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解释史学理论名词几个!高分100分!!

1赫德尔 2汤因比 3克罗齐 4柯林伍德 5配景理论 6思辨的历史哲学 7分析的历史哲学

第1个回答  2010-07-11
1、赫德尔是康德的弟子,康德读了他的著作后研究历史哲学,但他持一元价值论,提出“世界公民”的历史观。

2、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4月14日–1975年10月22日)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的十册巨著《历史研究》讲述了世界各个主要民族的兴起与衰落,被誉为“现代学者最伟大的成就” 汤因比史学的一个卓越贡献就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作出了整体性与综合性的考察。作为“新斯宾格勒派”,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学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视为斯宾格勒创立的文化形态理论的一种继承与发展。汤因比对文化形态的基本看法如下:
历史研究单位。汤因比认为:“历史研究的可以自行说问题的单位既不是一个民族国家,也不是另一极端上的人类全体,而是我们称之为社会的某一群人类。”从而抛弃了传统史学中的国别史与断代史的概念,而代之以一个个文明(或社会)。
文明的数量。在汤因比,文明考察的视界扩大了,从斯宾格勒的八种发展到二十六种。在这些文明之间,存在着某种亲属关系,即上代文明与下代文明的关系。他承认西方文明也只不过是这类文明中的一个而已,从而疏离了西方传统史学中的“西欧中心论”的陈说。
文明的可比性。在汤因比看来,以上这些文明尽管出现时间有先有后,但都是可以进行比较的。
文明起源于“挑战与应战”。汤因比分析了第一代六个文明的起源,得出了文明的产生是对一种特别困难的环境进行成功的应战的结果。
文明生长的尺度。汤因比认为,并不是所有文明都是能顺利成长壮大的,事实上,有些文明流产了,有些文明则在它们生长的早期就停止了,这显然是因为挑战过量而致。在他看来,文明生长的尺度应当是,在一系列的挑战和应战的过程中,场所发生了转移,即从文明的外部环境移入到文明的内部。在这种逐渐升华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决能力”,才是文明成长的标志。文明生成的过程最终归结为这个社会内“自决能力”的不断增长,而这正是由那些富有创造性的少数人所促成的。
文明衰落的原因。汤因比认为,文明衰落的原因是“自决能力”的丧失。
文明的解体。大一统帝国——间歇时期——大一统教会——民族大迁移。
西方文明的前景。汤因比反对斯宾格勒对西方文明的发展前途所持的悲观论调,认为只要处理得当,西方文明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而且可以保持活力,继续发展。
汤因比的历史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西方史学的两个趋势:一是19世纪传统的叙述型历史已转向整体型、分析型历史;二是非西欧地区的历史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在对文明起源的解释上,汤因比提出了挑战与应战的理论,这是他比斯宾格勒高明之处,也比传统的种族论和环境论大大前进了一步,因为他注意到了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注意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的能动作用。但这一理论也有两个致命缺陷:一是过分强调了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作用;二是忽视了挑战应战过程中物质因素的存在。汤因比看到科学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问题,注重道德的进步和人类自身的完善,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他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夸大了宗教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汤因比用他的文明衰落理论硬套其他文明的历史,是不符合事实的。但他在晚年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指出仅用一个西欧模式并不能说明一切问题,还应再加一个中国模式或犹太模式,并对中国的未来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从汤因比的理论和体系中,也可以看到当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强调潜意识和直觉的作用。但他仍然认为人的理智和良心是高于一切的。在对西方前途的解释上,汤因比也与斯宾格勒不同,他认为西方文明虽然发展到了顶点,但还没有理由说它已走向死亡。西方将来的命运如何,取决于西方人能否面对挑战进行成功的应战,能否解决那些事关西方文明生存的各种问题。这种比较乐观和现实的态度,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时代和西方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3、贝奈戴托·克罗齐是意大利著名文艺批评家、历史学家、哲学家,有时也被认为是政治家。他在哲学、历史学、历史学方法论、美学领域颇有著作,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自由主义者——尽管他反对laissez-faire和自由贸易。他在Antonio Gramsci方面的也是相当深远的。
因为黑格尔以及其他德国观念论思想家的强烈影响,克罗齐发展了一种自称为“精神哲学”。他更愿意称之为“绝对理想主义”或“绝对历史主义”。克罗齐的工作可以被认为是第二次尝试(第一次是康德)弥合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或者分别叫做先验哲学和感觉论) 。他把自己的方法称为 内心主义,他关注在特定的时间与地点中的生活状态的人的经验。因为现实的扎根于内心存在,而内心存在只能来源于现实经验,所以克罗齐将美学视为其哲学的基础。
克罗齐的对待哲学的方法论表现在他对精神或者说心智的划分。他先从理论上划分精神活动,由从实践上的划分精神活动。理论上的精神活动的包括审美和逻辑。其中,审美最重要,包括:直观和历史观。逻辑包括概念和关系。实践上精神包括经济学和伦理学。在这里,经济学应被理解成包括所有的世俗事务。
每个划分都暗藏与其相关的思考方式。审美由美驱动,逻辑以真理为目的,经济学关注有用之事物,而道德,或说伦理,关系着善良。这种描述性的概括其实是想表明人类思想的内在逻辑性,然而它又是规定性的,因此这些说法来自于认识论本身的声明与自信。
克罗齐非常尊重Vico,也赞同他在历史学上的观点:历史应该由哲学家来写。克罗齐的On History让这个观点更进一步,将历史看成“运动中的哲学”,他认为在历史学中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蓝图”,或者终极计划,而且“历史科学”的说法就是一个笑话。
他创造了一个词野驴政治(onagrocracy)(把政府比喻成高声喊叫的驴来形容意大利法西斯运动以及领导人贝尼托·墨索里尼的执政风格。这是对恶政的鄙视,是对亚里士多德有名的三个政治名词:僭主政治,寡头政治和民主政治的一个讽刺的补充。
他有句名言,系: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4、英国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哲学家。在哲学上属于新黑格尔派。他的史学理论集中体现在《历史的观念》一书中。(1分)他认为所谓史实是历史学家先验的历史想象的产物,历史的基础不是史实,而是解释历史的思想和先验的历史想象。他反对实证主义的历史理论,强调不存在普遍适用的客观历史真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人的历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简园壶翁)

