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律诗的韵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1-20
律诗用韵,有古韵和新韵的区别。
我们先来看一下古韵。
古诗用韵,自古以来直到隋朝以前都是凭感觉押韵的,并没有韵谱可以依据。隋朝出现了两部韵书,一部是陆法言编的《切韵》,另一部是李舟编的《切韵》。后来李舟编的《切韵》失传了。唐朝时出现了孙偭编的《唐韵》和陈彭年编的《广韵》,这两部韵书都是在陆法言的《切韵》基础上增加韵目和韵字形成的。
到宋、金时期,出现了官韵书“平水韵”。据《辞海》:“平水韵”,为金代官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平水是旧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市。)别称(《辞源》称“江北平水”),因刊行于此,故名。有两种:一种是金王文郁《礼部韵略》,共106韵,沿用至今。又一种是宋末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共107韵,今不传。
王文郁的韵书全称叫《平水新刊礼部韵略》(《辞海》,《辞源》作《新刊平水礼部韵略》),因为这部韵书的刊行地别称“平水”,因以“平水”二字冠于书名,所以世称“平水韵”。经朝廷批准,这部韵书作为作诗用韵的标准官韵推行全国。科举考试作诗稍一违背这个标准,叫出韵,就不能录取,可见这部韵书的重要性。到了清朝康熙时把“平水韵”编入《佩文韵府》。“佩文”是康熙皇帝书斋的名称,由此可知这部韵书的地位。这部韵书规定106个韵部,平声30个韵部,上平声、下平声,各15个韵部,只是因为平声字多,分为两部分,别无它意;上声30个韵部;去声29个韵部;入声17个韵部。意思是每个韵部的字,都是押韵的。
《平水韵》在历史上曾经起过巨大的作用。它大体上统一了全国文字的声(平仄)韵,对诗的发展和科举考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平水韵》不是完全合理的,至少今天看来是这样。
《平水韵》在编辑的当时或许是合理的,或许当时就有不完全合理,我倾向于后者。但按现在普通话读音来看,这部韵书的韵部设置就很不合理。单就平声韵部来说问题就不少。首先是同韵字,却分散在不同的韵部里,一首诗里是不得用不同韵部的字押韵的。如设置了“东”“冬”两韵部;“鱼”“虞”两韵部;“江”“阳”两韵部;“真”“文”两韵部;“元”“寒”“删”“先”“覃”“盐”“咸七韵部;“萧”“肴”“豪”三韵部;“庚”“青”“蒸”三韵部等等,这样,同韵的字却分散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里,本来可以在一首诗里押韵的字,就不可以押韵了。这不是很没有道理吗?
这部韵书有的同一韵部的字并不全押韵。如“六鱼”部,把“鱼、渔、初、舒、书、锄”等很多不同韵字都编在一起了。“十三元”部把“元、原、园、尊、昏、痕”等很多不同韵字读编在一起了。本来不押韵的字,因为编在一个韵部,用在一首诗的韵脚,却非得把它看作押韵不可,真是毫无道理。如林逋的《七律?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与金尊”,这首诗按“平水韵”押韵,韵脚字“妍”“园”“昏”“魂”“尊”,是上平声“十三元”部的,现在读起来是不全押韵的;编“平水韵”的时候,可能也是不押韵的,只不过认为押韵罢了。再如毛主席的《七律?和郭沫若同志》用了“平水韵”,“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这首诗里押韵的字是“雷”“堆”“灾”“埃”“来”,是上平声“十灰”同一韵部的,现在读起来并不全押韵,这样的情形有很多。由此我们明白了有些古诗现在读起来为什么不押韵了,也知道了现在用《平水韵》作律诗,是不完全押韵的。所以,“平水韵”尽管在历史上起了巨大的作用,但今天作诗并不完全适用。但用惯了“平水韵”的人有的继续使用,有的改用新韵;没有用过“平水韵”的人们都用新韵。
现在再来说新韵。
新韵就是依照普通话用韵,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为准的声韵体系。现在已经有人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的声韵为准编出一些韵书,手上没有专门的韵书,只要用《新华字典》或《现代汉语词典》就可以了。用韵时,查意义恰当的同韵字或近韵字,用作韵脚。同韵字,只要看韵腹和韵尾相同就可以了,韵头是不用管的。近韵字,如韵母是ing、ong、eng应该看作是近韵字。这倒不是谁主观决定的,而是古已有之,诗例是不少的。
古韵和新韵的关系。
