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7岁的孩子偷东西后,你会怎么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4-17

1、不要"审问"孩子,切忌千万不要当众拆穿他。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了新玩具或其他东西时,父母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态,不要"审问"孩子。

因为这样只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甚至逼迫他说谎。父母应当鼓励他把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这样才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2、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侵占。在实际生活中,父母要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必须经过主人的同意才可以玩,才可以拿。如果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就"偷拿"是不对的行为。并且,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培养他一些待人接物的方式,比如,如果想要玩别人的玩具,就要学会说"你的飞机能借给我玩会吗"等礼貌用语。

3、沉住气,心平气和地开导孩子我们越是放轻松,孩子越容易向我们敞开心扉。

4、动之以情,激发孩子的同情心。晓之以理后,父母也要试着让孩子感受别人因心爱的东西不见了的伤心难过的情绪,来诱发孩子的内疚感,使孩子对"受害者"产生同情,就能更有效地矫正孩子的"偷窃"行为。

4、不可严加管教。当孩子"偷拿"了别人的东西后,父母不要用惩罚的方式教训他,因为强烈的管教方式,反而会让"偷窃"成为他强烈的心理需求,从而使他变本加厉地"偷拿"别人的东西。别发火,别打骂

5、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平静后再和孩子讨论"偷东西"这件事情。多次引导,建立物权意识。千万别指望,和孩子沟通一次,孩子就能立马改正。年纪小的孩子,拿别人东西,大多出于好奇心。而年纪大的孩子,更多的是出于内心的匮乏。

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父母要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超过能力范围的,也要如实告知孩子。情感上,不打骂孩子,不控制孩子,不给孩子定太多规矩,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宽容。

第2个回答  2023-04-17

发现7岁的孩子偷东西,我们可以这么做:

1.冷静下来:单纯的责备和惩罚可能只会使他们感觉困惑和挫败,甚至还可能让孩子变本加厉。只有先让自己先冷静下来,才能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才不至于因为自己一时的过激处罚伤害孩子,造成更坏的结果。

2.询问原因:一个7岁的孩子缺乏从别人角度看事物的能力,他们偷东西很可能是纯粹的好奇心驱驶,也可能是因为孩子缺乏某些东西或感觉不被满足。他们也许根本意识不到这拿别人东西叫偷,是不对的。所以只有真正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意图,才能想出适当的解决办法。

3.建立道德观念: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意识到偷窃的不良后果,帮助他们建立道德观念,让他们知道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偷窃是错误的,并且会伤害别人的感受。

4.给于宽慰:讲清道理后,再告诉他,一次犯错并不表示他这个是不好,别人也不会因为他的一次过错而瞧不起他,谁都会犯错,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给孩子贴上负标签才可以避免孩子产生犯罪感和自卑心理。

5.观察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愿望,帮助他们寻找更加合适和合法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所以发现7岁的孩子后,要冷静下来,询问原因,采取科学的教导方式解决问题。

希望以上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祝生活愉快~

第3个回答  2023-04-17

其实我相信每个孩子小时候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就有这样的经历,现在我来说一说。

在七岁的时候,有一天,和爸爸去一个叔叔家做客。看到叔叔家有一个玩具飞机非常好玩,经不住诱惑,偷偷放口袋里带走了。

但在离开的路上,他害怕起来,忍不住跟爸爸坦白了自己的行为。这时爸爸沉默了一下,很害怕爸爸会当场责备并惩罚。

没想到爸爸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温和的对他说:“走,一起回去把小飞机还给叔叔吧,等爸爸再给你买一个。”

等到了叔叔那里,爸爸解释道:“不好意思,孩子刚才忘记把玩具还好,现在送回来。”

