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留意摔坏东西,家长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处理才最合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前言:谨以此篇献给我温柔的相公。如果没有你,我不可能完成这篇文章。

家长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家中孩子将东西打破。我在这儿讨论的是在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破坏的情况下,东西坏了,家长应采取的态度是什么?

在这儿,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孩子破坏的是别人家的财产,另一种情况是孩子破坏的是自己家的财产。

一、破坏别人家的东西
以我们小时候课文为例,故事中的主人公踢足球打坏了邻居家的玻璃,最后勇敢道歉。

本文作者对破坏别人家的东西经历不深,因为从小到大,都是破坏自己家的东西。

下面,作者将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论述家长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孩子身体和心灵带来的影响。

二、破坏自己家的东西

这是我的原生家庭的处理方式,尤其是我爸的态度,如出一辙。

从小到大,其实我破坏的东西屈指可数。一台破旧的电风扇,下雨天跌倒后摔坏了电瓶车的塑料外壳。

我的家长是如何处理和对待我的呢?

1、电风扇事件
暴风雨的前夜总是安安静静,甚至充满了欢声笑语。

那一年,我妈出去工作了,留下了我和弟弟生活在爸爸身边。

那是一个炎热而又无聊的夏天。台灯下,有两个孩子坐在凉席上。在那个没有电视,也没有手机的房间里百无聊赖。两个小脑瓜想让自己更凉快,于是将目光聚集到拆了外壳、只剩下天蓝色叶子裸露在外面的电风扇。

我和弟弟把电风扇通上电,后面不知怎的,大概是害怕电风扇会漏电,我俩会触电而亡,两人把电风扇扔过来扔过去。两个人正在紧张地传递着电风扇。突然,一个没接好,叶子坏了。

我爸回来了,暴躁的脾气上来了,搬起桌子上喝水的白瓷茶壶就往地上杂,地上满是细细的碎渣。

我想让处在愤怒的他平静下来,虽然我觉得其实这件事情我没错。于是,我跪在了地上。

那个时候,不知是为了讨他的喜欢,还是表达自己的恨意,我故意跪在了一块碎瓷片上。那一次,碎瓷片仿佛成为了我身体的一部分。

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爸对弟弟说:“让她跪着,我们睡觉。”然后就真的睡觉了。

那一夜,我和着眼泪,睡着了。

可笑的是,第二天中午,我还没皮没脸地笑着欢迎他回家。为了得到他的喜欢,我没有尊严。这也导致当别人践踏我的尊严时,我习惯了逆来顺受。

而且,那个时候,我区分不了什么是爱,什么是施暴。那一夜,无数言语上的攻击让我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尤其是活在这样的人身边。

2.电瓶车事件
大学放暑假了,在家呆不安稳,我爸鼓动我去饭店。去就去吧,没啥大不了了,还能赚点零花钱。

夏天,雷暴雨从天而降。我穿着雨披,开着电瓶车,想快点到家。没想到,车开得有点快,开上了马路牙子,发生了侧翻,我和车子都摔倒在地上。

我一路开着电瓶车回到了家。鉴于前例,我没敢告诉我爸。虽然他嘴上总是说,他最讨厌别人欺骗他。可是在我家,说实话,要付出的代价太大。说完实话带来的不是言语上的安慰,而是言语上的攻击。

电瓶车事件虽然没有引发大的动手行为,却也渐渐养成我遇到事情先躲起来的行为习惯。

生活在不被理解和宽容的环境中久了,人也显得阴鸷。

3.后来,我遇到了他,陪我走过春秋冬夏,愈合我的伤疤

同样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昨天,我想用书把天花板上的一只蚊子拍死,没想到书里夹带着珍贵的派克钢笔。

钢笔尖先着地,钢笔水也洒了出来。我心里想:不好了,钢笔被我弄坏了。当时,我心里塞满了愧疚和责备。为什么不把钢笔套套好,为什么要冒冒失失的,当时的我像个孩子一样不知所措。

他(我相公)温柔用面纸把钢笔水擦干净,我也蹲下来和他一起把墨水擦干净。(安慰的举动)

我从浴室将钢笔的笔套拿出来,套在钢笔上。他用钢笔在书上试了试,告诉我说:“钢笔写着没什么影响。”
我试了试,发现钢笔没有之前流畅,向他表达了我的想法:“寄给派克厂家修理。”(让我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味的打压)

三、我心里很舒服。我想这件事情一定是做对了。于是我想从我的经历中总结出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

四、当孩子犯错时,家长比较积极的做法是:
1.调整自己的情绪,也许当下真的非常非常生气,那也需要等情绪恢复了再慢慢地和孩子说话。你停下来了,孩子的心也停下来了。

2.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他的行为。

我们知道,工作其实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小时候,就有面对问题的解决能力,而不是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试问,这样的孩子怎么能够不成功?

3.语言上的肯定

经历过派克钢笔后的我是这样思考的:我的初衷是为了爱,为了消灭蚊子。这一点值得肯定。钢笔被破坏了,实属意外,不是我愿意的。即使我内心有再多的责备,也于事无补。

4.引导孩子从经验中寻找经验和教训。对于可能会破坏东西,带来麻烦的行为,要谨慎。比如将电器远离水壶,手机放在高处,下面放一张椅子……

希望内心渴望成为好父母的人,都能够找到合宜的育儿之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