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政治的内容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4

政治传播的基本方式:
政治说服:包括政治宣传、政治广告、政治辞辩、选取四个主要题材
政治修辞:政治主体围绕政治利益、利用政治语言的表达技巧所进行的修辞行为。其目的是说服受众,达到政治主体的政治目标。其作用包括:信息传输,情感表达、社会控制、人际协调。
政治沟通:广义上指一切有关政治的消息、思想和态度的流动和传播,狭义上政治系统进行输入——输出的工具。国家运行的有序状态主要依赖于正式的政治沟通机制。其作用包括:促进决策科学;整合政治文化、维护系统运作、改善政府形象、保证政治稳定。
政治传播的功能:
(1) 形成特定的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客观政治过程在社会成员心理反映上的积累,包括政治认知、信念、感情、态度、价值等。
(2) 政治传播促进政治民主化
1. 信息的充分流通是政治民主化的前提;
2. 政治民主化强调平等;
3. 政治民主化强调决策的科学性;
4. 政治传播在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中起一定的教化作用。促进政治民主的基础性建设,促进民主政治的制度性建设,促进公民的民主政治教育;
(3) 政治传播促进政治社会化
1. 政治社会化与政治传播具有相似的政治要件,二者都作用于一定的政治文化,都是一种政治实践过程,二者的显著特征都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2. 政治社会化与政治传播拥有共同的媒介,即政治符号、大众传媒、各种社会、政治、经济组织;
3. 政治社会化和政治传播有共同的影响因素,即利益因素、政治权利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因素、政治事件。
第二章 传媒与政治传播
政治传播中媒体的作用:
1. 媒体称为政治传播的主要渠道
2. 媒体称为传播介质的介质;
3. 媒体的发展促进了政治象征主义的泛化;
4.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媒体在政治传播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战争的地位则下降;
5. 媒体对大众社会生活有着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6. 媒体成为一个国家的“软力量”
大众传媒的政治传播功能与特点:
1. 书籍:
特点:不受篇幅限制,题材多样;背景厚重,议题明确;题材丰富,修辞充分;条分缕析,说服深刻
优势:作用巨大,影响深远;全方位立体交叉的传播模式,从引起人的注意和思考到改变人的政治思想,再到坚定人的政治行动;
2. 报刊:
特点:便于携带和阅读;直观性强;阅读成本低;便于保存
优势:在其发展历程中,全面深入地介入社会政治生活,营造出了适宜政治传播的氛围;能够顺应形势变化,与时俱进;擅长深度传达信息
3. 电影:
是政治传播的重要工具;与政治文化相辅相成;是政治传播、经济传播和文化传播的协奏曲;
4. 广播:
特点:传播迅速信息量大,受众多覆盖面广;伴随性;价格低廉等
优势:当有重大事件来临或者非常时期,广播成为首选的政治传播工具;充分运用声音的独特魅力,增强信誉度、直接感和亲切感;紧跟技术更新的步伐,不断调整政治传播的切入点
5. 电视:
特点与优势:视听兼备,是政治传播的第一媒体
作用:
可视选举:为选民传播政治信息,扩大影响;让选民了解候选人的背景和主要政见,提升民意;相互抹黑对手,使选情更加激烈,表演性更强,更能打动选民;
直播战争;历史的现场直播——媒介事件;电视议程设置的“热点化效果”;负面影响较明显
6. 网络:
优势:
信息量大,传播快,政治信息可以得到广泛流通;
网络的交互性、即时性为公众的政治参与提供信息平台,提高民众政治参与度与政治素质;
依托网络媒体提高政治透明度、提高政府执政能力,改善政府形象;
在议程设置过程中处于领头地位,形成舆论监督和民意表达,促进政治民主化;
可能孕育出新的公共空间;
政治传播很容易跨越国界,成为国际性政治传播,产生国际性影响;
具有较强的负面效果
全球化对政治传播的影响:
一方面,全球化为不同政治文化实现广泛交流与融通创造了多元化对话渠道,为政治传播的积极性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性;另一方面,两级分化的现象明显,强势媒体集中于主导全球化浪潮的西方强势国家手中。
政治传播多元化:
1. 技术角度看,全球范围各种政治力量都可以瞬时把相关政治信息传播到全世界;
2. 经济角度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两极分化不容忽视,国际政治格局的单级化狂想和多极化发展,世界和平正义民主力量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激烈交锋使政治传播空前繁荣;
3. 从政治的角度看,全球化必然促进国际政治和各民族国家国内政治的社会化、民主化,形成新的国际政治格局,促进个民族国家政治文化在相互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更新与进步,
4. 从文化的角度看,人类共同利益要求跨文化全球传播中的政治窜波回归平等对话、相互融通、多元共存。
第三章 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题,它是国家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国家形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
