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精神分析治疗师|你具备这个能力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7

南希《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之导言部分

南希的这段话,投情给我的想象,是开放自身情绪体验的进入到来访者的主观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放下自身的防御,自然的与来访者进行互动,并意识到被来访者激发地情绪感受。

这里投是一个动作,既投入到来访者的世界,情是一个修饰语,说明把什么投入到来访者的世界。

既然有主观性科学,那么相对应的应该是客观性科学吧。从南希书中后面描述的内容来看,“认知行为主义”、症状都被划分到了客观性科学的范畴,包括DSM的诊断也是。那么客观性科学的特点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只有可以准确测量的才是可靠的。认知行为通过观察行为的增加或减少,判断某一治疗是否有效;DSM通过具体症状界定一个诊断。

那么南希所表述的主观性科学是什么意思?我想这部分表达的其实是“我”(治疗师)对来访者的感受什么,我对来访者的假设是什么。就精神分析理论而言,更像是一套对人性的理论和假设,当治疗师宣称自己是精神分析流派的时候,只是ta试着通过精神分析的理论理解人,精神分析是ta的手段,核心的是ta自身的感受和看法。这是我对“主观性”的理解。

在我们的督导过程中,督导师也常常会问,“那个时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有什么样的联想?”而且在这之后,常常会接着这样一句话“你是怎么理解你的感觉/联想?”督导师这个时候就是帮助我们发展通过自身的“主观性”去感受和理解来访者。正如南希在书中所言 分析性心理治疗并非一套可以独立于治疗师的技术

南希的书讲述的是美国的情况,所以涉及一些政策方面的内容,还是需要了解其背景;另一方面心理治疗在中国也面临的一些形似的困境。

这部分让我想到,每个想要从事心理咨询师行业都需要询问自己的问题,“我到底适不适合当心理咨询师。”我在想,当我们有这样的提问的时候,至少表明我们有一定的内省能力,否则是不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的;关于直觉的部分,是可以通过不断地实践来提高自己,比如接受咨询增加对自己地了解,更多地与来访者工作并接受督导的指导。

在我看来,最根本是是否信任心理治疗是有效的。阅读、讨论是一个非常好的验证渠道,但对于自身而言,似乎没有比直接从心理咨询中获得成长更有说服力了。因为自己的体验,不只是认知层面的接受,更多是一种体验性的感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