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 许玫理阅读答案

其实我看过她也没几次,可是印象却非常深刻。每逢什么节庆,街坊左右的同伴总不忘成群结队挨家挨户地招呼:“‘大姐妹’来啰,大家快去看喔!”对于这种消息我是特别留神的,往往有个风吹草动,就马上挣脱家人的怀抱,提着两只拖板,光着脚,跑得比谁都快。从布置,试麦克风,一直等到开演,谁都比不上我们这群小孩勤恳!到了日落西山,准会有谁的母亲来到戏台前,揪起一个小家伙:“财仔,呷饭啦,看得都憨了!”食指尖一点:“阿英、阿火,你们阿母都在等吃饭,走,统统跟我回去!”我的眼睛哪能离开台上,御猫和锦毛鼠斗得正起劲呢!拖拖拉拉,小孩总拗不过大人;跑回家里,挨顿臭骂,三下两下扒完一碗饭,“嘎吱!嘎吱!”我又回到了戏台下。祝英台的纤指正好戳上了梁山伯的额头:“呆头鹅!”
每次看到她,总是英姿焕发,有时抖着一支炫目的梨花枪,有时舞着寒光闪闪的宝剑,右脚一迈,左手一比,帅帅气气地唱起:“今日我出了人头天,不敢忘当年贫苦时……”一投足,一瞟眼,真真把我给看痴了,就把枝仔冰给溶了一裙子。有一回她演了个薛丁山,三步一跪,五步一拜,青衣小帽求樊梨花回心转意去了;好不容易走到关外头,偏偏又被挡住了;后来听说樊梨花死了,就哀哀地倚着墙柱子,也不大声嚷嚷,也没捶胸顿足,就只低低地唱:“想当年是我无义负你心,今日千里迢迢来求情,没想到,你竟魂归极乐天,叫我恩怨如何来摆平……”她在台上唱得忘我,倒不知道我在台下看得出神,一脸的湿热,也不晓得是汗,是泪,还是酸梅汁,整个人真是看呆了!
我是每有戏必看,看完了戏必定要精神恍惚好几天。大家都笑我是个小痴子,妈妈还说干脆把我卖给唱戏的算了,大家还有个钱买麦芽膏舔舔。我却也当真,毫不合糊地回答:“好啊,说真的喔!”还打算好,若真要离家,可别忘了那个金发洋娃娃,那几颗蓝色的玻璃珠,还得穿那双白皮鞋,还有……还有才买不久的红绒外套……我还常提醒家人,下次他们再来时,可别忘了去问一声!
看戏的小孩对戏台后面的世界总是好奇,有事没事就爱在周围溜溜,张着眼睛仔细寻找看有没有细缝,可以让我们透视帐幕里的玄机。有一次在换幕时,终于让我扯出了一条小缝。往里头看,打打闹闹的一群小娃儿,几个化好妆的女戏子,跷着腿,啃着指甲,摺了几张报纸在扇凉;一个年纪大些的女人,端着铁盒子,死命地扒饭;一个小女孩玩得起劲,不小心撞上了她,“啪”一声,把小女孩打了一个踉跄,把帐子外的我吓了一跳。我继续搜寻我所找的目标,终于看见了。她坐在一只大木桶上,靠着墙、仰着头睡,敞着的怀里,搂着一个认真吸吮的小娃娃。我瞧见她跷起的脚板,指缝间满是乌黑的泥垢,涂着十根艳红的蔻丹……一个突着一颗大金牙的男人走了过来,猛推她一把:“开始了!”她匆忙将小孩往桶上一放,抓起靴子就将脚板使劲地塞进去。那天,以后的戏我都没看了,没有向谁说一声就独自回家了。回到了家,全家都奇怪了起来,没等他们问一句话,我“哇”一声就先哭了:“我不要卖给唱戏的,我不要卖给唱戏的,呜……”
戏台子搭了又拆,拆了又搭,我始终不再去当观众。当别人吵得锣鼓喧天时,我宁可端碗仙草冰,摇着芭蕉扇,听牛郎织女七夕会的故事。长大后,别人提到我,仍然会说:“就是那个爱看戏的喔!”我总是一笑,却不知怎么的,总会想到她。
1.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第一段写我爱看戏、痴迷看戏体现在那几个方面?
2.阅读第2.4段,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塑造女演员台前幕后的形象的。
3.怎样理解第四段“那天,以后的戏我都没看了,没有向谁说一声就肚子回家了。”的意思?其中包含了我什么样的感情?
4.有人认为第五段结尾的划线句子:“我总是一笑,却不知怎么的,总会想到她。”可以删除,你同意么?
求求大家快啊!!

第1个回答  2010-05-20
这篇文章通过“看戏”塑造了一名女艺人的形象,反映了台湾女艺人生活的坎坷与辛酸。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情绪变化为线索,进而表现人物的命运的。开始时,“我”爱看戏,甚至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后来,“我”跑到后台见到的“帐幕里的玄机”。至此,幕前的英豪和幕后受尽凌辱的艺人生活,展现在读者面前。“以后的戏我都没看了”,这表现出“我”的失望和痛苦。至此,我们知道这种表现手法叫反向照应,而不是一般文章采用的首尾回环照应。
第2个回答  2010-05-17
1.因为我被戏中人物精彩的语言和动作给打动,还因为被她的美貌所吸引。
2.台前她总是英姿焕发 幕后她跷起的脚板,指缝间满是乌黑的泥垢,涂着十根艳红的蔻丹。
3.我也不知道。
4.不同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5-17
1.因为我被戏中人物精彩的语言和动作给打动,还因为被她的美貌所吸引。
2.台前她总是英姿焕发幕后她跷起的脚板,指缝间满是乌黑的泥垢,涂着十根艳红的蔻丹。
3.不清楚。。
4.不同意。 因为删后意思不同。
第4个回答  2010-05-11
你找搜狗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