构成要素:社会制度、政治体制、外交、内外政策、政治局势、民族文化、历史、社会文明、领袖风范、公民素质、综合国力等;
硬权力:与军事和经济力量相关的“影星命令式权利”;
软权力:与文化诉求、道德诉求、意识形态影响力以及国际机制的规则等抽象资源相关的、决定谈人偏好的“软性同化式权利”,包括内部软力量和外部软力量。
国家形象的功能:
1. 政治功能:
主要表现为权力合法化;良好的国家形象会增加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和最佳吸引力,增强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对话实力、参与世界政治事务的主导能力和公信力;维护国家在国际上的威信,巩固其合法地位,增强国家凝聚力;
2. 外交功能
3. 商品经济功能
媒体塑造国家形象的理念
1. 媒体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性机构,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的职业规范,以及特定的新闻价值观;
2. 媒体作为社会获国家这架大机器上的一个零部件,在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组织协调运作时,又与社会其他分子保持共有的社会价值观
媒体塑造国家形象的能力:
1. 媒体自身在国际范围话语权的大小;
2. 媒体塑造国家形象是唯一定的利益和目标服务的;
3. 取决于媒体与国家关系的亲疏程度
媒体塑造国家形象的方法:
自塑法;他塑法;合塑法
第四章 国家形象建设
中国国家形象定位:
1. 独立自主的形象
2. 安定团结的形象
3. 热爱和平的形象
4. 改革开放的形象
5. 发展中大国形象
6. 国际社会中负责的大国形象
中国国家形象建设:
1. 政治形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扩大民主权利的广泛性;完善多党合作制度,;坚持和扩大改革开放;尊重和保障人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依法治国;
2. 商业经济形象:树立世界品牌和良好经济形象;
3. 文化形象:承认和接受多元文化;通过发展创新使中国文化现代化;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文化对人类发展有更大贡献;注意塑造绿色形象,采取积极的环境外交战略
4. 体育形象
5. 外交形象
6. 政党形象
7. 政府形象:树立“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民主政府”形象;改善公务员形象,加强廉政建设
8. 国家领导人形象:
9. 媒体形象:对国际问题的报道,对国家双边、多边关系的舆论表达一要爱国,二要公正;对国内问题的说明,要及时、平衡、全面、深刻;增强社会责任感。
第五章 传媒与国家形象
国际传播:超越各国国界的传播,即在国家之间、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个人组织之间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沟通现象。在国际传播领域,西强东弱的态势非常明显。
通过传媒塑造中国形象:
1. 准确塑造中国形象:通过对自然、人文景观的客观介绍,树立良好的“有形形象”;通过对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的客观报道,树立中国改革开放、中国人热爱和平、奋发进取的“无形形象”。一方面要利用当代先进传播技术,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种技术提高传播质量;
2. 认真研究海外受众:了解海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接受水平、心理特征、爱好习惯等等;了解对外传播的时空条件;加强对外媒体信息收集工作;研究借鉴国外经验;
3. 借助国际媒体发布中国信息:互访互派,“走出去,请进来”,认真组织国外记者在中国境内的采访活动;继续全力做好在华外国人的工作,尤其是驻华新闻机构人员的工作;与国内外同行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4. 培养和训练我国官员的媒体适应能力,多做新闻发布会,学会和善用国际力量宣传我们自己。
第六章 传媒与政党政治
政党:一定阶级和阶层的积极分子基于共同意识、共同利益,未取得政权或影响政权而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室联系公共政治权利和社会民众的桥梁和纽带。
政党政治:以政党为政治领导,控制国家政权的一种政治治理模式。即政党体系及其运行,包括政党结构、政党政治运行机制,以及政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及其活动方式等内容。
进步作用:
1. 保证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实施;
2. 政党在法律范围内活动,推动了资产阶级政治的民主运作;
3. 利用政党政治有效调节社会政治关系,缓和阶级矛盾;
局限性: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实际上是金钱政治;是为少数人所操纵的少数人的政治;
传媒与政党的关系:
1. 传媒的发展为政党产生提供了舆论条件和理论基础;
