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极简经济学》——我们生活中的微观经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0
经济学,令大部分人望而生畏的高大上,孰不知,它本身就是我们生活中最司空见惯的一部分,因为太熟悉,只是我们自动忽略了它而已。

但忽略并不意味着它就不左右我们的生活。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如何果断地权衡利益得失》,就是一本让我们轻松理解,帮助认识复杂经济运作的一本启蒙书,在这里,我们除了能看懂经济学家提供经济决策时背后的思考逻辑,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也能让我们在日常生活的约束和机会中,果断地权衡自我的利益得失。

本书作者蒂莫西.泰勒深入浅出地讲通了36个经济学概念。因为篇幅有限,我分两部分理解这本书,第一部分,微观经济学,找出几个最熟悉经济现象,看看经济行为是如何息息相关地影响我们生活的。

我们知道,所有的经济理论,经济制度和社会基础,都建立在三大基本的经济学问题上:

1.社会应该生产什么?

2.如何生产?

3.谁来消费生产的东西?

正是因为这三个问题的存在,经济学界才会生出许多不停的口角。

关于我国的供给侧改革,我就听到了两个完全相反的观点,一位是林毅夫,一位是张维迎。一段时间,你来一篇,我对一篇,观点完全相左,虽然吵的沸沸扬扬,但就是要不要政府调控,最后还是谁也没有说服谁。

也正是他俩的争吵,才让我明白了许多经济学背后的东西,从截然相反的观点中寻找营养,才是学习经济学的有趣之处啊。

到这里,肯定有读者要问我:“既然你觉的有趣,那么他俩对错,元芳,你怎么看?”

我的答案是:“他俩都对,都不对”。

这不怼人的话吗?整一个和稀泥,忽悠人的套路。

但学习经济学,就是让我们无语——我们懂了太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只是这个两面性在经济学中更为典型,宏观调控也罢、自由市场也罢,都会涉及到“权衡取舍”的问题,没有任何一个政策能使所有人都受益,经济政策的特点就是,它能帮助某些人,同时也伤害了某些人。

这里又用到经济学一个概念:机会成本,你在特定时间和空间里做出一个选择,意味着你一定是放弃了一些其它的选择,而那些放弃的选择里最高价值,就是你付出的机会成本。

想起了查理.芒格的智慧,经济学因其研究的是复杂、动态的社会现象,一些思维方式或角度就是特殊的,反直觉的,经济模型解决不了的问题,但经济学思维能解决,这种方法就是综合不同学科的思考方式,在所有机会成本中权衡,理性的选择是综合收益大于综合成本。

看来,菲茨杰拉德的金句又一次正确无比:“智慧——就是头脑中并存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还能保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比较优势原理,是经济学里最坚如磐石的基本原理之一,因为每个人(可适用于家庭、组织、地区、国家等任何一个单元)的精力、时间、禀赋或资源总是有限的,这个社会任何人都不可能自力更生满足自己所有,他只有集中生产他具有比较优势的那种产品,这样才能给社会创造出最大的价值,每个人最大价值累积起来,这个社会财富才最多,成本才最低。然后每一个人通过交换,所有人的处境都会改善。

这就是商品经济的本质。

经济学鼻祖早就懂了多赢思维,看看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最生动的描述:

这样的话,如果他们努力工作,一整天下来,他们能做12磅别针,这相当于每人做了4800枚别针。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享受着分工合作给我们带来的福利。

我现在坐在办公室,打开电灯,这里有电厂、电网一系列分工,喝着物业提供的热水,放眼看去,眼前的所有东西,纸、笔、电脑、水杯、桌子、沙发、书柜,包括墙上的张贴画……,没有任何一件东西是我造出来的。我需要做的只是文思泉涌,让我的想法,或我的智力服务来换取价值,这又让我精神抖擞,因为我特别渴望明天的这一切依然与我随影如形。

在经济学家眼里,世界是这样的,分工导致商品与服务的交换,社会必须以某种方式协调所有的生产与消费。

如何调节?还是让亚当.斯密说:

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价格机制。

谈到价格,有必要让大家清楚三个概念,因为这三个概念最容易引起大家混淆。

使用价值:通俗说,这个产品对我有什么用,给的是功能性需求,满足人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指商品与商品交换时能进行的一般等价,泛指凝结在产品里的抽象劳动力。简单比喻下,就是在当下的社会生产水平下,假如平均一个劳动力一天可以生产三只袜子,或者是生产一个帽子,当然这只是把各种成本要素都理想化了的一个概念。那么三只袜子价值就等于一个帽子。价值解决的是商品的交换可能。

价格:是价格的货币表现,但现实生活中,价格常常并不真实地反应价值。

这些资源的配置、商品的生产和商品的交换就是经济行为,市场通过价格对经济行为动态地进行着调节,虽然它不能保证绝对公平,它肯定是把资源配置向更有效率的方向转移,因为这里有个基本假设,不管是产品还是服务,最愿意付费的肯定是效率最高的。

