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有方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背诵:指凭记忆念出读过的文辞。

你知道吗?背诵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而且通过背诵还可以培养和锻炼人的记忆能力。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之所以博闻强记,并非他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他坚持每天做"记忆力体操"的结果。他曾经说过:"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对此他身体力行,每天清晨起床后都要背诵一些必须记住的知识,就像做仓库,这样才使他如此博学多闻,写出了像《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那样的不朽著作。由此可见,重复的刺激有助于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强化。实践证明,人的记忆力也和人的肌肉一样,只有锻炼才能增强。懒于记忆,从不背诵的人,记忆力不可能优良。

善于背诵

背诵可以使我们精确又牢固地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何以见得?让我们举例来说。试想工程师在工作中遇到紧急情况时,要现去查书找基本的公式;教师在教学生背古诗时忘了原句要去翻课本,这种局面会有多么尴尬,有时甚至会误大事。这都说明对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再多,到关键时刻提取不出也是枉然。

董必武在一封信中教导他的女儿说:"语言每课至少读十遍,有些课文要背诵。"古往今来许多伟大和知识渊博的人,大多与他们善于背诵、记忆力惊人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精通许多种外语,马克思能背诵许多歌德和海涅的诗歌,并在谈话中经常引用它们的诗句,增加了谈话内容的精僻性、哲理性和趣味性。如果他不善背诵,这是绝不可能做到的。善于、勤于背诵可以使我们的知识库存日益丰厚。中国古代早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诗"的说法。

背诵一些经典和重要篇章,是我国教育传统。

背诵之前,要朗诵篇章,做到读音正确,停顿恰当,语调合理;要粗通文意,对全文结构,思路有大体了解。在此基础上,再低声快读,读熟。于是开始背,一段一段地背;一段之中,一层一层地背;一层之中,一句一句地背。背了上一句,再背下一句,连句成层。如此背诵。全部背出后,对不熟练之处,要多下功夫。直到朗朗上口。

背诵要边背诵,边思考,边理解,边记忆。自然成诵,"使其言皆出吾之口,使其意皆出吾之心"。只有这样,书上的营养才化为自己的。

许多名篇,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等,虽历经多年,仍能流利背出。就算是以前从未背诵过的文章,如李密的《陈情表》,在上完之后也能很快背出。原因何在?不是我的记忆力惊人,仔细分析,除了兴趣的因素外,与我掌握了一些背诵的原则和方法有关系。

化"长"为"短"。即要把篇幅长的文章或段落分成几个短小的部分来背。这样一来,每次背的内容少了,速度加快了,"成功感"就来了,比一次背诵全文、全段要容易多了。当然,最后一定要把几个部分连起来背熟。

读懂文意很多做父母的喜欢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教他们背"唐诗",但小孩子往往要经过大人的多次反复的强化才能记住。为什么?因为他们对诗的意义是浑然不知的。从我自己背文言文的经验来看,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先深入把握文意。我之所以在上完一篇文章后能很快背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备课的时候,我已经对文章中的每一字、词、句的用法、意义,对文章的写作思路、结构、主旨等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这些东西已经深深印入我的脑中,再背起来就能很快从大脑中"放"出来了。多次巩固。人总是有惰性的,尤其是在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时。所以,明确背诵任务后,要限定自己在最短的时间里背出,不能拖拉,越拖就会越厌烦。一个段落要一次"搞定",限时抢记,不妨试试"三分钟抢记"。当然,抢记的东西忘得快,过后要多次巩固,经常进行抢记训练,也是对记忆力的一种锻炼。

在检查学生背诵时,我常发现,学生背到一个地方时会突然"卡脖",怎么想也想不出下一句。可是,只要你提醒他下一句的第一个字,他就又能很快想起来,接着背下去。针对此,我提出了"首字提示法",即:把每一句的第一个字(如果连续的短句较多,可以适当合并)写下来,用它们作背诵时的提醒之用。如《赤壁赋》的第一段,在背诵时把"壬、七、苏、清、水、举、诵、……"等字写在一张纸上以便在背诵"卡脖"时提醒自己。这样多反复几次,直到最后不看这些字也能背出。