2. 传媒为政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思想纽带和群众基础;
3. 传媒的产生和发展提高了政治表达的普遍性,创造政党的社会基础;
4. 传媒对政党政治的合理性宣传或者对民众反馈意见的报道,缓和了民众和执政党的矛盾冲突。
传媒促进政党行为模式变迁:
1. 对政党政治决策及其执行有重大影响:政党的政治决策要从字面上的决议变为社会民众的时间行为需要经历广泛的深入宣传,这离不开大众传媒的支持和协作;大众传媒营造的社会舆论环境对正当所做政治决策的支持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决策执行的成败;
2. 对各政党政治权利的制约和监督:
政党政治传媒化:随着大众传媒的现代化发展,大众传媒对政党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很多时候左右着政党政治的走向。
传媒意识形态化:各个政党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也动用了包括国家政权在内的各种手段加强了对传媒的控制,使得许多传媒日渐成为政党政治的附庸,并逐渐介入意识形态斗争,成为主角。
现代传媒与政党政治:
1. 政党政治对传媒发展的影响:良好的政党政治运行带来大众传媒的繁荣,工人们娱乐和消遣的素材增加,媒介能提供的信息增加;政党对大众传媒的过多干预,尤其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敢于,使大众传媒中性化的属性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使大众传媒的功能大打折扣,妨碍大众传媒自身的健康发展。
2. 大众传媒对政党政治的影响:一方面扩大了政党与社会民众沟通的渠道,增加政治透明度,使民众获得更多知情权和选择权;另一方面使民众对政党的独立性大大增强,政党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大降低,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和作用下降。
第七章 传媒社会中政党行为模式的变化
传媒社会:传媒塑造的一种社会环境,既包括由发达的传媒传递的密集信息构成的信息社会,又包括媒介技术环境。即媒介技术高度发达以后的信息环境。
特征:
1. 传媒的受众以社会大众为主体,传播的信息囊括社会生活的多层面,影响到社会中的大多数人;
2. 传播媒介相当发大兵在社会中普及,媒介传播的信息和媒介本身在配置闽中心的行为方式的同时悄然改变他们的传统行为方式;
3. 传媒称为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种社会力量争夺利用的资源。
发展阶段:印刷媒介主导的阶段、视听媒介主导的阶段、网络媒介主导的阶段。三者为递进关系,新老媒介互相影响,整体发展过程与全球化浪潮紧密相连。
政党行为模式:对正当这种政治组织行为现象的抽象。
政党行为:政党受其自身发展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来的、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活动。具有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
发展过程:由单纯政治性组织想以政治权力为导向的社会服务型组织转变;组织结构由垂直型向扁平型网络结构转变;运行空间由传统社会领域扩展到虚拟空间;运行由党内自主控制转为受内外协同影响。
发展特点:正当行为现代化、科学化;大众化、社会化;适应性、包容性增强。
传媒社会中政党行为的变化:政党组织活动空间扩大;政党的运作过程离不开媒体参与;政党的工作效果受到媒体的极大干预。
关系:传媒社会的发展推进了政党行为的现代化;政党行为的风险增加;传媒对政党的异化现象增强,政党背离原有职能,行为可能被操纵。
发展趋势:政党行为个体化、人格化;政党活动形象化、公开化;政党政治传媒化。
第八章 政治传媒化过程中政党政治面临的问题
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传递政治信息;引导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激发政治参与;推动舆论监督;
政治传媒化:现代政治生活和政治活动中,政治和传媒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传媒对政治各个方面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表现为:传媒设定政治议程;传媒干预政治决策;传媒介入政治选举;传媒促进政治民主。
发展趋势:媒介的作用的范围和程度是有限的;政治积极应对、调整、变革。
政治传媒化对政党政治的冲击:
1. 传媒削弱政党功能,政党联系民众的能力下降;
2. 传媒改变民众政治参与方式,政党对民众的影响力下降;
3. 传媒影响政党组织形态;
4. 传媒影响政党在政治选举中的作用,政党对候选人的控制力弱化,对选民的影响力弱化
政治传媒化中政党政治的发展
1. 提高政党领导人和骨干的传媒素养;
2.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政党运行方式的现代化,遏制政党功能的衰退,促进与民众的互动联系;提高政党党务工作效率;
3. 加强政党民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党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