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限制了你的认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前两天在火车站看到了一个海产品的海报,看到了海参的照片才意识到假期海边游玩时在石头缝里看到的那个奇怪生物是海参。

贫穷不仅会限制一个人的想象力,更会限制一个人的认知。

贫穷会使一个人只想着如何能满足眼下的生活,而不会去思考除了头顶的这一小块蓝天,世界上还有什么。

当然有人会反驳说:我虽然贫穷,但是我过的很快乐,贫穷并不能限制我想象的边界。

正如《楚门的世界》中,男主角一直以为自己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中,这个世界有蓝天,有大海,有太阳,也有月亮。

殊不知,一切都只是假象。

月亮和太阳的日落可以由他想象力之外的人控制,看似无边际的大海尽头也有一堵高墙冷冰冰的矗立着。

有时即使我们任凭想象力驰骋,充其量也不过是在自己有限的世界里兜圈子。

拿小说来说,一部精彩的小说之所以会吸引人在于它的情节设置,更多的是在于它所属世界的真实性。只是读者更加注重于故事本身,而非作者对于周遭环境的设置。

何谓所属世界的真实性?

小说来源于生活,既然是生活,首先要有各式各样的物品。因为简单来说,生活仅仅是人和物品组成的而已。只不过人是使用者,物品是被使用者。

歌德曾让自己的学生隔三差五的就去参加上流人士的酒会,他的学生因此抱怨说:我是来跟您学写作的,为什么让我去做这些没用的事?

歌德生气的说:作为一个写作者,必须要了解世界,更需要了解这个世界上的人和一切物品,了解人的人性和物品的名字、用途等。

每个故事都有其发生的特定场景,即它们的所属世界。只有把物品摆放在故事所属世界的合适的位置并使它们得到正确使用,这样才能使故事的所属世界看起来更加真实。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加勒比海盗》中的人物一般饮用的都是朗姆酒,如果把这些酒都换成二锅头或者老白干,显示是不合适的。

因此我们在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很多自己没有见到过的物品以及它们如何使用,虽然这些东西不是我们亲眼所见,但是在作者的文字中却与亲眼所见差别不大。

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其实这前后半句是并联的关系,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都是扩展想象力和增加认知的方法。

如何不让贫穷限制我们想象力?这句话已经给出了完美的答案。

因为贫穷,我们无法参加上流社会的活动,去见识自己从未见过的物品。

因为贫穷,我们无法行万里路,用脚步丈量这个世界。

因为贫穷,我们想象不到自己思维边界以外的世界。

但是,我们还有书籍可以阅读,借此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跳出井底。

古往今来,有多少圣贤大家都是一生清贫,但是他们却依然能够写出令人惊叹的作品。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庄子了,政府给个高官他都不去做,只是待在自己的天空下过着自我逍遥的生活。

如果贫穷会限制一个人的想象力是一个真命题,那么就不会有: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这些场景在现实中根本都是不存在的,即使有钱人也看不到,更别提穷人了。

那么庄子看似荒诞却令人叹服的想象力又是怎么来的呢?

答案不用说你也明白,不行万里路,必读万卷书。

世界上的事物种类太繁多了,很多都是我们无法亲眼看到的,也有很多是我们没有必要亲眼看到的。

那么看不到却又想知道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别人的眼睛。

别人的眼睛看到了大千世界,他们把画面就在了脑海中,进而用笔书写了下来。

《岛上书店》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如果不希望自己的想象力被贫穷所羁绊,我们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多读书就够了。

也许你会质疑,读书多的人多了去了,为什么只有庄子能想的那么多?

这就涉及到了认知角度的问题。

读书的目的分为两种:一是通过读书了解世界,二是通过读书创造世界。

大多数人的目的都是第一种。对于怀有第二种目的的人来说,读书其实是一种催化剂,它能够帮助读书人思考书籍中本不存在的东西。

这些东西可能是某个假设的物体,也可能是某种荒诞的想法。

但是,无论出于各种目的,读书总能够帮助人摆脱贫穷之于思想的禁锢,让人不至于自始至终待在阴暗潮湿的井底,每天呆呆的望着同一片天空自鸣得意。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