当然,这种方法的使用前提是:对所背的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处于"夹生"状态。还有"注释提示法",即只看书下的注释,用它们来提醒自己背诵。它和上面的方法的作用是一样的。当然,像《离骚》这样的,每一句书下都有注释的,不能用此方法。

学文言文通常是先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文,落实字词的意义,这样才便于对文章的分析。而在背诵文言文时,可以"倒过来",即看着译文,回忆还原原文。有了最开始的字词句的翻译、理解,再加上熟读,这时再根据译文去还原原文,就比较容易了。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背诵,还有利于对文章的字词句的翻译的深入掌握、巩固。

很多学生在背诵时只是一味地读了一遍又一遍,想通过反复的诵读来强化记忆。这种方法虽有效果,但很不明显。我提倡边读边译,即读一句翻译一句,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

我们背诵的时候,就遇到一篇很长的文章或者很难背的短文,背诵的时候有些困难,不如分段背诵。

我们分段背诵的时候,如果一段中只有几句,一句一句地背诵,然后就要分几段来背诵,而且不要分的太多,否则就会减慢背诵速度,然后就要朗读全文,直到全文内容熟悉了为止,背诵速度就会快了。

熟读精思

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先自动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背诵过程中,如果"卡壳",应该进行追忆。追忆是有意和间接再现的形式,它需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多方面寻找线索,进行积极灵活的思维。因此,不能一"卡壳"就立即停止背诵。文章通过理解消化,已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语句通过熟读试背,也已朗朗上口,如果再反复朗读几遍,就能流利地背诵下来。

复习背诵的时间用得越多,记住的效果就越佳。早晨背诵过的课文或知识,晚上睡前以及第二天起床后,应进行一次复背,并在每周六或周日再作适当的温习背诵,以后过一个月再复背一次。这样,可保证很长一段时期不会遗忘。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复习的时候可以把原文提炼成一个提纲,边看提纲,边复习背诵,这样记忆和熟练程度就会更加明显。

三.加强默写,强化训练 所谓"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这也是运用内部语言背诵的一种形式,既用脑,又动手,可加深对文章的记忆。因为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图形和符号,经常默写可帮助我们促进右脑的开发。采取默写手段,可有效地巩固已经背诵了的课文和知识,而且对加深记忆大有好处。一篇文章,就这样一段一段地把它"吃掉"。最后,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按照背诵各段的方法,再把全篇串联起来,进行背诵。如果能切实做到循序渐进,长期进行默写训练,那么一定会有助于背诵的质量和效果。

文言文背诵

化整为零法

把一篇文言文当作一个整体去笼统地读,这便像"囫囵吞枣",应把这个整体分析成若干意义段落进行分段熟读才好。

[析]一篇课文经过意义段落的分析,便可看到文章的线索与作者的思路,对所写的人物和事物的来龙去脉,了然于胸,然后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照生活的逻辑和照人地时与前因后果的交代,贯穿起来。层次既清楚了,熟读之后,很快就能背诵。背诵应分段背,各个突破,直到全部背完为止。

抄读法

这是眼、口、手、心综合运用于背诵的方法。

英语背诵

古人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诗歌背诵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性。诗歌创作如此,英语学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中国学生学英语,由于缺乏英语使用的环境,通过朗读背诵典型的对话或者短文是学习英语、接受英语、培养语感的一种途径。英语背诵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1 能提高语音技能

为了背诵,一般需要反复地朗读,而这种朗读能使学生在背诵之中得到语音语调的训练。

1.2 能有效地学习词汇 通过背诵有意义的对话或短文(语境),能使学生迅速有效地记忆和掌握词汇,这是因为通过语境去学词汇是一种最佳的方法。通过背诵英语文章去记忆学习词汇是有效的途径。

1.3 能促进语法学习 语法需要通过语法规则的学习结合例句记忆才能学会。而例句比规则更有助于语法的掌握,因为例句比规则更加具体,更易于理解; 同时,记住了的例句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地运用。通过背诵,学习者就能够记忆许多关于语法规则的例句,这将有助于增加他们的语法知识。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语言知识的三个要素,而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基础。

背诵的方法:

