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个关于春节习俗的作文400字左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4-21
作文一: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个传统的节日,也有很多传统的习俗,比如贴春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章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
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放鞭炮,扫尘,年画,拜年等。
贴春联是春节的习俗之一,可以赶走邪灵,带来美好的明天。
作文二:春节习俗
为什么到了春节我们都要放鞭炮,贴春联呢?
原来,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年’的怪兽,每当到了除夕夜就爬上岸来吃掉无辜的人们。因此,每当除夕夜来临之前,人们都跑到了别的地方,去躲避‘年’的袭击。
有一年,一位老人来到了村里,一位老婆婆看他这么可怜,就给了他一些吃的,并说:“老人家,您快去别的地方躲一躲吧,不然‘年’会把你吃掉的。”老人说:“只要你让我在这住一晚,我就帮你把年给赶走。”就这样,老婆婆把那位老人给留了下来。
到了晚上,一阵阵吼叫声从远处传了过来。“啊!啊!”老婆婆说:“老人家,‘年’来了,我们怎么办?”老人不紧不慢地说:“不用焦急,看我的。”老人说着,便叫老婆婆煮起了饭来。随即,灶堂里发出了噼哩啪啦的声音,传到了年的耳朵里,年便有些怕了起来。年回头又看见灶堂里的火光,又听见了那位老人哈哈的笑声,吓得大惊失色,便逃回到了山里。这时,老婆婆才知道“年怕响声,怕火光,怕红颜色”。
从此,中国人家家户户在春节的时候都要放鞭炮,贴红纸,做好吃的。
贴红纸太单调。有人就在红纸上画点东西、写点字。慢慢地,大家在红纸上写上各种心里话,祝愿大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话,渐渐地就形成了现在的春联。
作文三:描写春节习俗的作文
鞭炮声声,新年到了,好多人已经回到自己的家乡过大年了。
我们买了新春联与烟花爆竹,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将旧春联撕了下来,又把新春联贴了上去,我刚准备贴上新春联,就被妈妈阻止了,她说:“先看一下吧!”我左看右看,摆正了一点往上贴,妈妈急着喊着:“不对不对,不是这样的”。说完,她就倒着春联往上一贴,我哈哈大笑:“妈妈,你犯胡涂了。春联贴反了”。妈妈严肃地说:“不要乱说话,福倒着贴,代表福到了”。我这才恍然大悟。就这样,除旧迎新的任务搞定了。
我与哥哥各拿着一根烟花爆竹点了打火机,突然“嘶”的一声,烟花爆竹上冒出了小火花,接着,烟花爆竹出现了噼呖,每过20秒,烟花上的颜色就会变焕,当最后一个颜色出现时,我不禁感叹:“这真好玩啊!”
爸爸提起了鞭炮就往家外走,显然,他是要去放鞭炮了,到了指定燃放点,爸爸用打火机在点火口上放了火,就扔得远远的,鞭炮“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年的味道越来越浓了。
这个新年真美好啊!
作文四:春节习俗——放鞭炮
春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响声,所以人们便有了放鞭炮的习俗。
除夕夜,吃完年夜饭,妈妈对我说:“想不想去放鞭炮啊?这次你来点鞭炮好不好?”,我满口答应,过年放鞭炮可是最令我兴奋的事。可是让我自己来点,还是把我吓坏了,因为,看大人点我都觉得怕,老是躲得远远的。不过,我还是鼓起勇气对自己说,试一试吧。
找个空地放好鞭炮后,我手拿着打火机,颤颤巍巍地走了过去,哆哆嗦嗦地打起了火,点着导火线,一听到哧哧的声音,我撒腿就跑,跑得比兔子还快,听到一声震耳的爆竹声响,我回头看到自己点燃的烟火鞭炮,冲上天空,变成美丽的花朵,红的、绿的、五彩缤纷的,我欢快地活蹦乱跳。
放鞭炮是已经传承了几千年的习俗了,“爆竹声中一岁除”,蕴含着文化的元素,喜庆的色彩,不过为了保护我们的环境,我们还是要少放点鞭炮哦!
