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非两种状态,忙着活或者忙着死——《肖申克的救赎》复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2
  《肖申克的救赎》,很早以前就有所耳闻,名声不小,其书好像纳入过小学课本的书单里。小时候不明白,逃狱如此负面的内容为什么会有脸面进入大众的视野呢?现在当我明白很多道理后才知道,正如卢俊所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

  刚刚看了《肖申克的救赎》的电影,感触很深,复盘一下。

  主人公安迪是个银行家,因谋杀罪被判处无期徒刑,他是被冤枉的,电影后期才得知是一个杀人犯替罪羊。“当监狱大门关上时,他们都知道,一辈子都毁了。”安迪不善于与人交往,他的妻子说,它像一本字典一样难懂,所以他的妻子出轨了。在进入监狱时也是这样,一个月后才结交了第一个朋友瑞德,也就是另一个主人公。

  瑞德因谋杀罪被判无期徒刑,他数次申请假释均被驳回,绝望和无奈陪伴着他,像一个随波逐流的行尸走肉一般,他在这里生活20年,30年,当安迪向他谈起希望,他表示令人可笑。

  安迪是个人才,通过多次秀操作,帮助典狱长贪污了很多钱,得到了典狱长的重用和重视,得到了很多好处。他做事很冷静,挖洞的计划从未和任何人提到过,以此循环,最终,在一个暴风雨的夜里,借着雷电声在挖开的洞口里凿开下水道逃了出来。

  看似十分顺利,其实步步惊心。刚开始凿洞时,瑞德就提醒安迪,监狱很坚固,凿洞至少需要600年,而且典狱长经常突击检查牢房,翻箱倒柜,连锤子都藏不住。正常人早就放弃了,但安迪没有,他通过帮典狱长贪污博得信任,允许安迪破例在墙上贴画,他通过在《圣经》书里藏锤子,正巧典狱长也喜欢这本书,两人经常谈《圣经》,但是典狱长知道《圣经》的内容,却不知道《圣经》的重量。安迪通过画盖住洞口,通过衣服带走凿开的石子,并且每天都憧憬着自由的生活。从一开始,安迪就在下一盘大棋,以自己银行家的才能创造了一个虚拟身份,拥有这个身份的所有合法证件。帮助典狱长贪污存款。最终逃了出来,利用证件将贪污款项中的37万元提取了出来,并将典狱长的丑闻曝光给媒体,典狱长饮弹自尽。

  安迪从人生的低谷一步步走到了高峰,其中任何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出现不幸,但安迪从未知难而退,最终成为赢家。如果安迪放弃了,随波逐流会怎样?要么老死病死在监狱,要么像电影中的老白一样,老年时回归社会,与社会格格不入,很快就自尽了。

  像他们这样的人,跟我们这种守法的普通人有关系吗?当然,他们跟我们并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他们被有形的枷锁困住,不得自由,我们被无形的枷锁困住,不得自由。正如安迪所说的:“人生无非两种状态,忙着活或者忙着死。”

  现在大部分人活人生就像在闯关,你问他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要买房、为什么要考大学,得到的回答却是,“人生必须要这样做才行,努力做完了这件事,未来就不用做了。”可是如果你追求的是“人生不用做这件事了”的话,那直达终点不更简单高效吗?所以这就是所谓的“忙着死”。而“忙着活”则是活出了一种真性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被世俗的评价所干扰,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现在的教育市场非常乱,考大学自古就很功利,网上那些个非常火的几个视频把我逗笑了,什么学生每天学习十分刻苦、什么清华北大天选之子,乱成一团,一问才知道,全是卖课的。衡水中学成为了所有学校的模范是最惨的,衡水中学的确向社会提供很多人才,但这些人才并不优质,很多人离开学校的体制化生活后倍感空虚,他们不明白人生的意义,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正如电影中的老白一样,他们考大学是因为受不起世俗的评价,是因为考完以后就不用再考了,也就是“忙着死”。

  而像安迪这样,玩人生如下棋,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积极争取,不惜忍受世俗评价,坚持自我,便是“忙着活”。人生无常,及时行乐。这里的“乐”不光是吃喝玩乐,还有追求的乐、努力的乐、苦行的乐,一个没有目的、不拼不闹的人,即使家财万贯,内心也倍感煎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