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0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

              文/洪小兰

        我的家乡——鹿境乡,可谓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能文善武,是海丰县著名的文化村之一。自始祖青冈公从福建莆田县到海丰鹿境乡定居迄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然而,战火的硝烟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弥漫开来,从而也展现了一个个英雄事迹。

      家乡是中国农民革命运动先导者和著名的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创始人彭湃大嫂吕玉云和结发夫人蔡素屏的家乡,农运初期,彭湃就把鹿境乡纳入践行革命理想的前沿阵地。1923年,海丰总农会成立,终于在彭湃和其妻子蔡素屏带领下,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在鹿境乡这片土地上点起燃燃火焰。

        当时任海丰中学校长的吕焕标,回乡挑起重任,他推举吕培其为农会长。而当时正值而立之年,血气方刚又做事沉稳的吕培其(又名吕深)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员,参加了农会。有勇有谋的吕培其迅速担任起鹿境乡新山村农会会长之职,他利用公租社,也名叫“义平社”,是给乡里缴交公租和粮食的地方,这不引人注意的特点,在此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将这里作为农会会址。在后来的发展中,“义平社”也被作为存放枪支和弹药的仓库。吕培其召集了鹿境乡的有志之士,吕焕标、吕祖怡、吕铭珍等十多人,在他家门前宽阔的老町上进行了日夜的训练。同时,也得到了县农会执行委员,虎形拳名师万维新的帮助,带动了农会锻造尚武精神,让农会更上一层楼。

        吕培其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打击镇压,虽然屡遭挫折,却没有打败他的斗志。就在吕培其因队伍日渐扩大,组织上的经费和武器缺乏,以及难以配备枪枝弹药、武器等问题成了农会燃眉之急,一筹莫展的时候。当时风华正茂,集知识与能力于一身的吕祖贻来找他。吕祖贻因思想觉悟高,工作勤快,所以革命党组织委以重任,让他在海丰县党部干宣传工作,并兼任县属某区党部执委。

        吕祖贻开门见山的对吕培其说明了来意。原来,吕祖贻是冲村里文献堂的那几门闲置的大炮和枪枝来的,也是因为他带领的农军缺少经费。因有了主意,两人一拍即合。

        好在鹿境乡的村民对革命信仰,思想觉悟高,都拥护农会,当吕培其和吕祖贻在掌管文献堂的负责人面前提出借枪炮的事,马上得到了村民们响应,掌管文献堂的负责人也一口答应,这使吕培其和吕祖贻欣喜若狂。

        有了资本,在吕培其和吕焕标、吕祖怡、吕铭珍等指导下,农会迅速扩大,拥有会员500多人,还成立了村农民自卫军中队,拥有常备队员50多名,成为海丰农会中坚定有力队伍之一,这一支生机勃勃的革命队伍呈现世人面前。

        同时,才华洋溢的吕祖贻在海丰各大报刊,作宣传工作,他不断发表文章,到基层演说,广泛宣传农运的革命圣火。在他的影响下,一批原来安分守己的读书人,在战争的漩涡中觉悟起来,虽然年纪轻轻,都纷纷投身革命,开始谋求救国救难真理。

        随着国民党反动派的激烈残害,吕培其等带领着农民赤卫队参加了进攻县城和海陆丰武装起义等多次战斗。在这一时期,农民赤卫队也牺牲了10多人。1927年,海陆丰武装起义失败,鹿境乡农民赤卫队撤退新山村。

        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村外的芦苇丛响起了叽叽嘎嘎的声音,声响越来越近。农军队中有人大叫一声“不好!”原来,是遭暗探的告密了,反动派武装兵大举进攻,突袭了新山村。吕培其与吕祖贻带领的农军队伍来不及转移,当场被捕12人,后来在海城老车头被残忍的杀害。其中有30多名队员突出重围后,被反动派武装兵紧紧的一路追杀,边战边退的农军队最后枪尽弹绝,在黄羌镇粪箕山被围,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英勇的捍卫革命的真谛,全部壮烈牺牲。

        虽然这次战斗失败惨重,但鹿境乡有志之士的革命意志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如后来的吕焕量、吕国梁、吕明、吕志明、吕覃铭等一批青年踊跃加入到革命斗争中,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至战争结束,他们以血肉之躯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救国救亡壮丽篇章。而鹿境乡辈出的人才,继续为祖国建设事业作出贡献。

        如今,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尽,呈现在眼前的是青山绿水,安逸的小康生活。但人们可以看到村里的红色文化长街、农会旧址、农军赤卫队部旧址等,都镌刻着沉甸甸的红色记忆。仅民政部门登记在册的该村就有十八位革命烈士,而那十八烈士故居,其中包括一门七英烈和一家三烈士等壮烈英雄事迹更是在人们口中广为传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