作文五: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怎样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些风俗习惯。
春节习俗_扫尘
每到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用具,拆洗被子窗帘。到处充满着欢欢笑笑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贴春联
它以工整、简洁、精美的文字表达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选一幅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春节习俗_守岁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不好的事物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春节习俗_爆竹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这就是美好的春节习俗,我期待着20xx年春节的到来。
第2个回答  2019-02-05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文化精华。
在古代民间,人们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亲朋好友欢聚的日子,是人们增深感情的纽带。节日交流问候传递着亲朋乡里之间的亲情伦理,它是春节得以持存发展的重要要义。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除夕这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以后每到大年三十儿,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正月初一,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延续至今就是每年正月初一都要"过年"。
自古以来,人类就利用天体在天球上的运动来计量时间,因为这种运动既均匀,又能为一切人所观测、所共用。首先是太阳的东升西落运动,可以用来计算“日”以内的时间,如日、时、分和秒。“日”以上的时间单位还有“月”和“年”。所谓历法,正是测算年、月、日的长度及其相互关系,并排定实用的历月、历年以至世纪的法则。
历法中最基本的单位,是朔望月和回归年。一朔望月等于29.5306日,它是鲜明的月相变化的周期,又与潮汐和日食、月食现象有关,因而最早被人们用来计算日子。一回归年等于365.2422日,这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赤道南北回归运动的周期(与地球公转周期不完全相等),因而是地球上季节变化的周期。
中国人的历法被称为阴历,它是以月亮圆缺变化――朔月为基本周期,即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小月按一定比例相间排列,使历月平均长度等于朔望月(29.5306天)。
阴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作为一年,一年分12个月,但是它的划分与外国人阳历不同:阳历是先保证平均历年等于365.2422天,再把一年分为12个月;而阴历是先保证平均历月等于29.5306天,再以12个月合为1年。所以,阴历的历年平均天数为:29.5306×12=354.3627(天),比回归年短近11天。例如,如果今年阴历正月初一(春节)在阳历的二月五号,则明年将在二月五号之前11天。如果不作调整,就会造成阴历有时候在冬天过春节,有时要在夏天过春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规定平年为12个月;闰年为13个月,其中包含一个闰月。这样,平年的天数比回归年少11天,闰年比回归年多18-19天。只要按照一定比例把闰年和平年相间排列,就可以在历月等于朔望月的同时,又使历年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我国古代人民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用“19年7闰”的方法来设置闰月。例如明年2020年就是闰年,有13个月,其中有两个四月,就是闰四月。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第3个回答  2019-02-27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欢快、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又叫过年,含有辞旧迎新的寓意。春节的习俗很多,下面我就为你一一介绍吧。
第一大习俗应该是“春联”了。“春联”也叫“对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更加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都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的名字,可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现在的春联是在红色的纸上,用毛笔蘸墨,书写一些象征吉祥、祝福的话语,寄托人们美好的心愿。现在春联已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呢。
第二大习俗就是“爆竹”了。当午夜钟声响起的时候,就会响起雷鸣般的爆竹声,为什么要燃放爆竹呢?这儿有一个传说:相传每到过年时节,年三十的晚上,出来一头叫“夕”的怪物,它常常出来吃人、吃牲畜,人们就想了一个办法,把竹子截成一个小筒一个小筒的样子,把桶里装上火药,把它们放在“夕”出没的地方,当“夕”出来的时候,点燃火药,立刻发出震天的巨响,“夕”听到这声音,吓得撒腿就跑,人们就平安了。所以就把这种发出巨响的东西叫做“爆竹”。
第三个比较重要的习俗就是“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这种习俗,既有对过去一年的留恋,又有对来临的新年的美好希望。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傍晚开始,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一边吃东西,一边聊天,古人有作诗、打麻将等风俗,而我们现在更增加了丰富的内容,除夕之夜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了大多数人盼望的事情,连小孩子都非常喜欢。
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每一个习俗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请大家记住我们中华民族的春节习俗吧,它是一笔可贵的财富呢!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中国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还有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相传至今。比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画年画和守岁等等。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古书《吕氏春秋》中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习惯了,此外,扫尘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
春联也叫对联、桃符,它以对偶、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的愿望,是我们中国独特的文学形式。春节贴春联这一习俗起源于宋代,春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
“福”字,指的是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是为了表达对亲朋好友的一种祝福。可是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祝福,人们干脆把“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了”。
现在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已很是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家家户户带去了兴旺和欢乐的喜庆场面。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在此我再送大家一副对联:“焰火耀长空,色彩斑斓欢度除夕度,金龙腾大地,人声鼎沸喜迎吉祥年”!
