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这首诗意思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1-21

《所见》这首诗的大意是:牧童悠然自得地骑着黄牛行走在林间小路上,他那嘹亮的歌声震荡在林间.大概是想捕捉正在鸣叫的蝉吧,牧童忽然停了下来,一声不响地站在那里。

【出处】

《所见》是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创作背景】

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第2个回答  2019-09-09
屁屁屁屁屁。
第3个回答  2019-02-28
《所见》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所见》
朝代:清
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扩展资料
这首诗的艺术表现是成功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
潮。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从“振林袍”到“闭口立”,这是一个多
么大的起伏,一个多么强的跌宕
!“此时无声胜有声”。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
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大概诗人认为,只有这样的诗才能更好地直抒性情吧!顺便提及这是一首古绝。
古绝与今绝
(古称律绝)的区别是前者多用仄韵不讲究平仄格式后者反是。这首诗用是入声韵也不讲究平仄所以是古绝。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