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写作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3

1. 《浣溪沙》 改写200字散文 苏轼

漫步行走,不时朵朵枣花落下,浑身上下扑满了花香,还有几只小蜜蜂嗡嗡的飞来飞去。从村子的南头一直走到村子北头,吱吱呀呀的的声音不绝于耳,这是人们在缫丝,都是为了生计而忙碌着,真的感谢这么好的天气啊。忽然听到有人在吆喝着卖黄瓜,定睛一看不远处有穿着牛衣的老农在一棵老柳树下支这个小摊招揽顾客。

酒劲上来了,又走了这么远的路,人也乏了真想躺下休息会。再走一阵,太阳爬得老高了,我是越来越渴,不由得想喝那清香入脾的茶来,来到一户人家前,砰砰的敲起了半闭着的大门“家里有人吗?”真想痛饮一壶一解我春日里的干渴。

2. 围绕浣溪沙续写作文

饮着桌上的一杯美酒,写下了一首新词。

天气还是那么温和,和去年此时无异。 此处往远处望,感觉心里多了几分凄凉。

此亭台屹立于此数年未变,也许它还会在这儿待很久,以此铭刻以往的美好。 夕阳还悬在西方,放射出满方的金黄,感到十分刺目。

夕阳映上了白云,白云如幕布般承接着光,显出一片金灿。我眺望着远方,心中思索着,思索该用什么词句来赞美这般美景,可地平线在那不经意间变吞噬下了夕阳。

唉,这夕阳一沉下去,又要经历多少黑暗的折磨,经历多少思念的折磨,才能再见它一次啊。 本应是春暖花开的春季,可枝头却只能看见绿色。

初春时绽放的花朵飘飘零零、泼泼洒洒地飞落。一阵风吹来,吹起满地的落花。

眼前印满了五色的花瓣,如同冬日的雪一般满天狂奔,在风中又最后灿烂了一回,最后沉在地上,沾满了灰尘,昔日的灿烂又淡了一层。不知为何,心里盈满了怜惜,唉,花一落,又要到何时才能再绽放在枝头? 正当我流连于落红之时,一只燕子翩翩飞来。

熟悉的颜色,熟悉的眼神,燕儿呵,你还是去年与我邂逅于园中的燕儿吗?你这次会在这儿呆多久呢?你还会离开我吗?你走后还会再回来看我吗?你要是还要走,别忘了把我的思念和爱带给我那些昔日的好友们。 独自徘徊于园中,衣上沾满花的香气。

落红满天飞扬,盖住了一切,遮住了曾经的记忆。我隔着多少年的时光,探索着曾经。

落花飞扬,也盖住了路,迷路在园中……初三:陶俊辰。

3. 请帮我把浣溪沙(晏殊)改写为300字散文

我想起去年,同样是这个季节,同样是在这座熟悉的亭台里,我一边听着一曲新填写好的诗词,一边喝着一杯芬芳的美酒,那一天,我的心情万分舒畅,那是我人生中无比美好的记忆!今天,只有我一个人,在弥漫着花香的花园小路上,独自徘徊着.看天边夕阳已经西落,看园中已经落红无数,我不禁黯然神伤,我不禁感叹,感叹下一个美好的黄昏还要等多久;感叹花儿的凋落是自然规律,是让凡人无可奈何的事.这时,我听到了天空中有燕子叽叽喳喳的声音,抬头望去,这翩翩归来的燕子好生眼熟,它们是我去年的旧相识吗?是不是?谁能告诉我?我真想去问问燕子.(302字)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希望能帮到你!满意请采纳!有问题请接着提问。

4. 【浣溪沙苏轼写作背景】

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缲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浣溪沙》词中有“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