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最高官居何职?又因何被贬?你是怎么看待李白为人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0-07-03
天宝初年,由道士吴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相对于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后因权贵的谗言,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

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第2个回答  2010-07-03
李白有过两次从政的经历 一 李白在京三年期间,唐明皇只赏识李白的才华,只把他看成点缀太平的文人,实际上只给了他一个翰林供奉 六品)的闲职,
并不像李白当初想象的那样对他多重用,也根本实现不了他年轻时候的“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只是奉诏而作了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中观牡丹花的《清平调词三首》的新乐章。
由于李白的孤高傲世,也遭到不少显贵的谗毁和排挤,最后终于被玄宗礼貌地逐出了长安。李白再度开始了他新的漫游生活。

二,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冬天,李白在江南漫游时,安禄山起兵反唐,次年攻陷潼关,玄宗逃亡四川。李璘兵过九江,征李白为幕佐。李白以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机会到了,哪知道报国丹心换来的竟是灭顶之灾,糊里糊涂地卷入了最高统治层争夺皇权的斗争,结果是玄宗第三子、太子李亨即位,李璘兵败被杀,李白也以附逆罪被窜逐夜郎,行至白帝,忽闻赦令,大喜过望,做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又露出文人得意时尽忘形的轻狂之态。

李白从骨子里来说是个文人,也就是说他压根儿就不是当官的料,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耽于幻想的文人,“经邦济世,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至死未灭。他通常只跟自己的内心情感对话,这种收视反听的心理活动,使他与社会现实日益隔绝起来;加上他喜好大言高调,经常发表背俗违时的见解,难免遭致一些人的白眼与非议对于朝政的失望,也越来越促使李白去主动地接触下层人民。 但他给中国古诗贡献之大大家都知道要问唐诗谁是第二,恐怕有很多答案,
若要问谁是第一,答案只有一个,那是李白 。用一句话,
李白就像一座的高山,虽不能往,心向往之。无人望其项背

参考资料:《李白传》 《青山魂》 《李白在安徽》

第3个回答  2010-07-03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但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谁料就在此时,倒被赐金放还,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讴歌理想,抒发悲愤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始终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第4个回答  2010-07-03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新唐书.文艺列传.李白》
官位最高就是左拾遗,还不是活着时候。
因为结交永王李璘,而被贬。
永王李璘,是和肃宗李亨争夺大唐皇位的最重要对手。
李白结交李璘,结局自然好不了。要不是郭子仪拿官位来换他的命,估计当时就被咔嚓了。
酒中之仙,诗中之仙,李谪仙。
潇洒、豪放、善良、单纯、天真、可爱、重情重义。
文学造诣登峰造诣唯有高山仰止而已,政治能力低的简直不敢让人相信。
第5个回答  推荐于2016-06-25
  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 ,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他一生不以功名显露,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来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李白反权贵的思想意识,是随着他的生活实践的丰富而日益自觉和成熟起来的。在早期,主要表现为“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玉壶吟》)他有时也发出轻蔑权贵的豪语,如“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等,但主要还是表现内心的高傲。而随着对高层权力集团实际情况的了解,他进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权贵的对立:“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鸯。”(《古风》第三十九。并对因谄事帝王而窃据权位者的丑态极尽嘲讽之能事,如: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发出了最响亮的呼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个艺术概括在李白诗歌中的意义,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在杜诗中一样重要。
  在天宝末日益恶化的政治形势下,李白又把反权贵和广泛的社会批判联系起来。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既为屈死的贤士仗义抗争,也表达了对朝廷的失望和轻蔑: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在《书情赠蔡舍人雄》、《古风》第五十一、《登高丘望远海》等诗中,李白甚至借古讽今,对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锐的斥责。总之,可以说他把唐诗中反权贵的主题发挥到了淋漓酣畅的地步。任华说李白“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杂言寄李白》),这种在权贵面前毫不屈服、为维护自我尊严而勇于反抗的意识,是魏晋以来重视个人价值和重气骨传统的重要内容,李白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而成为诗坛巨星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