本九十年诗文集,其中五十年代的作品相对贫乏。作为那个年代的学生文艺社社长,我的心里觉得不是滋味。

改革开放后的清华,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气宇轩昂。相形之下,清华园的老建筑大有被吞噬之势。这是社会的进步,清华的进步,本该如此的。不能想像一座现代大学蜷缩在小小的皇家花园里。但是,历史的进步总要人们付出代价。去年,一批画家应邀来清华作画。他们大多还是愿意以老清华的雕梁画栋为对象,即使画新的高楼建筑也要平添一些古松山石之类。说他们不识新事物吗?紫光大楼盖得实在漂亮,但若要我写一首诗,我却怎么也找不到感觉。这也许是“世纪的贫困”,不是清华自己的问题。清华在加强文科建设,但同“文采风流”没有关系,不仅风头最健的经管、法律、公管各院没有关系,人文社会科学院也没有关系,而且可能是文采的“杀手”。因为,文科正在“科学化”:譬如父母和子女的亲亲关系,过去说这是道德伦理问题,现在说是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父母的赡养问题由此获得科学根据,但那些赞美慈母的流芳百代的古诗文呢?好像没有用了。

有人说,“文采风流”又能怎样?!是的,“文采风流”既不能当饭吃,也未必能促进社会进步。如果把当今的科学院院士召集起来考考作文,未必都能得到好分数,不及格的怕也有。有谁能否认他们是当今社会的智者和大师呢?但是,想起清华前一段有个学生向熊的脸上泼硫酸,进行“科学试验”,又觉得“文采风流”未必同“人”没有关系。脑子里装一点文学艺术,他会知道人的可爱、自然的可爱,未必会下得去这样的毒手。

最近,格非教授应聘到了清华中文系。他是著名的先锋派小说家,来了不久就对清华学生的灵气赞不绝口。在他的鼓舞下,我请学生编了一本学生的作文集《雕刻西风的木匠》。我总是有一种不衰的乐观和信心:希望在纪念清华100周年的时候,能编出一本《文采风流新清华》,并且出版社能高兴地告诉我:卖得很好。

2002年9月于清华园

5.有没有人知道清华四子之一杨世恩简介

杨世恩(1905---?)------字子惠,浙江鄞县人。

在清华学校念书时开始发表诗作,毕业后与孙大雨(号子潜)、朱湘(字子沅)、饶孟侃(字子离),四个同学合租北京西单梯子胡同两间屋子,经常在一起吟诗作赋,言谈举止颇有魏晋风骨,名士派头;因四人的字号都带有“子”字,又同为诗歌界后起之秀,所以被称为“清华四子”;后来四人均加入新月社,又被称为“新月四子”;在“四子”中,他年龄最小,也是成就最少的一位,因清华毕业不久,二十岁出头便英年早逝,未来得及充分发挥诗歌天赋;据说,杨世恩的性情随和,与世无争;其他三位,性格相似,都恃才傲物、愤世嫉俗,脾气急躁,态度暴烈,生活难免不时发生点不愉快的事,不久分手,各奔前程;关于杨世恩的史料,现在几乎找不到什么,留下一首叫《她》的诗,比较有名;闻一多、徐志摩、“清华四子”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新诗三大流派之一“格律诗派”的代表人物,多年来,国际汉学界、华语文艺评论界对“清华新月四子”的研究经久不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