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写的是什么季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10
第二单元主要描写秋天的景色。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描写秋天的三首古诗,感受古人眼里不一样的秋景。

一.学习生字词

寒下面部分的三横要写得紧凑、等距,最后一横略长,撇、捺要舒展,注意下面的两点写在竖中线上;径作为名词多指小路、方法,本诗指小路;斜右边的斗中的梗是斜横;霜上面的雨要略呈扁势,写在横中线的上方;赠左窄右宽,注意曾的笔画;刘左边的文,最后一笔捺画要写成一长点;盖上面三横略短,下面的皿略扁而宽,最后一笔横画较长;残右边半部分前两笔横画不能写成短撇,斜钩要舒展;橙右边的登要注意上展下收;送的笔顺先内后外,关最后一笔是点画;挑左窄右宽,右边兆笔顺:撇、点、提、竖弯钩、撇、点。

二.学习课文

《山行》

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进时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分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寒山人家枫林”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意,同学们要理解这些词语: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斜:石子铺成的弯弯曲曲的小路

生:产生,生出

晚:傍晚

于:比

这首诗的大意是:

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远远地伸至深秋的山顶,在白云生出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霜染后的枫叶比那二月里的春花还要红。

同学们能从这首古诗的什么地方发现是描写秋季之景的?可以从“寒、霜叶”两个词语中感受到诗人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

秋天本是凄凉的、萧条的,但本诗最后两句诗人用鲜艳的二月春花与枫叶做对比,写出了深秋枫叶火红的颜色,把本来凄凉的山林秋色写得火红热闹,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首诗很简单,主要借深秋枫林美景写出自己对秋天的喜爱,是一首写景诗,同学们可以画一画本诗中的景色,加深理解。
第2个回答  2020-10-10
三年级上册古诗《古诗三首》应该分别是《山行》、《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

《山行》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描写景物的诗句。
《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描写景物的诗句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夜书所见》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这首诗描写景物的诗句是“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写的都是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