古韵和新韵是交叉关系,有很大部分押韵的字是相同的,字的声调也相同,也有很多是各有彼此的。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当初编的韵谱就不尽合理;二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语音发生了变化。如古音有入声字,现在入声字分化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中去了。这样,“平水韵”与新韵相比,也就不完全适于今天作律诗,所以现在作律诗虽是新韵与“平水韵”并行,但使用新韵的多起来。毛泽东大半生生活在“平水韵”流行的时代,可毛泽东的律诗有的用“平水韵”,如《七律?和郭沫若同志》;有的打破了“平水韵”,如《七律?长征》的韵脚“难”是“十四寒”韵,“闲”是“十五删”韵,“丸”“寒”是“十四寒”韵,“颜”是“十五删”韵,这后一种情形正合于新韵。总之,“平水韵”没有什么神秘,不要被它吓住,它也不是不可打破的。诗韵也应该与时俱进。随着时间推移,相对年轻的人们都使用新韵。“平水韵”早晚会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代之以新韵。
格律诗的韵律,就是律诗押韵的规则:
一,律诗只押平声韵。律诗押韵与词曲不同,词曲有的押平声韵,有的押仄声韵,有的可以平仄韵转换。戏曲有的用韵稀疏,有的用韵稠密,密韵中有的句句押韵。句句押韵的有的是隔句押平声韵,隔句押仄声韵,极有规律,唱起来抑扬顿挫,和谐美妙。古代的律诗却不同,以押平声韵为多,押仄声韵的极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仄声字发音短促低沉,平声字发音响亮悠长,而二者相比,平声韵更优美动听。现在,律诗就只押平声韵了。我们说的律诗都是指押平声韵的。在押平声韵中,即可以都押阴平韵,也可以都押阳平韵,还可以阴平、阳平交错押韵。同调押韵具有和谐美, 交错押韵具有变化美。
二,对句押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律诗要求隔句押韵,即对句押韵。律诗包括绝句、八句的律诗、十句及十句以上的长律(排律)。律诗每联的第一句叫出句(奇数句),第二句叫对句(偶数句)。对句必须押韵,每首诗的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但第一句以平声结尾的必须押韵,其余的出句都是仄声结尾,是不押韵的,即使结尾的字与对句押韵的字是同韵字,也不是押韵的。具体说来,绝句,第二句、第四句必须押韵,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八句律诗第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长律也是这样,除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外,其余各对句必须押韵。
押韵,就是押韵句的句末用同韵字或近韵字。
押韵是为了整首律诗诵读时音韵回环动听。押韵,即押韵字韵母相同的,如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中的难(nán)、闲(xián)、丸(wán)、寒(hán)、颜(yán),这五个字都押“an”韵,且声调都是第二声,和谐动听。
押韵字韵母相近的,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中的荣、生、城、情是韵脚 ,韵母分别是ong、 eng、eng 、ing,这四个押韵字用了三个韵母,虽不同,但相近,所以也是押韵的。如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腊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中的韵脚风、东、通、红、蓬,其韵母一次是eng、ong、ong、ong、eng,韵母不同,是近韵字。可见,近韵字押韵,自古而然。所以,我们今天作律诗,也可以用近韵字押韵。
押韵,一般说来,以同韵同调为好。毛主席的《七律?长征》的韵脚就是同调的,更为和谐动听。
三,不得重韵。一首律诗中,一般说来是不得有重字的,这已经包含了不得重韵的意思。但还必须特别强调一下,律诗押韵,在一首律诗中不得重韵,即在一首律诗中押韵的字不得重复。这是一条规则,也是一条常识,是万万不能违背的。古代的律诗没有一首是重韵的。我们稍不注意,就有可能犯这样的错误。大家都见过两首犯重韵的现代“七律”。一首是《失足》,“人生孰料几穷通,失足只缘一念中。学艺岂知身趔趄,取经那顾老龙钟。金鸡独立难行步,困鸟思飞徒望中。杂念消除蒲垫坐,期修正果过隆冬”(《阜新诗词》2003年第1期第4页“佳作选萃”),诗中第二句、第六句的韵脚字都是“中”字,重韵。如果把第六句的“中”改成“空”,就避免了重韵的毛病。另一首是《赞玉雕?长生殿》,“玛瑙玲珑作帝宫,长生殿在眼前呈。崇楼高耸瑶台丽,半月空悬玉宇明。绿柳垂丝含雅意,丹阶连袂诉衷情。皇妃爱恋海山誓,道士蓬莱知隐情”(《阜新诗词》2006年第3期第27页),此诗印成的文字与原文对照有些变化,且第八句的韵脚字“情”与第六句的韵脚字“情”重韵。这两首诗都违背了律诗不得重韵的规则。初学作律诗的诗友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不要因重韵而致失误,造成败笔。
押平声韵、对句押韵、不得重韵,这三点十二字,即为律诗押韵规则,务须严格遵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