价格是一个特别敏感的信号,总以最直接、最节俭、最有效的方法向有需要的相关方传递稀缺信号,指导生产和指导分配。

价格并不完全基于成本,具体价格调节原理有三个定律:

需求第一定律:无论何时何地,价格提高,商品的需求量就减少,价格降到一定程度,需求量就会增加。

需求第二定律: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对价格的弹性就会增加,所谓弹性,就是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相对于价格变化百分比的变动情况,它的含义是,每当价格变化百分之一,需求量会变化百分之几。

供给定律:而在供给方面,正好相反,当价格上涨时,供给增加,反之亦然。

这种关系见下图。

D为需求曲线,是倾斜向下的,S为供给曲线,是倾斜向上的,这两条曲线的相交的N点就是平衡点。

可以看出,商品的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而不是供给者。

如果商品的价格高于均衡点,意味着商品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就会出现滞销,为了减少库存,商家就会降价,价格向均衡点移动。如果商品的价格落在均衡点下方,那么需求量大于供给量,人们往往会抢购该商品,供给就会提高价格,使需求量下降,供给量上升,供给量和需求量再次相等,达到新的均衡点。

当然,这种均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N点总是在价格的波动中,不断左右位移,相对平衡。

价格确定除了供需规律,还有另外一种调节机制,就是竞争状态——商家生产出来的商品处于理想的竞争状态还是不理想的竞争状态,这里又有四个经济学概念: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以及垄断。

我们一般认为,最理想的竞争状态下就是完全竞争状态,现实上这种状况是很少存在的,我们想想,在完全竞争状态下,市场上任何一位买家、任何一位卖家,都可以随时进入或者退出市场,市场的信息也是完全流通的,大家都知道他们要买卖的商品是什么,价格是多少,整个市场的交易费用也很低,没有讨价还价的过程,没有尔虞我诈的过程。

可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股市的股票了,股票市场每家股票完全是同质同价,你定价高那么一点点,就卖不出去了,低那么一点点,就卖的很好,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的价格,也就是受价者。

但真实的生活当中,大量的场合都是不完全竞争状态,同一种产品,不同的品牌之间,区别还是很大的,有不一样的品质,不一样的风格,有不同的功能侧重,竞争就是商品生产商追求更优、更廉、更差异化的过程,正因为每一位卖家产品上还是有很明显的不同,所以买家不能够在不同的卖家所卖的产品之间,进行自由的切换,这也就给商家留下了觅价的空间。

觅价者中最极端情况就是完全垄断,在完全垄断市场中,单一卖家在特定市场拥有全部或大部分的营收。例如,微软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主宰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市场。

垄断市场的特点,一是企业无法自由进出,二是垄断企业拥有设定价格的能力,可赚取较高利润。

但竞争也存在这样的一个悖论,初衷是百家争鸣,但充分竞争的结果却是走向垄断。因为竞争就是效率的比拼,有赢家肯定有输家,人们喜欢优秀产品,注定这种产品市场份额就越来越大,最后1-2家企业独领风骚,江湖汹涌,只承认老大。

这种垄断是不是对竞争机制的一种破坏?

事实上,垄断也并不意味着唯所欲为。

一家企业既然能做到独一无二,肯定有最好的品质,最优的服务,最能满足消费者痛点的极致,而它们不断成长的过程,更是一种资源积聚,技术叠加创新的过程,他们的存在,不是让消费者受害了,而恰恰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福利,更优质的服务,更低的成本,创造了一个更新的时代。

美国标准石油公司、苹果公司、微软公司、阿里巴巴、腾讯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企业,这些企业无疑是市场的垄断者,但我们看不到它们中任何一家企业能躺在功劳簿上坐收渔利,更多的表现出来是高处不胜寒的焦虑。

领跑者是最难的,创新属于我,但复制属于别人。

这是一个更加立体的时代,跨界打劫比比皆是。在任何一个时刻,我们都不应该低估人类的想象力。

垄断也许短期成立,在一个长的时间维度上,商业模式不断突破,技术创新前景无限,我们只要不是以国家机器的形式粗暴地限制行业准入,就是再强大的物种,也不可能支配整个环境。

我们要保护竞争,而不是竞争者。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自由竞争的确实有许多优点,比如它促使企业以更低的价格生产出更优质的商品。但同时,自由竞争也存在许多弊端,在一些特殊领域,市场就无法起到调节作用,政府干预就显得十分必要。

比如对于一些关于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公共服务或基础设施领域,如燃油、水、电、气、医疗、教育、交通、市政建设等等。这些领域普遍具有垄断性、信息不对称性或非盈利性。如果这些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不进行管制或政府投资的话,卖方会肆意地提高价格或根本没有企业家愿意介入,这不仅导致整个社会的运转成本上升,而且,可能会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还会影响广大群众的民生。

所以说,政府适当管制,是一种降低社会总成本的有效手段,但是也不能滥用。

经济学家给予了政府一个非常贴切的角色——守夜人。

借用美国作家J.D.塞林格在《麦田守望者》里有一段话:

“我”——是多么妥帖的政府的角色,只做麦田的守望者,就忠实地守在那里,不让任何一个企业掉下悬崖,就足够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