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跟我们学建流程体系》有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最近听了一次关于“业务流程”主题的免费讲座,联想到自己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还是有一些感触,不禁又把《跟我们学建流程体系》这本书捡起来翻了一翻。

《跟我们学建流程体系》这本书是《跟我们学做流程管理》的落地版,主要解决流程管理顶层设计的问题,包括流程架构规划、端到端流程管理模式及流程闭环运行治理机制设计三大部分内容。其中“流程架构规划”和“端到端流程管理模式”两部分内容与公司主张的“业务流程驱动的企业级需求资产建设”业务方向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关于流程规划的知识点

“流程规划的本质是一次管理建模的过程,是对企业管理思想模型化、结构化的表达,将管理体系过程模型化、结构化,以流程架构图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正是我们项目中需要给出的顶层框架图的工作过程及交付结果。

流程架构不是简单地、随机地将流程从上之下进行分段、分级,这个分段、分级的过程体现了管理思想与管理思路。管理思想与管理思路的不同,流程架构规划的方式就不同,也就意味着管理模式与业务模式的不同。

笔者语:

在这一点上,部门在方法论的落地与沉淀过程中需要尤为注意,不能仅仅凭着手中已有的历史数据去进行更新,所有参与此项业务服务的人员都需要去学习流程架构规划的方法,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才能有理有据交出专业水准的成果物。

作为公司的咨询人员,无论是从理论知识层面还是实施层面,都有必要掌握以下几项内容:

(1)流程架构

业务流程架构是企业业务流程的分类及层次结构,是企业业务层级结构的模型化展示。

流程架构图是对企业流程体系进行结构化的表达,包括流程架构总图与一级流程架构图,通常采取自上而下、逐层展开的表达方式。

分清业务层次、理顺业务结构,是 业务流程管理 的前提。

(2)流程视图

流程架构图展现了流程体系分成了哪几个层级,各层级由哪些流程组成,层次结构非常清晰,但没有体现不同流程之间的接口关系,流程间的接口关系通常用流程视图来展现。流程视图基于业务开展的逻辑顺序将流程体系全过程展开,以流程图的方式完整的展现,通常流程视图可以清晰地表达出流程体系整体的业务逻辑。

(3)流程要素

流程要素是指与流程步骤相关的数据元素。将企业与流程相关的元素(如组织、表单、制度、风险控制、IT系统、产品/服务等)进行统一、立体的维护和管理。

        笔者语:组织、表单、制度、风险控制、IT系统、产品/服务也是需求工作中需要考虑且不能遗漏的内容。

(4)流程清单

流程清单是公司流程体系中全部流程的集合体,一方面它遵从了流程架构,以清单的形式对流程架构进行转化与展现;另一方面流程清单是对流程架构的进一步细化,通常会进一步分级,将三级流程根据需要分成四级流程,以及对三级流程根据不同业务场景进行分类

(5)流程模型

流程模型:PAL默认提供了四种建模方法,BPMN2图(业务流程建模符号)、 EPC图(事件驱动的过程链图)、 价值链图(EVC)、 流程图(Flowchart),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或使用习惯选择最适合的模型,高层流程和低层流程会选择不同的建模方法。

二、关于流程规划的方法

1.流程规划POS法(规划、运作、支撑)

(1)流程规划POS法既适用于公司流程总体架构规划,也适用于各一级流程架构规划。

(2)流程规划POS法将流程分成规划类、运作类及支撑类。

规划类流程解决方向与整体部署问题;

运作类流程解决业务具体如何实现的问题,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流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价值链环节中的业务流程;

支撑类流程则考虑为了保证业务有效顺利开展需要提供哪些支撑服务。

这种架构分类方式的好处是使得架构规划的时候更完整,更有层次,使得企业的流程体系能够全面考虑规划、运作与支撑不同层面的事情,同时使得管理体系更加有层次。

2.流程规划OES法(业务使能、支撑)

OES流程架构规划法主要适用于公司流程总体架构规划,不建议用于各一级流程架构规划,在一级流程架构规划时推荐使用POS法。

OES法高度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为关注焦点的管理原则,它将公司流程体系分成三层次:

第一层,前台直接面向客户提供端到端产品或服务的业务类流程;

第二层,中后台为响应业务流程需求,支撑业务流程价值实现的流程;

第三层,后台共享基础性流程,为前台或中台高效、低风险运作提供管理支撑的流程。

以上两种方法可根据公司业务类型进行相应的选择。

笔者语:

我们可把上述两种规划方法简称为“三分法”,三分的维度有相同也有差异。

同样,在对业务进行需求分析时,也可使用这样的“三分法”:以流程驱动业务功能,将业务的实现分为运作流程、管理流程及运维流程三个维度。

运作流程是系统运行业务的核心流程;

管理流程是流程运行中为避免风险而进行的审核、监督等管理环节;

运维流程则是支撑业务系统运行的相关流程和功能。

这样,不论是常规项目的业务需求获取与分析,亦或是需求资产建设项目中的历史需求梳理,都可以以此思路对业务从流程的角度进行更加合理的梳理。

三、关于流程梳理的知识点

1.什么是端到端的流程

端到端流程就是企业价值链模型之下的最高阶流程,是企业的一级流程,端到端流程解决“面向最终产出如何实现”的业务逻辑。端到端流程定义:为企业利益相关者直接创造核心价值的流程,从利益相关者需求出发,到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满意的产品或服务结束的一条完整的价值链。

笔者语:

在项目实际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对业务的理解、现有资料的不足等客观因素,会经常性的忽略“端到端的流程”这个概念,只是狭隘的基于手头的工作,梳理操作级的流程。这是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加强认识的一点。

2.端到端的两个特点

第一,面向最终的产出,而不是面向任务。

流程面向的是利益相关方的价值诉求,而不是企业内部部门的要求,流程面向的是利益相关方的价值诉求,而不是企业内部部门的要求。

第二,是从需求到满意的一个完整的闭环。

笔者语:

以上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业务要有价值”的体现。重点注意的是:端到端流程的本质是从客户端来,到客户端去,是客户需求触发的,如果忘记此点,则容易局限于内部视角,缺乏客户导向,出现偏差。

虽然这本书讲的是企业的流程建设及流程管理,但是全篇看下来之后,除了上述的流程规划方法,书中提到的流程梳理方法、流程管理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

例如书中提到的流程管理的方法,笔者认为也应考虑到图中做出标记的几个环节:

而流程推行的示意图,则与目前项目进度环节相似的吻合,通过对比又发现了实施过程中确实的关于对“检查机制”的设定,这是下个项目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后续章节中也提到了关于跨部门流程评审会的相关内容,笔者联想到前不久甲方召开的关于对某业务的评审,更觉对此书是相逢恨晚!

可学习、可借鉴的内容还有很多,每隔一段时间回头看看,我相信下次还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感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