2.1 目的明确 要进行背诵,首先必须对背诵有一个正确的看法。"我们从小就受到各种观念的影响,而且信以为真,如外语很难学,......。一种观念对我们的影响越早,我们就越感 到它的存在,而其影响就越大。" 因此,要背诵,在观念上必须有个正确的认识。首先要消除背诵没用这个看法。人们常常把背诵跟机械的死记硬背划等号。认为背诵是效益很低的学习方法。其实背诵对外语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

2.2 透彻理解 要背诵,首先得透彻地理解要背诵的材料。如果连材料的都还不理解掌握,那就根本谈不上背诵了。只有对材料有充分的理解,才能很好地去背诵。

2.3重新编码 除了要理解材料的内容之外,还需要弄清材料的结构。而弄清材料结构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写出材料的提纲。这其实就是一种对材料进行重新编码。对材料的重新编码有助于材料的记忆。这是因为 "经过了自己的分析,用自己的语言作过提纲的材料,是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的。"

2.4 化整为零 适应材料的长短,在识记方法上有整体识记和部分识记法 。前一种方法是整篇一遍一遍地朗诵材料,直到成诵为止。后一种是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背诵,再合成整篇背诵。短时记忆的容量是十分有限的,因此,部分识记法更有利于记忆。所以,在整篇地朗读材料几遍之后,应该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背诵,最后再整篇背诵。

2.5 尝试回忆 在进行背诵的过程中,如果只是不停地朗读是很难记住材料的。因为这是一种较浅水平的信息处理,然而,如果朗读一个句子几遍之后,就试着回忆刚刚读过句子,则更容易记住。对段落和篇章的记忆也应采用同样的方法。因为,对信息的加工水平越深,信息就越更长时间地保留在记忆中。

2.6 减少干扰 先学会的东西对后学会的东西会起干扰作用,后学的东西也对先学的起干扰作用。因此,为了尽量减少这种干扰,最好在早上开始学习和晚上临睡前进行背诵。同时,最好不要同时背诵相似的材料,因为,材料越相似,越容易引起干扰。另外,对话和文章应该间隔地进行记忆。

2.7 循环巩固 根据遗忘的规律,记得了的信息很快就开始遗忘,且开头时遗忘的速度特别快。因此需要及时地复习。若等到记忆中的信息大部分或者完全消失之后再复习,所花的时间就比及时复习所花的时间更多。正所谓 "及时一针顶九针"。不仅需要及时复习,还须经常巩固。原因是,"我们学过的东西,如果经常复习,就可以长期不会忘记。"

课文背诵

一、抄诵法

俗话说:"抄一遍胜过读十遍。"读诗词或短文时先看一句抄一句;再看几句抄几句;最后看一段抄一段,直到看一篇抄一篇,也就是先读再抄,抄完再读。

二、时空法

记住要背内容中表示时间方位顺序的词语。

三、人物法

记住文章中依次(或分类)出现的几个人物,这样忆人思情,忆人思言,就有助于理解与背诵。

四、情境法

创设具体情境,根据情境熟读容易理解和记忆。尤其是优美的诗歌与散文,运用此法效果更佳。

五、情节法

掌握故事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果等具体情节,据情而背就容易的多了。

六、延伸法

背短文或诗歌,可从开头逐句延伸背诵,即背会第一句,背第二句时把第一句带上,背会第一二句,背第三句时再把第一二句带上,如此延伸,直到全篇。

七、对比法

把课文中具有对比的部分找出来,记住这个对比的性质、特点、作用,就容易背诵了。

八、问题法

提出几个具有连贯性、系统性的问题,根据问题答案的顺序,记取背诵内容。

九、提纲法

列出一个简单的提纲,然后根据提纲练习背诵。

十、列表法

记忆时先将需要背诵的内容进行列表归纳,使繁杂的内容简单化、特征化、条理化,一目了然,便于举一反三,加深印象。

十一、间隔法

记忆课文的词语不能怕重复,第二、三天还要再读第一天读的词,温故知新,常读常新。

十二、歌诀法

将要背诵的内容,编为歌诀,读来顺口,记忆深刻。

十三、点线法

抓住文章的脉络,提炼出各层次的关键词语、句子作为记忆的点,如表现人物形象的动词等,根据先后次序排列起来,再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展开快速记忆,背诵课文,也就是按照文章写作的线索顺序,把全文的主要内容联系起来记忆。十四、分合法

