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苏东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5-26
我心目中的苏东坡
微风静抚,碧波轻漾,清澈的水纹一圈圈晕开来,悠悠地散向淡蓝的天际。
在这美丽的西子湖畔,在柳影闪动、树影婆娑的岩石上,站立着一个人。他头戴峨冠,仰面望天,神态自若,微风拂动他的胡须衣摆,他却岿然不动。飘逸的风如同当年纷乱的政治,却永远吹不动他那正直不屈的心。
他千百年地立在那里,立在人们的心中。
他,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这句诗广为后人传诵,至今不衰,是古往今来所有赞美西湖的诗文佳作所无可超越的。这正显示了他在语言文字方面极深的造诣,他对每一首诗词,每一个语句,甚至于每一个字的运用都像雕刻家在细心雕琢一件精细的珠宝,既各不相同又皆堪称一绝。他是文学艺术的旷世奇才,诗文词书画无一不精,在他生命的64年中,为后世留下了三百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然而,当我们回溯历史,翻阅那些尘封在书卷中的故事,我们才体会得到,苏轼那豪放的语言下,精卓的词句中,那颗为国为民,正直不屈的心。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变法,他改革机构、整顿税赋体制,兴修水利,训练军队,使宋朝一度生机,可由于保守派的抵制,政策执行不力及自身性格的原因,最后以失败告终。神宗逝世,旧党重新执政,不分黑白打压新法。那时的朝政,真可谓是明争暗斗,昏天黑地。而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苏轼,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我想,他是一个纯粹的人。所谓纯粹,便是古代真正的文人的那种耿直豪放、嫉恶如仇的精神,或者说,是一种宁死不屈的气节。像晋代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明代杨涟的“士为知己者死”,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们有的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隐居山林,有的为了天下为了百姓而不惜牺牲自己。他们或许并不适合在朝廷官场这样的“风谷”里生活,因为他们就是一棵树,即使身边已没有支撑和陪伴,也能凭借自己永不屈服的精神人格勇敢地迎接风暴,哪怕粉身碎骨也绝不退缩。
苏轼就他们之中的一员,他年纪轻轻便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仕途十分顺利,以他的才华,一生应是一帆风顺的,官职也应是水涨船高,但他因为不畏权势,直言极谏导致几次外放,颠簸一生,不过,他应该也是无怨无悔的。
我想,他是一个一心为民的人。王安石变法时,他看到新法不便于人民,就上书反对;旧党复政后,他看到旧派尽废新法国家颇衰,又提出谏议。因为他的心里没有自己,只有百姓。他在地方任职之时,爱民如子,及其所能,使治下的百姓安居乐业。所以,如今的西湖之上,才留下了大名鼎鼎的“苏堤”;所以,在众多的州县中,才有他的塑像以缅怀他的功绩。人心,自有公论。
我想,他是一个旷达的人。元丰二年,对于苏轼而言,这是一个影响了他一生的年份。监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地给予定罪,于是在苏轼到任湖州不到三个月后,便锒铛入狱,史称“乌台诗案”。纵然有满腹才华,满心壮志,一旦身陷囹圄,一切便都无济于事。苏轼坐狱103天,常被审讯者通宵辱骂,无比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他写下“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这样凄惨的诀别诗。幸而最终逃过一死,被贬去黄州。经此一狱,他性格大变,不再执著于“奋力有当时志世”的抱负,而变成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闲适。他在公余带领家人开垦了城东的一块坡地,自号 “东坡居士”,有时玩乐于山水之间,吟诗醉己,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当历史的光辉褪去,我看到那个才情超凡脱俗的苏轼,那个朴素而伟大的苏轼,屹立在千古风流之中,卓绝当世,名冠古今!
第2个回答  2006-12-03
豪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