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岳楼为什么是聊城的象征

一个题,大哥大姐知道的告诉我啊,急用!

第1个回答  2010-07-18
光岳楼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象征,光岳楼就像一位老人,目睹了这座城市的风风雨雨、荣辱更迭,见证了城里百姓的喜怒哀乐、人生起伏。“危楼百尺瞰沧溟,泰岱东来作翠屏。指槛寒星晴历历,侵衣银汉尽冷冷。地连朔雪孤城白,天入齐州一带青。尊酒未酣人欲散,西内黄鹄度空冥。”清初诗人施闰章曾这样盛赞光岳楼题。
光岳楼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象征,位于聊城古城中心。光岳楼的通高和底边长者是33米,也就是古代的九丈九尺,在中国古代九是阳数之极,寓意它的高度不可超越。整个建筑气势之雄伟,布局之紧凑,结构之严谨,设计之奇巧,令登临者无不叹为观止。楼内匾、联、题、刻琳琅满目,块块题咏刻石精工镶嵌,犹如甲鳞翠羽,流光生辉。光岳楼,这座历经数百年依然保持本色的古楼,始终在鲁西大地上静静地观望着。光岳楼就像一位老人,目睹了这座城市的风风雨雨、荣辱更迭,见证了城里百姓的喜怒哀乐、人生起伏。洗尽铅华,这座古老的楼身承载着的本身就是一段沉甸甸的历史。
光岳楼自建造以来,虽历经600多年风风雨雨,但主体结构从未更动,今天仍高高矗立在鲁西平原上。600多年来,光岳楼也一直是中国最雄伟最高大的建筑之一。在旷野千里,举目无障,高层建筑很少的明代,如果选天气晴朗的日子登此楼,方圆数十里的秀丽景色可一览无余。因此很久以来,当地人民就把光岳楼作为“九九”登高的好去处,那些名宦重臣文人骚客更把它作为把酒临风登高怀古的好场所。
聊城在明清两代为东昌府治。明朝初年,东昌卫守御指挥佥事陈镛为与元朝残余部队作战,将东昌土城改建为砖城,并在洪武七年利用修城余木修建了这座高达百尺的更鼓楼。所以初名“余木楼”,后因地而名“东昌楼”。当时建造此楼的目的是为了“严更漏、料敌望远、报时、报警”,随着明王朝统治的巩固,此楼的军事功用很快被遗忘,但光岳楼去口以她的雄伟高大而名扬天下。
明弘治九年,吏部考功员外郎李赞在他的《题光岳楼诗序》中这样说:“余过东昌,访太守金天锡先生。城中一楼,高壮极目,天锡携余登之,直至绝阁,仰视俯临,毛发欲竖,因叹斯楼,天下所无,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乃今百年矣,尚寞落无名称,不亦屈乎?因与天锡评。命之曰:‘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由此,可以看出李赞对光岳楼评价极高。
光岳楼是鲁西名胜,多少年来,它的雄伟气势,巍峨风貌,壮美气韵,迷人伟闻,吸引着数不胜数的文人骚客、帝王达官留连瞻顾,或登楼探胜,或远眺欣赏,或倾墨挥毫,留下了许许多多珍贵的文物、遗迹和开阖万端的华美诗章。清朝康熙皇帝曾四次登楼并题匾《神光钟暎》,意为东岳之神光与光岳楼之神光交相辉映。而乾隆皇帝更是九过东昌,六次登楼,并为光岳楼题写了匾额。据《南巡盛典》记载,光岳楼为乾隆皇帝南巡三十六行宫之一。乾隆行宫就设在光岳楼的二楼,乾隆皇帝是历史上少有的风流才子,一生作诗一万多首,仅在光岳楼上题诗达十三首。碑文字迹圆润流畅,有较高的书法造诣。当代更有郭沫若、丰子恺、启功、溥杰、蒋维崧等著名人士题写的楹联和匾额。“泰山东峙,黄河西临,岳色涛声,凭楼把酒无限好;层台射书,微乡明志,义行文蹈,登楼怀古有余馨”,蒋维崧的这幅楹联追思聊城今古,别有一番情味。
光岳楼置身于古城正中沉默着,似乎用沧桑的目光注视着历史河流径自流淌。高楼凌空,巍峨壮丽,接连天地,耸入云霄。还没等到走近光岳楼前,我就走进了历史。光岳楼却置若罔闻,依旧安详、寂静,焕然新生,像尊者更像智者。歇山十字脊顶直刺云天,阳光撒下光环晃着眼睛,使你不得不由衷感叹今非昔比。
站在楼下,人渺小如蚁。不由自主仰望之间,崇敬之意油然而生。随步倘佯,千百年来文人、帝王将相皆乐此不疲,人就像就像走进历史。登高望远,风光这边独好,凭栏远眺,鲁西平原尽收眼底。数百顷湖面烟波浩渺,波光如鳞,恍如置身于楼环水绕之境。凌空鸟瞰,便感到楼恰似孔雀顶,城如翠羽开屏,楼若凤凰冠,湖像禽展翅。泰岱巍巍,九曲黄河奔腾,群山如虎,大河如龙,龙吟虎啸之声盈耳缭绕。近处,郁郁葱葱的鲁西平原静静地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之下。东昌湖湖面绿水荡漾、烟波浩淼。天蓝如许,触手可及。中银大厦、铁塔、海源阁,山陕会馆,鳞次栉比的建筑,栋栋摩天而立的现代化建筑,繁华谢尽仍旧孕育着生命和希望的京杭运河,所有的一切都有序地融合在了一起。
翻开光岳楼的建筑史,也许无人能知道此建筑出自何人手笔,然而光岳楼的美丽雄姿却能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如今的光岳楼正如一颗耀眼璀璨的珍珠,耀映着“江北水城”美好的明天。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7-05
不过一个建筑,有些历史价值而已。没什么特别的原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