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西方诗歌的篇幅差这么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2
大家应该都注意过这样一种现象:西方的诗歌普遍比我们的传统古诗长很多,篇幅长达几页的诗都很常见。而中国的长诗在西方诗中都是“一碟小菜”,“小巫见大巫”了。

为什么有这种差异?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对象是诗,那什么是诗呢?广义地讲,一切艺术都是诗。它可以是一个哲学名词,是主观精神世界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观照方式。但这不是我要说的诗,我要说的是狭义的诗,一种庞大的文学体裁。那什么是狭义的诗?我不知道。也不仅我不知道,还没有人能给诗这种文学体裁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因此我只好通过其他方式明确我的对象——把中西方被普遍承认是诗的文学体裁合并起来,分别统称为中国诗、西方诗。中国诗①包括:诗、词、曲、辞、赋②。西方诗包括: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③

中国诗歌的起源——《诗经》与《楚辞》,这是目前普遍的观点。《诗经》中的诗以四言、六言为主,较为短小;而《楚辞》中的诗歌篇幅普遍较长,更有《离骚》、《天问》者。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历史——也就是后世的文人骚客们大多数选择了《诗经》的“形体”,却只是吸收了《楚辞》它的表现艺术和精神内涵。而诗人们选择《诗经》的“形体”主要的原因有:一、《诗经》被认为是正宗,是中原文明的产物;二、《楚辞》的自身局限性——语言地方色彩过重,而后也没有成为被普遍使用的语言;三、在后来不断吸收新鲜血液的过程中,《诗经》的那种“体格”与新东西更具相似性,更易吸收糅合。所以,从源头开始,中国诗就选择了短小精悍。

西方诗的源头主要是古希腊神话,而其中以荷马史诗为典型代表。《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两部荷马史诗,每一部都堪称鸿篇巨制——上万的诗行,字数抵得上现在的长篇小说。问题来了,为什么古希腊把真实历史与神话糅合,为什么故事这么长,为什么要以诗歌形式记录呢?对于这些问题,我分别作一些粗略的解释:

第一个问题,因为古希腊人对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崇敬而且向往,神话和诸神深刻影响他们的生活,世间之事与神是息息相关的。

第二个问题,因为古希腊神话中诸神彼此间有联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要交代这个庞大的体系势必要花很大的篇幅。中国也有神话,也有为神而写的作品——《九歌》,可是这里面神灵大多是独立存在的,不能把他们放到一起组成故事,篇幅自然没法与荷马史诗相比。此外,由于对诸神与英雄的向往崇敬,古希腊人会使用很多夸张的叙事铺陈,这也大大增加了篇幅。

第三个问题的答案与第二个问题紧密相关,正是因为篇幅巨大,古希腊人没法把故事写下来,只能世代口口相传。而要记下这么多内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于是在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韵律,这样便于记忆。当它最终整理出来时就成了诗,成为西方诗之滥觞。

中国追求表现,重写意,尚含蓄;

西方追求再现,重写实,喜痛快奔放。

中国的诗歌大多是诗人为表现自己心中的天地而产生,自觉追求表现力。十分内容,诗人们绝不会写满十分,而是特地为读者留出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感受未尽之意。十分意境,写得三分便成诗。诗人们深信“言不能尽意”的道理,写出意境的框架,剩下的交给读者,在体会中产生共鸣,这是中国的诗人们与读者们共同追求的最佳阅读体验。中国人追求“中和”、内敛,这就造成了诗歌在表现时一般都欲言又止,哪怕有再激烈的感情于膺中,也不会在诗中“暴露无遗”。进而,中国诗少见情感的大肆宣泄。

西方诗歌大多是诗人将体验过的情景进行二次体验的同时加工写成的,再现度很高。自然而然地,他们写诗时重在写实,力图向读者还原他们捕捉到的情景,让读者再体验这种情景中诗人自己当时的感受。西方人的血液里一直流淌有外放开放的基因,他们愿意倾诉,乐于分享,写诗是他们观照内心的不错选择。于是,他们不仅喜欢叙事铺陈,还喜欢情感的挥洒,不吝笔墨。

值得一提的是,中西方的绘画艺术也有类似的差异。中国绘画重在写意,以貌取神,以线之流动体现天地间气之流动;纸白为虚,线黑为实,虚实相生①;各种颜料的使用,为的只是点缀。西方的绘画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重于写实,追求细节,以还原为目的;色彩丰富,极具感染力,赏心悦目。

首先,我们要知道汉语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凝练的语言,而过去的文言文更是如此。文言文中,词往往是单音节词,也就是一个字常常能表达一个完整的语意。一个字份量又小,一句话包含一二十个字都不会让句子显得冗长(比方说这一句)。此外,语法中的句法,对汉语的限制很少,在表达时可以不需要过多的虚词,这就使得一句诗中几乎每个字都在表达意思。即使是虚词,中国的诗人们也常常会充分利用,蕴藏深厚含义于其中。①

以上这些,西方的语言比起汉语,都没有优势。这就使得,哪怕表达同样的意思,汉语的篇幅也会更小。在翻译时,这一点尤为明显。
相似回答