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坚高铁何以出现争路运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04

  【背景】为了“争夺”高铁站点选址,各地频现新招数。在河南,郑(州)万(州)高铁选址方案中的邓州和新野进入白热化争夺阶段,邓州市发改委官网刊文炮轰专家“脑子进水”,领导进京,民众打横幅力挺。在湖南邵阳,十万邵阳群众高喊“争不到高铁,书记、市长下课”。高铁仿佛成为拓展公众民主参与的新动力。

  新华社撰文总结了地方的各种花样,探究“高铁政治经济学”,并称“随着高铁‘争路运动’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弊端逐渐凸显,在一些地方和领域,甚至成为发展高铁的‘负资产’。”

  高铁选站为何会从原来的冷淡排斥到现在的过度热情?高铁争夺站的背后反映了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赵坚指出,起初很多地方政府并不欢迎高铁,比如京津城际在规划之初,计划在廊坊建站,但被当地政府拒绝,经过多年的高铁发展,各地现在基本都认识到高铁所能带来的“好处”,所以争夺高铁也渐成一种趋势。

  所谓高铁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的是,高铁站一方面可以吸引客流量,方便当地人出行,为城市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可以拉动相关投资,带动GDP增长,总体是“利大于弊”。而且,这往往成为地方官员的政绩。

  各地“争抢”高铁,赵坚表示,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高铁主要由国家出资建设,站点所在地政府一般不需要过多投入,“如果高铁站所在地方占较大出资比例,他们的热情可能就会大大减弱。”中国绝大多数铁路建设项目还是中央政府投资,铁道部筹资的方式延续多年,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经过改革,中国铁路总公司成为筹资主角。

  铁路开发往往会考虑多重因素,甚至有些铁路设计时有意弯曲,比如京广线,目的之一就是借助铁路线带动老区发展。但是,赵坚认为,高铁毕竟不同于一般铁路线,经济效益应该是第一位的。

  如何选择高铁站点,也会不可避免地掺杂当地政府的一些想法与考虑,比如为了拉动城市建设,很多高铁站建在郊区,以便扩张城市规模。赵坚指出,这对铁路发展未必有利,如果当地的人口和经济没有那么大的支撑力度,高铁建在郊区反而不利于出行和今后发展。

  对于高铁“争夺战”中民众的积极请愿活动,虽然日本等过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但除部分民众确实认识到高铁带来的效益,赵坚也提醒,不排除其中可能掺杂了地方政府的意愿,以便给上级有关部门施加压力,为站点留在本地增加砝码。

  高铁站点选择,首先还是应该尊重科学规划,权衡经济效益、地理条件、民生、国家战略等多种因素。从经济角度考虑,将站点集中在经济发达,人口规模大的城市更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从高铁基本特征看,高铁速度快,启动很慢,从启动到停车需要26公里,站与站之间距离过近是浪费资源。从高铁运营看,建高铁站只是一个环节,能否持续经营,有无足够的客流保障,才是症结,因为建站之后,基本都是亏损的。赵坚也曾多次建议,西部地区可以多修建一些普通铁路,没必要建高铁。

  而要从根本上改变花样百出的高铁“争夺”,赵坚认为还要从体制入手。随着高铁发展的大步跃进,基本延续着国家建设体制,先是铁道部,而后为中国铁路总公司负责筹资。以后谁承担建设、负债谁来清偿、亏损责任如何划分,应该在中央、地方以及其他社会主体之间有更为明确的界定,而且,铁路网本身也是分层次的,比如国家性与区域性的铁路,区分要更清晰,如果地方不仅建,还要承担相应的其他责任,热度自然会减少,而这也是市场化改革的要求之一。(作者 赵坚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