先分句背,在句中背关键词,这样逐句背,而后合背,由词连句,由句连段,再由段连篇。或先抓要背内容的主要部分,再带动次要部分,再合背。

十五、关系法

背诵之前,先弄清文章的结构关系,例如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有如动静关系,远近关系,等等。

十六、耳听法

这种方法是由一个人或一部分人朗读,大家洗耳恭听。或自己先把要背的东西录音,然后放音,仔细听记,用这种方法训练背诵,比单纯反复朗读效果会更好些。

背诵技巧

巧背才能较快地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形式:

表演背。

背诵时,加上适当的动作,边背诵边表演,会增进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表演背诵这一形式促进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加深了印象,从而背得快,记得牢。

据意背。

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如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学生在背诵汇报时,有不少采用了据意背的形式。能促使学生分清类,背得多。

据时背。

是根据古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它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线索,从而达到流畅记忆。调动学生背诵的兴趣。

创设情境背。

创设情境背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能创构诗境,造成特有的情境氛围,从而促进背诵。

多种形式综合背。

是融多种形式为一体的背诵方式。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我们常常采用此法,有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有限时背、师生背、快背、慢背、轮换背、接龙背,亦有据意背、据时背、据画背,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综合背,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背诵形式的多样化,给学生带来了背诵的乐趣,避免了大量背诵的枯燥性。经一年来的训练,学生的收获很大,就学生而言,大多能背诵100首以上。学生背诵了大量诗文,储存了丰厚的语言材料,有效地实现了"量"的积累。

其它相关

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中说:"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理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主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梁实秋说:"我在学校上国文课,老师要我们读古文,大部分选自《古文观止》、《古文释义》,讲解之后要我们背诵默写。这教学法好像很笨,但无形中使我们认识了中文文法的要义,体会摅词练句的奥妙。"

"学习语言必须多读、多讲、多背诵。……中文、英文或是其他语言,我都喜欢背诵,因为背诵是帮助融汇贯通的方法之一。"

著名小说家白先勇先生在《我的国文老师》中说:"如果我现在要教孩子的话,也要他念这些古书(《史记》、《汉书》),暑假时也盯着他背古文、背诗词,我觉得这几千年的文化遗产,非常可贵。我认为念中国诗词,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中国诗词里极度的精纯性,对于文字的节奏、音乐性和灵敏度,都是很好的基础。我觉得我们应该鼓励背书,多背古文、多背诗词,这对于文字表现是一种最好的训练。"

学养深厚、笔融文白的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耀南博士在《谈背诵》中说:"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便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泛观博览,深思精研,将古人的感受,比照当今的情境,印证永恒的人性人情,于是自己的文学艺术境界,又可层楼更上。"

台湾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杜松柏先生在《功夫全从背诵来》一文中指出:"一方面熟能生巧,由背诵烂熟之中得到法则;一方面由有之而化之,书背熟了,辞汇自然有了,成语也蕴藏一一点化,则能自成格调,不落前人窠臼,神而明之,便能达难达之情的地步了。……看来字词安顿的工夫,亦在背诵了。"

任教于香港大学心理系的李永贤博士在《语言心理学与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背诵文学作品,特别是文言文或较艰深的作品,有益无害。实验证明,倘能背诵,理解也不差,当时不理解,日后会逐渐理解。"李博士从语言理学的角度指出"能背诵,理解也不差",正好打破背诵拘系思考的论调。"当时不理解,日后会逐渐理解",也正与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不谋而合。可见经过背诵的一事一物总会贮藏于心中,在适当时候发挥应有的作用。

自誉为"两脚踏东西方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博士,在《英文学习法》中说:"背诵法有活法与死法之别,鹦鹉能言的背法是无认识而无用的。正当的背诵应与体会同为一事,再闭书再体会、再尝试,这是正当的背诵方法。"

学习英语的唯一正轨,不出仿效与热诵。仿效即整句的仿效,热诵则仿效之后必回环练习,必须脱口而出而后已。

--林语堂 语言大师

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必须下艰苦的功夫。我一向主张要"背"。不仅儿童,成人更加要背。且看郑板桥在《自叙》中所说:"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只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万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着,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一代大师尚且如此,何况我辈凡人,更何况他背的大概不是外语。--英语专家陈琳