5、沃尔什提出了前历史,哲学,科学,哲学述的配景理论。
按照沃尔什的看法,“科学思维的基本原则对所有的观察者都是一样的,不无至少(至多)(至少)是在科学 进展的任何给定的阶段上。但是历史学的无原由(结果),却不能说是具有同样的有效性”(第114页 )。明显,沃尔什对无不客观(主观)(客观)性是作共时考量的。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作历时考量呢?假设将不 同时期的科学理论放在同1个时期考量,在无不客观(主观)(客观)性问题上,科学的情形不就如同历史学的情 形了吗?历史,哲学,科学,哲学无以上(以下)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和新历史主义流派的不不观点(材料)(观点)为我们的这种看法提供了依据。
沃尔什的配景理论,我们可以在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和新历史主义流派中找到类似的理 论,如图尔敏的无造作(自然)秩序不是不理想(现实)(理想)论、库恩(T.Kuhn)的范式理论、拉卡托斯(I.Lakatos)的 科学研究纲领理论、夏佩尔(D.Shapere)的信息域理论、达尔顿(L.Darden)的科学域理 论、麦克斯威历史,哲学,科学,哲学(N.Maxwell)的蓝图论等。我们以库恩不无名(著名)的范式理论为例,比照沃尔什的 配景理论。范式,概言之即是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不单独(共同)信念。库恩 认为,这种信念使科学家们的研究产生一种“虔诚的狂热”,想把无造作(自然)界“不是自愿(强迫)纳入范式所 规定的思想框框里去。”。T.S.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 ns,Chicago历史,哲学,科学,哲学,1962,pp151~152.既然“范式”只是一种“信念”,只是一套可信度 较高的基本观 念、理论和方法,那我们不妨把配景理论中的“立足点”或“前提假设”看作一套可信度较 低的基本观念、理论和方法。“可信度”决定 “无不客观(主观)(客观)性”。历史学和无造作(自然)科学中无不客观(主观)(客观)性的 差异,仅仅是量(可信度)的差异,并非质的分别。
无分析(综合)以上论述,我们断定,就真实性问题、说明问题、预言问题历史,哲学,科学,哲学、无不客观(主观)(客观)性问题四个基本 各各各各各各方面而论,历史学与无造作(自然)科学并无不现象(实际)性的差别;如果有差别,也仅仅是量的差别,而并非 质的无混同(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学完全有资格成为无造作(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马克?布洛赫 说得好:“我们似乎更有理由认为,即使一门学问不具备欧几里德式的论证或亘古不易的定 律,仍无损于科学的尊严。我们无埋没(发觉),还是将确定性和普遍性视为‘度历史,哲学,科学,哲学’的问题更为妥当。 我们感到无必要再把无造作(自然)科学那里引进的不一改故辙(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强加给每一门知识,因为即 使在无造作(自然)科学界,这种模式也不再通行无阻了。”
6、思辨历史哲学由于其思想渊源,同宗教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历史意识本身就发端于神话传说,历史理论的鼻祖奥古斯丁更是基督教哲学家;历史哲学的创立者维科的出身有深厚的宗教背景;思辨历史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在20世纪最有影响的代表汤因比,都有或浓或淡的宗教色彩。历史哲学的思辨性与此有密切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在批判黑格尔历史观的时候,非常深刻地揭示了历史哲学思辨性的实质:他们在历史中“用一种新的—不自觉的或逐渐自觉的—神秘的天意来代替现实的、尚未知道的联系。