事情过去之后,爸爸没有再责备他,也没有将这件事再告诉任何人。但奇怪的是,从此以后没有再有类似的行为,他永远记得爸爸温和的话语和鼓励的眼神。

首先,没有使用“偷”这个字眼。

从始至终,爸爸没有使用“偷”这个字眼来定义儿子的行为。这点很重要,因为根据心理学,孩子很容易受到身上各种标签的影响,而导致行为偏差。

许多父母在孩子有不良行为的时候,都会直接用上一些“偷、抢、骗”等字眼,结果孩子真的觉得自己行为恶劣,是天性使然,所以变得越来越糟糕了。

其次,保持理性的态度。

爸爸没有勃然大怒,也没有长篇大论的教育孩子,只是温和的让他意识到行为的不妥,适可而止。

儿童的父母如果能停止说教,孩子的问题能减少一半。如果父母能再少点发脾气,那个孩子身上的问题几乎会消失不见。

可见,家长理性的态度对于孩子更深的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改正具有重要的作用。

再次,用行动给孩子做示范。

爸爸接下来带他一起改正了错误,这点也会起到教育示范作用。因为每个孩子都有犯错的时候,家长有责任带他们一起纠正,给他们示范如何改正。

在这个过程中,爸爸是跟他一起回去的,让孩子感受到父爱的温暖,给予他改正的力量和勇气。爸爸说会给他买一个,也在告诉他自己想要什么东西,就要靠努力奋斗得来。

可以说,这一次纠正错误的行为是完美的,对于孩子来说教育意义重大。

最后,既往不咎。

还有一点很重要,事情过去之后,爸爸没有再揪住不放,没有再告诉其他人。这给予了孩子很大的尊重,保护了孩子的颜面,让他们有改正的余地。

现实中有的孩子不小心犯了一点错,却被父母大肆宣扬,甚至在亲朋好友面前大声批评,让孩子丢尽了脸,有的破罐子破摔,从此故意做坏,踏上不归路。

第4个回答  2023-04-17

我会严格教导孩子这样做非常不对,具体方法是以下几点:

1、冷静沟通。

家长可以先冷静下来,找一个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和孩子进行沟通。询问孩子为什么要偷东西,听取孩子的解释,并告诉孩子偷东西是不对的,会带来不良后果。

2、反思自己。

孩子是父母的名片,如果一个孩子犯了错,那么一定是父母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很多时候孩子会偷偷拿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是因为父母教给他社会的规则太少了,在本质上,或许孩子并不知道这样的行为其实已经破坏了社会的规则。

3、学校反馈。

如果这个问题发生在学校中,家长应该及时与孩子的教师或学校心理医生进行沟通,了解学校中这种行为所需承受的后果。



4、让孩子的愧疚感沉淀。

让孩子表达对自己行为的愧疚和内疚,并将责任定位到他的行为上,而不是他的身份。家长应该给予孩子适度的安慰和支持,并帮助孩子找到重新树立价值观的方法。



5、纠正行为。

为了防止孩子再次偷东西,家长应该制定一个合理的惩罚方案来纠正他们的行为,并让他们了解偷东西是不正常的、不道德的、不可取的。与此同时,家长需要提醒孩子要注意他们自己的行为,帮助孩子重建自己的道德观和品行习惯。

6、告诉孩子这是不正确的行为。

家长看到孩子偷东西就要告诉孩子,这是不正确的行为,但是不要去责怪孩子,也不要去用武力解决,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孩子小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错的事情,家长就可以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引导,孩子如果没有办法改正,父母就可以帮助孩子改正,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孩子来说非常的有好处,孩子也能有优秀的品质。

第5个回答  2023-04-17

1、不要"审问"孩子,切忌千万不要当众拆穿他。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了新玩具或其他东西时,父母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态,不要"审问"孩子。



因为这样只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甚至逼迫他说谎。父母应当鼓励他把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这样才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2、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侵占。在实际生活中,父母要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必须经过主人的同意才可以玩,才可以拿。如果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就"偷拿"是不对的行为。并且,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培养他一些待人接物的方式,比如,如果想要玩别人的玩具,就要学会说"你的飞机能借给我玩会吗"等礼貌用语。

3、沉住气,心平气和地开导孩子我们越是放轻松,孩子越容易向我们敞开心扉。

4、动之以情,激发孩子的同情心。晓之以理后,父母也要试着让孩子感受别人因心爱的东西不见了的伤心难过的情绪,来诱发孩子的内疚感,使孩子对"受害者"产生同情,就能更有效地矫正孩子的"偷窃"行为。

4、不可严加管教。当孩子"偷拿"了别人的东西后,父母不要用惩罚的方式教训他,因为强烈的管教方式,反而会让"偷窃"成为他强烈的心理需求,从而使他变本加厉地"偷拿"别人的东西。别发火,别打骂

5、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平静后再和孩子讨论"偷东西"这件事情。多次引导,建立物权意识。千万别指望,和孩子沟通一次,孩子就能立马改正。年纪小的孩子,拿别人东西,大多出于好奇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