诵读和背诵,对于语感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很多老知识分子,语文学得好,就是因为他在学语文的时候,养成了朗读和背诵的习惯,那么他在学英语的时候,就把这个方法迁移到英语的学习中来了,就取得了成功。--青岛海洋大学外国学院院长杨自俭

语言的习惯是由模仿逐步养成的。而要模仿,就必须熟读和背诵,不然模仿无从谈起。背诵是中国人学习的传统方法,我至今认为依然十分有效。--著名英语教学专家 胡春洞

我学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过去的"死记硬背",这是学语言根本离不开的方法。学语言有一个从"死"到"活"的过程,"死"的东西多了,熟能生巧,慢慢 就会"活"。死记硬背到一定程度,便会"死"去"活"来。所谓"死"就是原始的语言积累,创建个人的语料库,语料丰富了,一旦掌握了运用技巧,就能随意提取,运用自如,"死"的语言材料变"活"起来了。--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 张维

一个是清晨7时前就起床,到大操场是朗诵英文读本,一遍又一遍,直到背得烂熟为止。一个是默记,在午饭和晚饭的时候,带着英文单字卡片,正面是英文,背面是汉文,天天默记。久而久之,就和英文单字认识了。像交朋友一样,初见面时,是陌生的,经过多次在一起,就混熟了。一天记十 几个词,不到半年时间,就记得几百个单词了。我虽然学的是自然科学,但我也爱好英文文学,特别是英文诗。我花了半年的时间,在耶鲁大学图书馆,遍阅了英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这对我提高英文水平,是有帮助的。

--著名英语教学专家高士其

世界语言学巨匠、对中国文化有深入认识的汉学家,瑞典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先生说:"中国学生即使在低年级里,必须背诵几种大部的经典,并须熟记历代名家所作几百篇的文章和几百首的诗歌。这种学习的课程,采用了已经二千年,养成大家于古代文书具有特别的熟悉;结果,对古代的历史和文学,又发生了一种崇拜敬爱的心理;这种实在是中国人的特色。这种聚集成功的大资产,以供中国著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辞的修饰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结果。"

美国著名大众演说家D.CARNEGNE说:"好好发展我们的记忆力吧。一般人只用了百分之几。背诵好文章越多,你的记性愈好。"

德国著名考古学家谢里曼就曾采用"完全背诵法"学习外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说:"我抱着高度的热诚,专心学习英文,由于那时的情境颇为紧迫,于是我发现了一个可以轻易学会任何语言的方法。这个简单的方法如下:不断地大量朗读,每天要读一个小时,经常针对感兴趣的事物写作文,并根据老师的指导订正作文,同时要把前一天修改好的东西记下来,隔天再背诵。"靠这种方法,1842年他开始自学英语和法语,随后也学会并精通了荷兰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葡萄牙文等15种语言。

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纸条背诵学习法"的忠实执行者。他的作品不仅在美国本土广泛流传,而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在病榻上时,曾特意请人朗读小说,其中就有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列宁给予这部小说很高的评价。

杰克·伦敦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为了掌握文化知识,实践写作,他争分夺秒地勤奋学习。他发明了"纸条背诵学习法",并且严格地执行着。睡觉前,他默诵着贴在床头的小纸条;第二天早晨一觉醒来时,他一边穿衣,一边朗读着墙上的小纸条;刮脸时,背诵镜子上的小纸条;在踱步休息时,他一边回忆小纸条上的内容,一边到处寻找启发创作灵感的词汇和资料。不仅在家里是这样,外出时也一样。外出的时候,杰克·伦敦把小纸条装在衣袋里,只要一有空就随时随地掏出来加以朗读。日积月累,他不仅学到了文化,而且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建立了储存写作素材的"参考阅览室",再加以灵活运用,因此,他写出了一部部光辉的著作。

日本作家手岛佑郎在其畅销书--《犹太人为什么优秀》中,指出:"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快速实现了现代化。这里面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江户时代以来日本人在寺屋和私塾中培养的超常的记忆力,也就是朗读和背诵《论语》等中国书籍所需要的记忆力。为了快速吸收大量涌来的西方文化,首先要有一个可以容纳的头脑,然后再予以消化,最后才能够形成对事物整体性进行辨别的洞察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