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考前密训——第六章 语言运用特点——语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语用: 语用指人们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设计交际双方,还受语境条件的影响。

语用性质:

A.情景性。具体的使用环境。

B.社会性。与他人密切相关的社会行为。

C.规约性。须遵从语言使用的社会习惯和表达规则。

A.语言的发出者和理解者

B.使用语言的环境

C.临时意义和附加意义

言内语境:上下文语境,狭义语境。有助于把握词语和句子的基本意义,理解语言表达中词句的一些变化,补出隐含信息,同时也有助于消除歧义。

言外语境:交际场景和社会场景、人际环境、知识背景,广义语境。用来解释词语和句子的具体所指意义,特殊词义和句义,超出了词语的义项义和句子的命题义。

语境对于语言运用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解释词语的具体所指,包括“指示”和“指称”。

指示

主要是指示词语的所指问题。

指示意义

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

指称

主要是一般名词的所指问题

指称意义

有指:名词有指称性,“窗户玻璃”

任指:“借书看”中的“书”

全指:“我喜欢书”中的“书”

定指:“客人来了”

不定指:“来客人了”

无指:名词没有指称性,“玻璃窗户”

会话准则: 为达到交际目的,会话中涉及的一些言语交际运用的基本规则。

合作原则

质量准则、数量准则、相关准则、方式准则

礼貌原则

得体和慷慨、赞誉和谦逊、一致和同情

被迫违反或放弃会话准则

如果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之间发生冲突,那么礼貌原则还是应该优先于合作原则的。

故意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

语用学把语句背后暗含的意义叫做“会话含义”

蕴含义

指说出的话中包含着其中某个词语的上位义或整体义。

衍推义:比如“老刘有三个孩子”的隐含义是“老刘只有三个孩子”,前一句为真,后一句也应为真。

预设义跟蕴含义不同之处在于:

蕴含义包含在句子的断言范围之内,是句子的基本信息;二预设义不在句子断言范围之内,通常情况下是指句子包含的某个背景信息。

预设义的性质介于衍推义和隐含义之间,原因如下:

A.预设义跟隐含义一样在特定会话语境里可以消除。

B.预设义跟衍推义一样是不可追加的。

C.有啥用虽然在特殊语境里可以消除,但在简单肯定句的预设义是不能消除的。

D.预设义的不可追加性和在一般情况下的补课消除性类似于衍推义,他在特殊情形下的可消除性类似于隐含义,预设义就介于衍推义和隐含义之间。

言语行为

指说话任通过使用语言来实施的行为

言有所述:叙述句,“北京市中国的首都”

言有所为:施为句,氛围显性施为句(“感谢、宣布”)和隐性施为句(“生日快乐”)。

A.言内行为/述事行为(编码)

“欢迎光临”

B.言外行为/行事行为(交际)

“我发誓我再也不玩游戏机了”

C.言后行为/成事行为(反馈)

说话人发誓后有可能真的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再也不玩游戏机了

直接言语行为 “我真心感谢你的帮助”

间接言语行为

规约性:你能不能把门关上

非规约性:-我们今晚一起去看电影好吗?

-我明天要考英语。(表谢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