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景语皆情语II巴金的《繁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2
1923年,19岁的巴金,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

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学习经济学。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

《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2005年10月17日,巴金逝世,享年101岁。那丛燃烧了101年的生命之火熄灭了。

有你在,灯亮着;你不在,心亮着。今夜,让我们捧读《繁星》吧,轻轻地吟诵,深深地遐思。

诵读与欣赏:

1.

通篇读下来,有一种内心非常宁静的感觉。犹如将心灵在清澄的溪水里洗涤了一次,轻爽,惬意、舒适。我们从诵读中可以体会到当时的巴金那种喜悦、赞美、和无限的深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2..

本文言简意美。结构非常简约。可以说是随手掂来,写了三个片断。第一是”从前在家乡庭院里纳凉“看繁星;第二是”三年前在南京后门“;第三是”如今在海上“;

而对应巴金写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来分析,他冲破家的樊笼到上海、南京求学,最后到写这篇文章时赴法国留学在邮轮上,三种经历,分别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全在这三个片断中展现出来。

少年时期,在自家院子里看繁星,那是一种耽于家的疪护、耽于家的温暖的感觉。悠闲自在,目光所及,除了可爱的星星之外,都是家的美好。

而在南京看时,正是风华正茂的巴金离开家到了南京,开辟了另一个广阔的世界。接受了与家庭教育迥然不同的新式教育,并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读了一些天文学的书,认得了一些星星。此时再看繁星,定然产生了一种与在家里看星星不同的感受。不仅觉得亲切,而且,年青的心充满了朝气,充满了希望,因而认为”光明无处不在“。

在海上看时,是在赴法国的邮轮上,其当时的理想是”向西方寻求真理“。因此,他在邮轮上看星星时则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这种伟大的志向,在第四自然段中通过看星星组合成为巨人,充分展现出来。”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这何尝不是巴金对未来自己的远大宏图形象化描述哈。

3.

这篇文章可以看着是一篇游记,因为这是巴金赴法国途中随手写成。但从题材上来看,更可以看着是一篇写景状物的小散文。

有人认为写景状物就是用叙述、描写的语言把景物的特征、状态等具体描绘出来。其实不然。写这类散文必须要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其关键。写景的目,主要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纯客观地描写景物,即使描写得有几分相似,也是毫无生气的、缺乏生命力的。那仅仅是把笔当作了一部照相机,写出来的景物无非是拍了一张张照片。因为景物是外在于作者心灵的。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写,都有不同的内容。

要写活景物,作者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丰富的感情体验和明确的立意。比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最典型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形容一个女子的美:”鸟惊庭树,沉鱼落雁”等,也是被人赋予了强烈的感情。

回到本篇来看,三种不同的地点看繁星,分别抒发了亲情、温情和豪情的三种情愫。这三种情愫又是彼此交融,此消彼长交错在一起。在家乡,有对外部世界的憧憬与向往,在外部世界里又充溢着对家的温情的眷恋。三个场景中,随着巴金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对星空的感知逐步深入精微,而在这种对外部世界的触摸中,也让星光感动了淡淡的乡愁。

因此,作者的情是写景状物的灵魂,真可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4.

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著述甚丰。其《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影响甚广。其中《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以其道德文章和爱国爱民的赤子之情,感奋着中国的文坛和代代文人。

著名电影理论家、剧作家柯灵将巴金先生的一生归结地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