7、分析的历史哲学。分析的历史哲学以历史学为对象,以批判或分析史学研究中的程序、范畴和术语为己任,讨论历史学的前提假设与论证方式、历史理解与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等问题。它意在表明历史知识是如何可能的,做的是概念的、逻辑的分析与澄清的工作,主要以狄尔泰、文德尔班、李凯尔特、克罗齐、柯林伍德等为代表。
现代德国哲学的奠基人狄尔泰在他的《精神科学序论》中区别了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两种研究方法的不同。在狄尔泰看来,历史科学论述具体的、个别的事物,而自然科学论述的则是抽象的、一般的事物。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是观察,而精神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理解。狄尔泰标榜历史主义,以“体验”一概念作为理解历史的关键,即历史是要从内部来加以认识的。在狄尔泰之后,德国新康德主义哲学家弗赖堡学派的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都严格地区分了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文德尔班著有《历史学与自然科学》一书,他认为历史学和科学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各有其自己的方法。自然科学以总结普遍规律为其目的,而历史学则以描述个别的历史事实为其目的。李凯尔特著有((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一书。李凯尔特认为,文德尔班述说了科学与历史学的两种区别而不是一种区别:第一种区别是一般化和个体化思想之间的区别;第二种是价值判断与非价值判断思想之间的区别。历史认识之中必然包括有不可离弃的价值体系在内,而这对自然科学则是完全不需要的。
克罗齐有一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柯林伍德也有一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克罗齐认为历史知识是思想(或心灵结构)的产物,是对过去时代的活思想,所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也就是说,它只存在于历史学家对它的思想认识之中。他的一个著名的公式是:抽象的哲学就是方法论,而具体的哲学就是历史学。柯林伍德的基本论点是:历史就是思想史,是人们思想活动的历
史,所以历史学的任务就是要重演过去的思想,但那并不是简单的重演,而是把过去的思想囊括在现在的历史学家的活思想之中。克罗齐与柯林伍德把历史哲学从思辨的领地中开拓出来,肯定了在人类历史的樊篱中具有开放性的环节,而不是像“自然的计划”、“理性的狡计”那样铁板一块,人类的情感、欲望、意志等也是重要的一环。由于这种批判的历史哲学倾向于没有限制的主观性,也就逐渐滑向一种“思想创造历史”的极端,所以被称之为“新黑格尔主义”。
西方分析历史哲学的兴起,借用康德的说法就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史学,作为一种知识或科学,是怎样成为可能的。康德认为在哲学上不首先去探讨认识的能力和性质,就径直去认识世界的本质,那就好像是飞鸟要超过自己的影子,是一桩完全不可能的事。分析的历史哲学研究的重点从解释历史的性质转移到解释历史知识的性质上来,面对的问题多的是历史认识是什么,而不再是历
史本身是什么。简而言之,即从以前对历史的形而上的研究转移到对历史的知识论的研究上来。从历史哲学发展的内在脉络来看,分析历史哲学的兴起是思辨历史哲学破产的逻辑结果。整体而言,二十世纪以来的历史哲学研究开始由思辨的历史哲学向分析的历史哲学方向发展。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