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举时代,中状元是万里挑一,那么第二,第三名被称为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10-13

科举考试的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榜眼是古代时期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称呼,在明清两代代表的是科举考试中取得第二名成绩的人。榜眼的这个称呼在最开始是起源于北宋。

在北宋时期的考试中,最开始第一名叫做状元,第二名和第三名都叫做探花,意思是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在状元郎的左右,就好像状元的两只眼睛。

但是到了北宋晚期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也就是在考生们参加玩科举以后皇帝再亲自考试排名前几位的人,并且确定名次。

到了975年,礼部的科举考试和皇帝的殿试会分别放榜,标志着三级考试制度正式确立。而探花作为科举考试中第三人的代称正式确立。

扩展资料:

科举考试最先起源于隋朝,为地方荐举与中央考试相结合。刚开始设立两科,隋炀帝时期,增设为十科,由文武五品官以上荐举,规定有一艺可取即应采录,且随才升擢。同时设进士科,用诗赋、试策进行考试。

由于科举考试公开进行,有规定的知识结构作为公认的主要录取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平等公开竞争,显示了其选拔人才的一定优越性,这种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来选拔人才的考试,标志着科举制的确立。

科举制度的产生适应了封建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把选用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朝廷,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巩固,被后来历朝所沿用。唐初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种,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每年考一次,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目。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明法、明书、明算考选专业人才,影响力不大。因此,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 

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榜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探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