第4个回答  2020-01-31
春节风俗作文400字左右
写一个关于春节习俗的作文400字左右
我来答
热心网友
2019-04-09
作文一: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个传统的节日,也有很多传统的习俗,比
如贴春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章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
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放鞭炮,扫尘,年画,拜年等。
贴春联是春节的习俗之一,可以赶走邪灵,带来美好的明天。
作文二:春节习俗
为什么到了春节我们都要放鞭炮,贴春联呢?
原来,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年’的怪兽,每当到了除夕夜就爬上岸来吃掉无辜的人们。因此,每当除夕夜来临之前,人们都跑到了别的地方,去躲避‘年’的袭击。
有一年,一位老人来到了村里,一位老婆婆看他这么可怜,就给了他一些吃的,并说:“老人家,您快去别的地方躲一躲吧,不然‘年’会把你吃掉的。”老人说:“只要你让我在这住一晚,我就帮你把年给赶走。”就这样,老婆婆把那位老人给留了下来。
到了晚上,一阵阵吼叫声从远处传了过来。“啊!啊!”老婆婆说:“老人家,‘年’来了,我们怎么办?”老人不紧不慢地说:“不用焦急,看我的。”老人说着,便叫老婆婆煮起了饭来。随即,灶堂里发出了噼哩啪啦的声音,传到了年的耳朵里,年便有些怕了起来。年回头又看见灶堂里的火光,又听见了那位老人哈哈的笑声,吓得大惊失色,便逃回到了山里。这时,老婆婆才知道“年怕响声,怕火光,怕红颜色”。
从此,中国人家家户户在春节的时候都要放鞭炮,贴红纸,做好吃的。
贴红纸太单调。有人就在红纸上画点东西、写点字。慢慢地,大家在红纸上写上各种心里话,祝愿大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话,渐渐地就形成了现在的春联。
作文三:描写春节习俗的作文
鞭炮声声,新年到了,好多人已
第5个回答  2019-02-12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文化精华。
在古代民间,人们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亲朋好友欢聚的日子,是人们增深感情的纽带。节日交流问候传递着亲朋乡里之间的亲情伦理,它是春节得以持存发展的重要要义。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除夕这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以后每到大年三十儿,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正月初一,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延续至今就是每年正月初一都要"过年"。
自古以来,人类就利用天体在天球上的运动来计量时间,因为这种运动既均匀,又能为一切人所观测、所共用。首先是太阳的东升西落运动,可以用来计算“日”以内的时间,如日、时、分和秒。“日”以上的时间单位还有“月”和“年”。所谓历法,正是测算年、月、日的长度及其相互关系,并排定实用的历月、历年以至世纪的法则。
历法中最基本的单位,是朔望月和回归年。一朔望月等于29.5306日,它是鲜明的月相变化的周期,又与潮汐和日食、月食现象有关,因而最早被人们用来计算日子。一回归年等于365.2422日,这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赤道南北回归运动的周期(与地球公转周期不完全相等),因而是地球上季节变化的周期。
中国人的历法被称为阴历,它是以月亮圆缺变化――朔月为基本周期,即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小月按一定比例相间排列,使历月平均长度等于朔望月(29.5306天)。
阴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作为一年,一年分12个月,但是它的划分与外国人阳历不同:阳历是先保证平均历年等于365.2422天,再把一年分为12个月;而阴历是先保证平均历月等于29.5306天,再以12个月合为1年。所以,阴历的历年平均天数为:29.5306×12=354.3627(天),比回归年短近11天。例如,如果今年阴历正月初一(春节)在阳历的二月五号,则明年将在二月五号之前11天。如果不作调整,就会造成阴历有时候在冬天过春节,有时要在夏天过春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规定平年为12个月;闰年为13个月,其中包含一个闰月。这样,平年的天数比回归年少11天,闰年比回归年多18-19天。只要按照一定比例把闰年和平年相间排列,就可以在历月等于朔望月的同时,又使历年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我国古代人民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用“19年7闰”的方法来设置闰月。例如明年2020年就是闰年,有13个月,其中有两个四月,就是闰四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